曹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學生的閱讀提出了具體要求,教師有義務依照新課標,采取形式豐富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讀、思、悟、說、練中提升閱讀和表達能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
研讀課標,明確閱讀教學目標與形式
新課標對各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不同,教師在教學中的方式和重點自然有差異。以對“默讀”的要求為例,第一學段(1~2年級)是“學習默讀”,第二學段(3~4年級)是“初步學會默讀”,第三學段(5~6年級)是“默讀有一定的速度”,第四學段(7~9年級)是“養(yǎng)成默讀習慣”。教師應仔細研讀新課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如此,才能使學生逐漸掌握相應的閱讀技能,取得更多收獲。
除了依據(jù)新課標“閱讀與鑒賞”部分的要求設置針對性的目標,教師還要從整體上領會新課標精神,積極嘗試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方式來實施閱讀教學,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其對某一閱讀主題的理解。如在教授《草原》一文時,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各組分別選定文章中的不同段落,基于文字描述展開想象,通過撰寫文字或描繪圖畫的方式將想象的畫面呈現(xiàn)出來。通過小組合作、相互啟發(fā),學生明白了《草原》一文實際上主要勾勒了三幅圖,即草原美景圖、歡迎遠客圖、主客聯(lián)歡圖。各小組的作品從不同角度突出了文章中心思想,加深了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以生為本,注重生成式教學
品詞賞句,以文育人。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并據(jù)此發(fā)揮作品的育人功能。一篇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中,作者往往會在各種細節(jié)中滲透自己的感情,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都值得學生仔細品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把握文章中的關鍵詞句,還原出文章刻畫的場景,體悟主人公當下的心理變化,使學生“披文入情”,思考文章主旨,同時將所學遷移至自己的生活。
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文《父愛之舟》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和無微不至的愛。教師要基于學生對某些關鍵字詞的理解,讓他們感受到作者對父愛的謳歌。閱讀教學的最后,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像作者那般,借用一種意象來表達自己眼中的愛:有人說愛像玫瑰,熱情奔放;有人說愛像桂花,香氣四溢;有人說愛像蓮花,潔白無瑕;也有人說愛像平靜時的大海,寬廣而包容……無論學生有怎樣的答案,教師都應尊重,繼而讓他們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人或事具體闡述自己的觀點,仿照文章的表達來描述自己體會到的愛,使其學會感恩生活、珍視感情。又如《大禹治水》一文的教學中,筆者強調了突出禹治水之志的重點詞句: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等等。讓學生通過這些詞句想象禹在治水過程中經歷的種種磨難:長途跋涉、忍饑挨餓、風吹雨打、精疲力竭。隨后啟發(fā)學生思考:從禹這一系列的付出可以看出什么?有人答禹治水的堅定信念,為了治水殫精竭慮、歷經風霜;有人答禹不惜一切代價,為使人民安居樂業(yè)而甘愿忘我。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體會融入文本的理解,感受到禹高尚無私的奉獻精神,并能聯(lián)想到如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榜樣人物。
使用補白,深化思考。文字有其無限的魅力,作者的文章有時言已盡而意無窮,在有限的語言中,有心的讀者能夠感受到其廣闊和深遠。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文本,設置一些填空題,讓學生通過補白使文章更加鮮活,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比如《二泉映月》里有這樣一段話:“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惫P者請學生根據(jù)下面的句子,想象可能出現(xiàn)的場景:酷暑時,阿炳____;嚴冬時,阿炳_____;生病時,阿炳_____。完成三次補白后,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阿炳的貧困。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想象,筆者進一步引導他們回到文本中去閱讀、體會,再分享、交流自己的觀點。通過對課文的巧妙運用,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想象力,也提升了他們口語表達和寫作的能力。
新課標中提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時,對“思維能力”作出具體論述,強調“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困惑轉化為教育契機,因為“學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提問的良好習慣。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也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閱讀中的困惑。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發(fā)問,但凡有一定價值,都可以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進行拓展學習。比如在教授 《狼牙山五壯士》時,有學生疑惑:班長馬寶玉為什么要把敵人引入瑯琊峰這條絕路?為什么戰(zhàn)士們能視死如歸?這說明,學生對于戰(zhàn)士們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理解尚不深刻。教師可通過這些問題,布置主題任務,讓學生回到文本尋找答案,并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最后經過小組交流討論,答案自然清晰明了。通過一系列的自主學習,戰(zhàn)爭時期先輩們?yōu)榱藙倮幌奚晕业母锩?,深深地震撼著每位學生的心靈。
依托教材,打好閱讀基礎
注重基礎積累。如果將語文比作一棵大樹,那么字、詞、句就是樹的根、莖、葉,而一篇文章就是這棵大樹結出的果實,學生在閱讀文章后能夠品嘗到果實的甘甜。如果他們想培植自己的語文之樹,就需要先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使這棵樹生長出根、莖、葉。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中注重積累好詞好句,并適當?shù)胤诸惐痴b,在日積月累中為之后的開花結果做好準備。而教材是閱讀教學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排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主題廣泛,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閱讀技巧,做好語言積累。
以續(xù)寫提升表達。在教科書中,教材編寫者設計了許多故事的續(xù)編作業(yè),例如《田忌賽馬》一文的課后作業(yè)中,就有這樣一道題:“以‘田忌贏得比賽后,齊威王很不服,就和田忌約好過幾天再賽馬……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庇行W生的想法是,齊威王換來更快的馬比賽,大獲全勝。還有些學生的想法是,田忌失敗后找孫臏出主意,讓新運來的馬養(yǎng)精蓄銳,從而轉敗為勝……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思路續(xù)寫了各種故事,將《田忌賽馬》之后可能出現(xiàn)的場景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教師要利用好這些受學生喜愛的閱讀創(chuàng)編作業(yè),提升其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適當拓展延伸 。根據(jù)新課標精神,教師應為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學習資源,閱讀教學也不例外。教師要充分備課,尋找到閱讀主題與學科生活的連接點,準備與閱讀篇目相關的其他文章,等等。如在教授五年級下冊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為何喜極而泣,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詩文創(chuàng)作的背景,并帶領他們閱讀《春望》,讓學生體會到戰(zhàn)亂紛飛、民眾顛沛流離的時代背景。以詩教詩,學生能夠明白拓展閱讀的必要性,隨后教師可由此鼓勵他們以作者或主題為類別,廣泛閱讀經典文章、書目。
教師要主動踐行新課標精神,綜合考量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拈喿x教學方法、培養(yǎng)策略,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體會作者情感、學習榜樣精神;通過多彩的閱讀教學,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培育利于他們未來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