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黃麗芳,林志偉,黃峰黎,吳永勝,邱建敏
(1.福建省莆田市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福建 莆田 351100;2.福建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部,福建 福州 350004)
腦卒中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其中80%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而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是其中預后不良的一種常見臨床亞型[1]。血流動力學異常和血栓形成在PIS 進展中起主要作用,早期的血管再通和防治血栓持續(xù)擴大是關(guān)鍵的治療靶點,但PIS 患者就診時常已錯過溶栓黃金時間窗,因此抗栓治療成為其最重要干預手段[2]。DAPT 是國內(nèi)外非心源性PIS 最為普遍采用的抗栓方案,但效果一般,很難阻斷大部分PIS 患者的病情進展[3]。替羅非班是GPIIbIIa 受體拮抗劑,具有溶解微血栓、抗凝等作用,正逐漸被應用于動脈粥樣硬化性AIS 的治療,但臨床應用的介入時機、應用劑量及應用方式仍不統(tǒng)一[4]。本研究探討了替羅非班序貫DAPT 與單獨DAPT 在非心源性PIS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本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收治的非心源性PIS 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所接受抗栓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我院倫理部門審核批準,患者或家屬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年齡≤75 歲,符合2018 年指南中AIS 診斷標準[5];PIS 定義為神經(jīng)功能在發(fā)病7d 內(nèi)逐漸加重,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增加2 分及以上,其中運動功能評分增加≥1分[6]。排除標準:TOAST 病因分型為心源性;發(fā)病前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 分。合并出血性疾病。
研究組先接受替羅非班注射液(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328)治療,負荷0.4 μg/(kg·min)靜推30 min,繼而0.1 μg/(kg·min)持續(xù)靜推48~72 h,隨后序貫DAPT(替羅非班停用前4 h,重疊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 和氯吡格雷300 mg);對照組僅接受DAPT: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50059)100 m/d;聯(lián)合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10)75 mg/d(首劑負荷300 mg)。兩組治療至第21 d 后改為單種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 或氯吡格雷75 mg/d)治療。除此之外,兩組均接受2018 年指南薦的其他常規(guī)治療方案,包括靜脈溶栓、他汀調(diào)脂、改善循環(huán)、神經(jīng)保護、降壓、降糖及康復治療等。
①神經(jīng)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進展時、治療14d 的神經(jīng)功能;②良好預后率:于治療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估患者治療后90 d 的獨立生活能力差異,≤2 分為預后良好,>2 分為預后不良;③不良事件:包括出血事件(牙齦出血、皮膚出血、尿道出血、胃腸道出血、顱內(nèi)出血等)及血小板減少發(fā)生率;④不同病因亞型治療90d 良好預后率:根據(jù)TOAST 病因分型,將研究對象的卒中病因分為大動脈粥樣硬化型(LAA)、小動脈閉塞型(SAO)、其他/不明病因型3 種。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進展時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14 d 后NIHSS 評分、90 d mRS 評分低于對照組,且90 d 良好預后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及治療90 d 療效比較[(±s),n(%)]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及治療90 d 療效比較[(±s),n(%)]
組別 例數(shù) NIHSS 評分(分)90d mRS 評分預后 90 d mRS 評分(分)進展時 治療14 d 后 良好 不良研究組 40 7.25±2.62 4.43±2.57 25(62.5)15(37.5)2.05±1.30對照組 40 7.20±2.69 5.90±2.73 16(40.0)24(60.0)2.68±1.19 t/χ2值 0.084 -2.490 4.053 -2.247 P 值 0.933 0.015 0.044 0.027
兩組治療期間出血事件及血小板減少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研究組中LAA 亞組、其他/不明病因亞組90 d 良好預后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中SAO 亞組良好預后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不同卒中病因亞型90d 良好預后率比較[n(%)]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14 d 后NIHSS 評分更低(P<0.05),提示替羅非班序貫DAPT 神經(jīng)功能改善更明顯,說明早期應用替羅非班可以通過超早期快速抑制血栓形成,從而阻斷早期神經(jīng)功能惡化。除了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外,替羅非班還可能通過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來抑制炎癥反應,并減少再灌注損傷,這可能是替羅非班改善PIS 患者功能結(jié)果的另一個原因[7]。本研究中研究組90d mRS 評分低于對照組,90d 良好預后率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治療期間出血事件及血小板減少發(fā)生率無差異(P>0.05),提示替羅非班序貫DAPT 可以提升患者獨立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預后,且不會再增加額外的不良反應。Du N 等[8]研究結(jié)果表明,替羅非班聯(lián)合DAPT(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大大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和臨床預后,減輕血小板黏附及血小板活化,但其抗栓方案為替羅非班疊加DAPT,而非序貫DAPT,且對照組DAPT 中氯吡格雷首劑未負荷,與本研究不同,本研究未采用替羅非班疊加DAPT 是基于對出血風險的擔憂。單獨DAPT 療效不如替羅非班序貫DAPT 的原因可能包括口服DAPT 起效慢、口服不耐受、藥物抵抗等因素。替羅非班作為GP IIb/IIIa 受體拮抗劑典型代表藥物,具有快速起效、半衰期短等特點,其作用的靶點為血栓形成的最后共同通道,通過可逆性抑制纖維蛋白原依賴的血小板聚集,可快速阻斷血栓形成進展,因此理論上比其他抗血小板藥物更能有效阻斷非心源性PIS 病情進展。
本研究亞組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組中SAO 型亞組良好預后率高于對照組(P<0.05),但在LAA 型和其他/不明病因型兩種病因亞型良好預后率無差異(P>0.05),提示SAO 型PIS 患者可能是早期應用替羅非班的首選靶向目標患者。腦梗死進展的可能機制包括血流動力學因素、血栓形成延長、興奮性毒性和炎癥。SAO 型PIS 患者預后更好的原因可能為SAO 型PIS 主要機制為腦小動脈內(nèi)的原位血栓不斷延長或異位微小血栓栓塞,但血栓整體負荷量不大,若早期應用替羅非班可以快速抑制這種進展機制,甚至溶解局部微小血栓。此外,替羅非班還可通過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而改善PIS臨床預后[9]。替羅非班聯(lián)合DAPT 與單獨DAPT比較,可更顯著抑制炎癥因子表達[10],因此SAO型PIS 更易被快速阻斷,臨床預后更好。LAA 型和其他/不明病因型則常為合并其他機制(如低灌注、腦水腫、不明原因栓塞等),LAA 型PIS 因合責任血管嚴重狹窄,藥物治療難于改變其血流動力學異常,而需要聯(lián)合其他干預手段,包括血管內(nèi)治療(球囊/支架血管成形術(shù))干預;其他/不明原因型PIS 機制繁多,除血栓形成進展擴大機制外,可能合并血液高凝、血管炎、不明原因栓塞等機制。
綜上所述,與單獨DAPT 療法,替羅非班序貫DAPT 治療非心源性PIS 可更好地改善神經(jīng)功能和獨立生活能力,預后更好,不增加不良事件發(fā)生概率,且SAO 型PIS 的90 d 預后效果更好。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臨床分析,不可避免存在樣本數(shù)量少、選擇偏移等因素,在分析時可能影響統(tǒng)計結(jié)果,因此需要進一步大樣本量、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實,特別是替羅非班在SAO型PIS 中的臨床應用,值得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深入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