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 莫高窟第17窟北壁 晚唐
報恩經(jīng)變局部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在古代,迎春是全民參與的重要儀式。從西周起,每逢立春日,天子都會親率三公九卿到東郊迎春祈福。百官會穿青色禮服,戴青色頭巾,立青色幡旗,伴著鼓樂,祭祀春神句芒。到了南北朝,民間則“剪彩為燕”,用彩綢或彩紙剪成燕形或幡式的飾物,戴在頭上;家家戶戶門上要貼“宜春”二字,慶祝春日來臨。敦煌遺書《立春》中“五福除三禍,萬吉[消]百殃。寶雞能僻惡,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的記載,也表達了人們心中的美好祈愿。
雨中耕作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
立春之后,草木勃發(fā),萬物復(fù)蘇。經(jīng)過一個冬季的蘊藏,生命再也無法拒絕這美麗春光的誘惑,于是,大家紛紛走出家門,迎著和煦春風,伴著青山綠水,來到鳥語花香的大自然中,許下春的期許,迎接更好的未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弊怨牛r(nóng)耕文化就烙印在先民的信仰中。在敦煌壁畫中,保存有很多勞作的畫面,描繪了耕地、播種、收割、運載、揚場、糧食入倉等情景,充滿生活氣息。在立春這天,古人要制作一頭土牛,以象征春耕的開始,還要進行“鞭春牛”的習俗活動,提醒農(nóng)人及時播種谷物,同時也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