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崢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各行業(yè)均加快了信息化建設步伐。將信息技術引入初中化學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利于豐富教學手段、營造趣味化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效。初中化學屬于理科基礎性學科,是學生學好高中化學的重要關口。為推動初中化學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教師需結合學生學情、教學內容等因素,將信息化技術合理融入化學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初中化學信息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對策。
初中化學知識兼具嚴謹性和形象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條件有限,教師多采用理論解說方式傳輸化學知識,部分化學現(xiàn)象與概念理論具有抽象性,僅運用解說方式會導致教學活動欠缺深度。此外,實驗操作較少,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而在信息化教學方法的支撐下,教師可將抽象化的化學知識以趣味化、直觀化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提高了教學活動交互性與課堂教學質效。
一、初中化學信息化教學意義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化學知識難度較大,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與記憶力提出了較高要求。信息化教學方法下,教師可將知識以直觀化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刺激學生的感知系統(tǒng),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將多媒體技術用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刺激學生探究欲望,引領學生高效融入教學活動。比如,教師講述“二氧化碳”性質前,可將“意大利峽谷之謎,動物進入古老山洞死亡的現(xiàn)象”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將二氧化碳方面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在主動學習中理解與掌握化學知識。
(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效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多依賴板書式教學方式,盡管板書過程中可一邊書寫一邊講解,但整體的課堂教學效率并不是很高。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可將部分分子式教學內容制作成信息化課件,充分發(fā)揮課堂引領作用,一邊播放課件,一邊引導學生,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比如,學習“原子的結構”知識時,教師可將質子、電子、中子的性質、質量關系、電荷關系等知識制作成教學動畫,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建構空間立體概念,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在積極思考中鞏固學習效果。
(三)有利于建立空間立體概念
初中化學知識將學生的思維從宏觀世界引入微觀世界。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需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等,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努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立體概念。信息化背景下,化學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轉換功能,積極構造化學模型,將平面化學知識立體化,促使學生在直觀的學習情境中增強空間立體感。比如,在學習“分子結構”時,教師可以水分子為例,以空間立體模式將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展示出來,借助多媒體設備拖拽功能,將氫與氧結合構成水分子。在演示分子中原子的三維排列方式時,循序漸進地講解分子結構影響化學物質反應特性、極性、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知識。在演示過程中,若學生有不懂的知識點可及時向教師尋求幫助,爭取當堂內化新知識。
此外,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或者溝通平臺,學生可及時將學習效果反饋給教師,教師通過反饋結果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逐步優(yōu)化教學方案,以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四)有利于為學生營造自主化學習空間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微課成為常見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可將教學內容以短視頻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微課短小精悍,視頻長度控制在5~10分鐘;教學主題鮮明,教學內容多圍繞一個或者兩個教學知識點;在網絡支撐下,可有效突破教學時空限制。教師將微課上傳至信息化教學平臺,學生可結合自身學習情況,下載或反復觀看視頻,突破重難點知識。在自主化學習空間中,學生可靈活安排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五)有利于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
新課程改革工作不斷推進,對教師執(zhí)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傳輸學科知識的同時,應進一步開發(fā)學生思維潛能。初中化學教師需從課堂教學活動入手,引導學生在化學實驗或者探究活動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初中生的探究欲與求知欲較為旺盛,思維較為跳躍,思維形式逐步由直觀形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結合初中生思維特點,將信息化技術合理滲透到課堂教學,有利于進一步引領學生構建思維與探究空間。此外,在信息技術支撐下,教師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化、真實化的教學情境,便于學生快速獲取知識,引導學生找出問題解決方法。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并強化了化學知識遷移能力。
二、初中化學信息化教學中的困境
(一)信息技術被過度應用
信息化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調動了化學學習積極性。但信息技術不是萬能的,部分化學教師忽視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過分依賴信息技術,盡管豐富了教學內容,但并未達到快速、精準傳輸化學知識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學生課堂學習負擔。比如,部分教師引入多媒體課件后,將教學內容直接拋給學生,未給學生營造自主思考空間,不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過度地應用媒體化教學,盡管創(chuàng)新了教學模式,但仍未突破“一刀切”“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禁錮。
(二)未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
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然而,在現(xiàn)實中,部分化學教師過度使用或不正當使用信息技術,未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降低了課堂教學質效。比如,將多媒體技術與化學課堂教學和實驗操作相融合,雖然增強了教學與實驗過程的直觀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課堂掌控力。運用多媒體將實驗現(xiàn)象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看到的現(xiàn)象具有較強的虛擬性,缺乏真實感,導致部分學生未全面深入掌握實驗內容或理論內容。
三、初中化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路徑
為助力初中化學信息化教學建設,發(fā)揮信息化教學應有的價值,教師需結合教學需求、教學內容等多元因素,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信息技術向化學實驗、板書教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課上與課后互動交流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全面滲透。
(一)信息技術與高難度化學實驗相融合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部分化學實驗需在實驗室完成,且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如鉀與水發(fā)生反應后,極易誘發(fā)爆炸事故;白磷燃燒實驗存在灼傷風險;濃硫酸與濃堿具有腐蝕性,易損傷實驗者皮膚;部分實驗會產生有毒氣體,收集有毒氣體時操作難度較大,操作不當會出現(xiàn)燃燒、爆炸、中毒等實驗性事故,給師生動手實驗帶來了較大阻礙。在傳統(tǒng)的化學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出于安全考慮,通過口述形式將實驗環(huán)節(jié)講述給學生,降低了實驗環(huán)節(jié)的直觀性,不利于學生快速學習與內化化學知識,影響了課堂教學質效。為保障化學實驗過程的安全性,并引領學生掌握化學知識,教師可將化學實驗過程以動畫形式展示出來,或者從化學反應物的特性入手,結合實驗步驟,一步一步地展示實驗過程,促使學生在實驗情境中掌握化學反應原理。此外,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模擬實驗將每一個實驗環(huán)節(jié)慢放給學生,學生可在直觀化的學習情境下感知化學知識,全面掌握化學知識的演變過程。
比如,在學習“遠離有毒物質”知識時,教師可用實驗性教學方法讓學生認知到重金屬或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后給身體造成的損害。制作課件時,教師可利用信息化技術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文、視頻等資料,以豐富教學內容,并在多媒體技術支撐下引領學生了解人體中毒后的反應與有毒物質在身體內的演變原理。因此,信息化教學方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滲透,幫助教師補充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實操活動少等方面的短板。
(二)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板書教學相融合
板書教學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板書過程中可將教學思路清晰地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亦可跟隨教師的思路深刻理解化學知識。信息化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過多地應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忽視了板書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盡管信息化技術緩解了教學壓力,但若在講解化學反應公式時,未將信息化教學手段與板書教學相結合,不利于學生加深對公式的記憶。
為充分賦能初中化學信息化教學,教師需從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等多元因素入手,強化信息化教學技術與傳統(tǒng)板書教學間的聯(lián)結,輔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發(fā)揮出兩種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在板書過程中,教師多會與學生積極互動與交流,有利于抓住學生注意力,引領學生高效地融入課堂教學。面對一些教學重難點時,學生可在板書方式下循序漸進地理解與攻克重難點知識。比如,鎂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反應式為2Mg+O2生成2MgO,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式為3Fe+2O2生成Fe3O4,銅在空氣中受熱化學公式為2Cu+O2加熱生成2CuO。在多媒體教學設備支撐下,教師可將反應過程、反應現(xiàn)象投映到屏幕上,并將化學反應式寫在黑板上,以加深學生對此部分化學知識的印象,使學生深刻理解與內化化學知識。
(三)信息技術與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相融合
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教師在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可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設備價值,強化化學知識與生活間的聯(lián)結,努力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在學習“化學肥料”知識點時,教師可將農業(yè)生產作為教學課件的切入點,將農民耕種施肥畫面插入到多媒體課件中,讓學生感受農民繁忙的耕作場景。在情境化教學氛圍下,教師可適時地將氮肥、磷肥、鉀肥等化學反應原理講授給學生,幫助學生深刻認知到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間的聯(lián)系。
(四)信息技術與課后交流相融合
在教學實踐中,多數(shù)學生會獨立完成課后作業(yè),遇到不懂的知識點時,無法及時獲取教師或家長的幫助,影響了學生的知識內化程度。不懂的知識積少成多,會打擊學生的化學學習自信心。因此,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技術為學生搭建課后交流平臺,比如,在微信群中布置課后作業(yè),遇到問題時,學生可通過微信群與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溝通,以找尋出問題答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此外,將微信群作為課后交流平臺有利于教師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繼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新知識。
(五)信息技術與課堂互動教學相融合
初中化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學好初中化學可為學生后續(xù)階段的化學學習營造良好條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筑牢化學基礎。因初中化學知識覆蓋面廣,部分知識具有抽象性,借助信息化技術構建互動教學平臺,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此外,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學習反饋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難點與疑問,給予學生相應的幫助,繼而在循序漸進中筑牢學生的化學基礎。
比如,在學習“制取氧氣”知識時,教師可將信息化手段融入氧氣制取實驗,并提醒學生認真觀察。在實驗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與學生積極互動交流,吸引學生注意力,引領學生全面投入實驗過程中。在完成實驗操作后,教師可向學生拋出探究性問題:“同學們想一想,還能用什么樣的方法制取氧氣?”在確保實驗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設計實驗方案,在實驗中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相融合,可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與互動學習空間,繼而引領學生理解與內化化學知識。
教師可從化學實驗、板書教學、生活化情境、課后交流、課堂互動教學等方面入手,制定針對性的信息化教學對策,實現(xiàn)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全面滲透,繼而充分賦能化學信息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