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倩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第一中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發(fā)展歷史思維能力,闡述自己的歷史觀點,分析歷史問題。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激勵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究的精神,還要安排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積極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在初次參與歷史研究性學習時,學生常常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主題。如果教師強行將研究主題推送給學生,很有可能與他們的實際水平和興趣不相符,進而影響研究效果。所以教師要把握住課堂生成資源,讓學生圍繞質疑點、錯誤想法、矛盾觀點等進行討論,從中篩選適合探究的主題,進而明確探究的方向。
在學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一課時,有學生提出了質疑:“我讀過《儒林外史》,在那里面寫了不少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文人,還有《孔乙己》等小說也寫了相關的內容。可是,為何在閱讀史料后我覺得隋唐的科舉制度還是挺好的,的確為國家選拔出了優(yōu)秀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保障?!苯處煱盐兆∵@個質疑點,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有了思維碰撞后,學生選定了探究主題:“探索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和變遷”。圍繞這個主題學生設定了幾個研究的方向:一是要了解隋唐年間科舉制度誕生的背景,并思考科舉制度在當時是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二是要分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舉制度是否得到了完善,它在封建王朝的發(fā)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三是要分析科舉制度什么時候開始“變味”,并分析其原因。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學生明確了探究的方向,為后續(xù)客觀、公正地分析科舉制的作用奠定了基礎。
設置探究主題是展開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是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找到他們在歷史學習中的薄弱點,引導其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深入分析,提升歷史學習的效果。
提出并解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問題的來源多種多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決定,也可以提出一些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又或者讓學生圍繞所謂的“歷史定論”進行新的挖掘。在選定研究材料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相關的論文和史料,整合資料并將調查結果以小論文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一課的學習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科舉制的積極作用,了解三省六部制如何規(guī)范皇權,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教師鼓勵學生圍繞隋唐制度這個主題自主搜集資料,并找出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兩稅法等密切相關的材料,通過列表格、畫思維導圖等方法整理資料。有能力的學生,不僅可以搜集隋唐時期的資料,還可以拓展搜集宋元明清的其他資料,這樣在整理的過程中,他們可以看到科舉制在歷史中的變遷發(fā)展,看到它對社會的影響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完成資料整理后,學生還要整理和創(chuàng)作小論文,如有學生提出觀點:“科舉制度在那個時期是一種先進的選官制度,它解決了封建王朝世襲的陋習,讓更多有才華的人能進入到官府任職?!痹撋€繪制了表格,分析了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皇帝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改良了科舉制度。如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開始建進士科,唐太宗在進士的基礎上增加了明經(jīng)科,武則天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唐太宗任用高官組織考試,提升了科舉考試地位等。
學生可以結合各種論文和史料進行整理,圍繞各種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如分析某些歷史人物的行為,對他們做出更科學的評價,撰寫歷史人物小傳。學生還可以結合各種歷史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評價。這樣的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學生也能圍繞自己的興趣進行多層次、多指向的專題探究。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常常要創(chuàng)作小論文,展現(xiàn)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研究。在此過程中,很多學生面臨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雖然心中有想法,卻無法在論文中清楚地表達出來,寫得不夠有條理。針對這個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如何使用思維導圖讓思維可視化,將想法具體地呈現(xiàn)出來。
在學習“辛亥革命”一課時,學生采用比較聯(lián)系的方式參與研究性學習,探究同盟會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和維新派的歷史聯(lián)系和本質區(qū)別。由于部分學生的思路比較混亂,所以教師推薦他們使用思維導圖來整合各種信息。學生可以將同盟會綱領的相關內容寫在導圖中,然后和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建立連線,如“推翻清朝統(tǒng)治”就和“民族主義”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學生要借鑒這種方法自主整理信息,從階級成分、人員組成、行動目標等角度入手,整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和維新派的異同點,看看自己是否掌握了這種分析方法。通過實踐,學生發(fā)現(xiàn)用這樣的方法能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在創(chuàng)作論文時,所寫的內容也會更加全面。
除了思維導圖以外,教師還指導學生自主思考,看看還有哪些不同類型的圖表能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如有學生認為可以使用列表格的方式將不同的歷史知識羅列出來,這樣更方便對比。還有學生認為在分析歷史數(shù)據(jù)時可以運用餅狀圖等形式,這樣能讓數(shù)據(jù)呈現(xiàn)變得更清晰。
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對某些“中性”的問題形成彼此矛盾的觀點。教師要利用這樣的教學契機,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辯論,讓他們提升思維能力。此時要注意辯論主題的可辯性和適中性,教師既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又要選擇沒有明顯傾向性的主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各自施展才華,充分體現(xiàn)思維能力。
在學習“辛亥革命”一課時,學生圍繞“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教師把握這個契機組織學生辯論,并在關注辯論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教師首先讓雙方都設定己方的觀點,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封建帝制,讓民主共和的思想傳播開來”“辛亥革命后中國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而且最后辛亥革命的勞動成果還被袁世凱吞噬了”。此后,學生要相互抓住對方觀點中的破綻并找到應對方法。如對正方觀點,反方可以選擇展現(xiàn)一些老照片,讓全班學生看到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殘余十分嚴重。對反方觀點,正方則可以提出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封建統(tǒng)治,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府,只要這個任務完成了就意味著革命成功了。辯論結束后,教師還讓學生整合彼此的觀點,并辯證地思考問題:“衡量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主要要看什么?”“辛亥革命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人們的思想究竟是否得到了解放?”“某些人在思想上比較保守,用這些極端的例子來反駁對方的觀點,這樣做是否合理?”這些問題都讓學生深受啟發(fā),可以全面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研究性學習要體現(xiàn)出過程性,教師要關注學生“做”的過程,才能讓他們真正提升“學”的水平。在主題辯論中,學生要自主搜集、整理、分析各種史料,找到最能證明自己觀點的材料,全方位地論述觀點。同時學生還要積極分析對方的觀點,找到其思維上的漏洞,給對方“迎頭痛擊”。這樣的研究活動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也關注了他們理解知識、自主建構的過程,能更好地培養(yǎng)其思維水平。
研究性學習形式很多樣,除了搜集資料以外,學生還可以走訪、實地考察等,這樣他們能獲得更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對歷史問題的理解也更深刻。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新組織的材料和自己獨有的觀點融合在一起,以報告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要注重思考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的關聯(lián)性,寫出切身感受。
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走訪家鄉(xiāng)的知名企業(yè),了解一下它們如何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發(fā)展起來,又是如何回報社會的。此外,學生還可以進行社會調查,尋找現(xiàn)如今中國出現(xiàn)的新變化,對比現(xiàn)在的中國和幾十年前的中國。最后學生將拍攝的照片、采訪錄音等整理出來,基于此撰寫調查報告。如有學生收集了各種老照片,從衣食住行等諸多角度入手對比中國社會的變化。如在“衣”方面,在老照片中,國人穿著統(tǒng)一的制服,服裝缺乏艷麗的色彩,式樣也不多。但是現(xiàn)在各色服裝琳瑯滿目,還有很多人崇尚漢服,展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又如在“行”方面,在老照片中人們一般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馬路上汽車較少。但是現(xiàn)在路上車水馬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還出現(xiàn)了磁懸浮列車、高鐵、地鐵、飛機、輕軌等各種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學生將這些寫入文章,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文化等都得到了很大發(fā)展。
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學生探究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了解歷史并展望未來。這樣的歷史探究學習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學生在活動中要學會和他人溝通交流,并將歷史、地理、政治等各種學科整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生發(fā)出更有個性的觀點。
置換角色是一種能激發(fā)學生自主性的好方法,在活動中,學生在“做”中學,擔當歷史教師,將自己探究所得用講解的形式傳達給全班學生。而教師則扮演傾聽者,圍繞學生觀點中的錯誤或是論證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引導其繼續(xù)思考。這樣的授課形式更活潑,學生的主體性也更強。
“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具有什么意義,并思考和平與發(fā)展所遭受的嚴重挑戰(zhàn),思考在面對全球性問題時,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常常只能從資料中總結出和平發(fā)展有重要意義,所以在置換角色走上講臺演講時候,他們關注的焦點也不夠全面,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注意到此前忽略的問題,引發(fā)激烈的互動探討?!爸耙恍┪鞣絿乙种浦袊e辦冬奧會,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能否直接和這些國家硬碰硬,假如我們太過于強硬的話,是否會破壞和平發(fā)展的時代潮流呢?”這問題讓學生關注到和平與發(fā)展遭受的挑戰(zhàn),也認識到要如何應對全球性問題。他們辯證分析問題,認識到和平不等于軟弱退讓,必要時要展現(xiàn)出大國的氣勢,也認識到一味地封閉是逃避的行為,不符合中國的國際形象。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自始至終都主動參與、主動探究,要讓他們置身于學習的主體地位。置換角色讓學生走上講臺,這種方法能給他們更自由廣闊的研究空間,學生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觀點,能將自己關注的重點和焦點問題分享出來。這樣的活動構筑了師生、生生多元互動的場景,激發(fā)了學生的內在動力。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而研究性學習的效果也可能并不理想。所以在活動的總結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反思自我,看看在思路上是否有局限性,方法是否不夠多樣化,態(tài)度是否不夠端正,并設計調整方案。
在學習“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一課時,有學生以“如何尋求全球化發(fā)展”為主題參與研究性學習。在反思的過程中,他對比自己和他人的小論文找到了不足之處,提出:“我發(fā)現(xiàn)同學的論文中不僅僅列舉了新聞中的事件,而且還對如何實現(xiàn)合作發(fā)展提出了建議。相比之下,我的文章只是提出了全球合作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但是卻沒有提出建議?!蓖ㄟ^反思,學生找到了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教師鼓勵其針對原論文的問題進行修改,將自己的建議補充進去。除此以外,其他的學生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找到了自己的問題,如沒有足夠的例子證明觀點,沒有層層遞進地進行論證等,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確定觀點后再列提綱,并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搜集論據(jù)和分析說理,寫出了頗有見地的文章。
在學生明確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尋找解決方案。此時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問題提出更適合的方案,從而讓他們真正提升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常常將教學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消化,學習效果不好。但是在積極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在“做”中學則提升了歷史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可以圍繞歷史知識分析各種歷史現(xiàn)象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發(fā)揮主體作用,這樣的活動也更具有開放性、過程性,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生在“做”中收獲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