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在《價值與教學》中路易斯·拉思斯等人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價值澄清理論的邏輯、原則和方法。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美德袋”灌輸原則,價值澄清理論更傾向于引導受教育者自由選擇,并對西方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當今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挑戰(zhàn)呼吁著更多價值觀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揚棄的基礎上,西方的價值澄清理論方能服務于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大局。
價值澄清理論作為一種實操性較強的教育理論,有著豐富的邏輯基礎和理論指導,其在哲學上接受了存在主義倫理學的觀點;在心理學上吸收了人本主義的思想;在教育學上則受杜威經(jīng)驗論教育哲學的影響[1],十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認為個人經(jīng)驗的變化會帶來其價值觀的變化,并且提供出一系列幫助受教育者挖掘、分辨、澄清出自我價值觀的方法。
首先,關于何為價值,價值澄清理論認為任何價值的形成基于三個過程七個步驟:第一過程,從各種可能選擇中進行自由選擇。當面臨選擇的時候,學生要在得到充分主體性和自由性的基礎上,對每一種可能選擇的后果進行審慎思考,由此做到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第二過程,珍愛自己的選擇。學生一旦做出了選擇,即意識到自己的選擇相較于其他選擇的合理性,并愿意向別人分享宣傳自己的選擇。第三過程,即實現(xiàn)從理論邁向實踐的跨越,在此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選擇信奉為價值觀準則,并通過反復實踐形成穩(wěn)定的生活模式[2]。一種思想只有經(jīng)過從做出選擇到投入實踐步驟的層層檢驗,才能稱之為價值。
其次,基于引導為主的教學過程,價值澄清方法包括四個要素:第一要素是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取材。在生活中人們關注的方面往往暗示著他們珍視在意的東西,受教育者表現(xiàn)出的一些客觀行為、主觀態(tài)度、個人興趣,或者是他們?nèi)绾翁幚黻P于金錢、愛情、法律的關系等問題可以將其潛在的價值觀挖掘出來,更加清晰地幫助人們做出選擇,再將價值觀應用于生活中。第二要素是尊重客觀現(xiàn)實。價值澄清理論要求人們能夠站在中立的立場,不偏不倚地接受別人價值觀的存在。第三要素是鼓勵學生在認同的基礎上進行更全面的思考,來幫助學生更加明智的做出選擇。第四要素是培養(yǎng)個人能力,即培育澄清的的技能,在脫離教育者后也可以獨自做出選擇和甄別。
澄清理論是20世紀美國最受歡迎、同時也是最富爭議的德育流派之一。這種極具時代特色和依托于美國社會背景產(chǎn)生的德育理論具有雙面性,若為我所用,需要在分析其兩面性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我國實際相適應。
第一,主體性本位。個體性理念是主體性理念在現(xiàn)代社會的必然延伸,是現(xiàn)代社會人的個體化生存方式在教育上的反映[3]。價值澄清理論秉持著人本主義原則,認為教育者需以平等的地位,通過進行暗互動、暗示、詢問、鼓勵、樹立榜樣等手段引導學生在分析、評價過程中做出理性選擇,而非強制灌輸預定好的或教師個人的價值觀理念。
第二,現(xiàn)實性突出。拉思斯等人認為傳統(tǒng)抽象的教育理論內(nèi)容使學生困于被迫接受的機械模式,使德育幾乎處于“無土栽培”狀態(tài),束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摒棄從抽象既定的價值準則中感悟知識的陳舊教育方式,而是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中心,討論近在身邊的現(xiàn)實問題,使學生凝練出獨立的價值觀,并將其再次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實現(xiàn)生活經(jīng)驗—德育理論—應用于現(xiàn)實的三階段飛躍。
第三,可操作性強。《價值與教學》一書針對教學實踐設計出數(shù)以百計的的價值澄清策略供教育者選擇應用,同時附加了具體的指導手冊、問題清單,建立了一套詳盡的教學參考模式,為價值觀塑造過程提供了明確的操作工具。從方法層面上來說,價值澄清理論將許多之前無法評估衡量的德育指標量化,使得抽象的道德教育詳細具體,因此受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們的歡迎。
第一,缺乏核心價值觀體系作為主導。價值觀正是因為相對性的可能,才更需要價值觀的絕對性發(fā)揮著整合和主導的作用,從而減少受教育者價值觀崩壞、社會道德淪喪的可能性。價值澄清理論雖然極力崇尚自由主義、人本主義,但也滋長了走向價值相對主義的可能。價值澄清理念認為學生中不應存在著統(tǒng)一的核心價值觀,而是發(fā)展個體之間獨立的價值觀。這會引導學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傾向。
第二,注重形式化,忽略教育結果??梢哉f,《價值澄清理論》作為一本工具性質的圖書,通篇內(nèi)容都局限于提供詳盡的可操作性的工具和手段,而很少論證道德與價值觀的正確內(nèi)涵。相比起最終培育出什么樣的價值觀,他們更加在意如何能夠培育出價值觀的過程。同時,由于受教育者(尤其是此書針對的青少年群體)可能由于缺乏社會閱歷與實踐經(jīng)驗,而難以形成終生穩(wěn)定的價值觀。因此,一味地片面排斥傳統(tǒng)的灌輸方式,任由受教育者道德認知“野蠻生長”是不可取的。
我國的人生價值觀教育、生命價值觀教育目的在于培育人民堅持社會主義原則,提高其為共產(chǎn)主義最高理想奮斗的覺悟,明確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市場經(jīng)濟與社會公德、美與丑、善與惡的關系,擺脫錯誤價值取向的影響。而價值澄清理論的目的在于幫助受教育者樹立和明確個人價值觀,在面臨眾多復雜的價值觀選擇時,鼓勵受教育者進行更多有關價值觀的思考,從而消除迷惘、冷漠和迷惑的心態(tài),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付諸于行動。
因此,從某些層面上說,我國價值觀教育與價值澄清理論有著一定的耦合性。兩者都是幫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即使價值澄清理論在價值觀的選擇上有著更大的自由度和寬容性,但是價值澄清理論仍認為價值選擇范圍應該保持在國家法律范圍內(nèi),在面臨違反法律、倫理的價值觀時,教育者要引導受教育者避免產(chǎn)生錯誤的價值觀。因此,也就印證了價值澄清理論融入我國價值觀教育現(xiàn)實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目前,我國的價值觀教育已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出大量經(jīng)驗。然而,隨著社會環(huán)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價值觀教育也悄然萌發(fā)出新規(guī)律,陳舊的觀念與落后的方法已經(jīng)限制了價值觀教育前進的腳步。
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仍然存在,價值觀教育仍以單向灌輸為主,個別受教育者可能在并不真正理解認同核心價值觀的情況下,為了應付升學或就業(yè)而接受價值觀,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合理范圍內(nèi)受教育者的選擇性空間,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的對于價值觀的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我國的價值觀教育仍局限于課本,而忽略了對于受教育者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關心。據(jù)調查顯示,有約41%的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表示“一般”,而有19%的學生態(tài)度為“不感興趣”[4]。我國價值觀教育仍有只停留于理論層面,而脫離了日常的實踐生活的缺憾。此時教育內(nèi)容變?yōu)闄C械單一的重復程序,必然導致著我國價值觀教育效率低下。
同時,經(jīng)濟全球化帶來的西方價值觀思潮的沖擊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帶來影響,西方國家的功利主義、種族歧視等價值取向,在網(wǎng)絡上暢通無阻的四處播散。目前,我國人民處于社會價值更加多元、價值選擇更加自由、接觸其他價值觀更加便捷的狀態(tài)。因此,價值觀教育方法和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對于保持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增強受教育者價值選擇能力,穩(wěn)固受教育者價值觀立場是十分必要的。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當前國情下,我國價值觀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一元化價值標準,以保證我國社會價值觀發(fā)展不偏航。前文提到,個體經(jīng)驗會隨著受教育者的成長過程,社會經(jīng)驗積累不斷變化。于是在價值澄清理論下,個體價值觀一直處于一種不斷自我否定的澄清過程,很難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價值觀,也會導致受教育者的價值觀更加混亂。如果在教學過程起始就用統(tǒng)一的主流價值觀為引導,使教育者在進行價值澄清時就具有先入為主的明確指導思想,就可以減少受教育者的迷茫感與錯誤傾向,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培養(yǎng)學生選擇和樹立價值觀的能力,應規(guī)避主流價值觀引導缺位,主流價值觀選擇標準的一元化,是可以對沖價值觀相對主義帶來價值觀混亂風險的有效手段。
價值澄清理論認為,現(xiàn)實生活既是價值生成的源泉,也是價值觀教育的出發(fā)點。人們的道德觀念從根本上說是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其存在和本質是由生活所決定的[5]。灌輸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教學內(nèi)容的失真性,而價值澄清理論注重發(fā)展學生價值判斷、分析和選擇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不足。因此,價值觀教育應以實際生活經(jīng)驗和教學實踐活動為出發(fā)點,可以將教育內(nèi)容植根生活,通過感受和挖掘生活要素來獲得價值觀的啟迪;將提問法、討論法與社會生活中各種道德現(xiàn)象、問題、沖突進行融合,使受教育者內(nèi)化道德認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反省、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在此過程中,既要保持受教育者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興趣,又要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受教育者生活形成呼應,梳理正確價值觀的豐富內(nèi)涵和深刻道理,使受教育者產(chǎn)生高度的思想共鳴,也要回應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困惑與需求,指導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現(xiàn)實社會生活。
借鑒價值澄清理論,價值觀教育首先需要民主開放、輕松愉快的交流環(huán)境,使受教育者愿意主動敞開心扉,袒露自己的思想內(nèi)容和癥結,教育者也可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獨立的人格尊嚴,激發(fā)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升自主選擇和形成行為習慣的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價值和品德的行為主體。
價值澄清理論非常注重培養(yǎng)價值觀選擇的能力。所謂價值選擇是個體面對多元價值時,可以基于已有的道德認知所作出選擇的能力。傳統(tǒng)的灌輸教育法對于控制教育對象的思想和信念有一定作用,但一旦脫離了思想灌輸,受教育者在面臨大量涌入的復雜價值觀時便會陷入迷惘混亂的狀態(tài)。所以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并非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特定的價值觀,而在于幫助學生利用評價過程和價值澄清方法,澄清和減少價值混亂,組成同一的價值觀[6]。在當下紛雜的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發(fā)展背景下,控制輿情風險固然重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價值觀念判斷和選擇能力也十分關鍵。因此,我們應該教會主體形成一種獨立自主、善于用主流價值思想對比批判多元精神的價值觀能力。要在傳統(tǒng)的德育灌輸方法基礎上,培育受教育者分辨林林總總價值觀的能力。尤其是要說明本土價值觀、外來價值觀、傳統(tǒng)價值觀、現(xiàn)代價值觀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7],對于其他價值觀既不能完全崇尚,也不能全盤否定,要給予受教育者一定的尊重空間,同時有意識地傳輸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會自動自主地靠攏、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綜上所述,在我國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經(jīng)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挑戰(zhàn)的時候,價值觀教育要萌生共生共存的意識,尊重教育主體多樣性,合理借鑒價值澄清理論內(nèi)容。但是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價值一元主導與價值多元、教師灌輸與學生自由選擇的關系,以便更好地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推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