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鈺
《大魚海棠》作為經(jīng)典國漫,取材于《莊子·逍遙游》《山海經(jīng)》《搜神記》等古書,融合了中國上古神話元素,講述了掌管海棠花生長的少女“椿”為報恩而努力復活人類男孩“鯤”的靈魂,并在本是天神少年“湫”的幫助下與彼此糾纏的命運斗爭的故事?!按弧薄颁小薄蚌H”“大魚”“海棠”等一系列經(jīng)典動畫形象中都有用舞蹈語匯表現(xiàn)人物內心的活動,主創(chuàng)團隊也用春風化雨般的唯美舞蹈演繹了“大魚化鵬”“海棠盛宴”。自影片熱映以來,無數(shù)舞者通過肢體語言講述著“大魚海棠”的故事,其創(chuàng)編構思值得深思與借鑒。
影片試圖向觀眾展現(xiàn)那條游弋在每個中國人血液和靈魂中的大魚——“鯤”?!读凶印珕枴分刑峒?,“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形象地描繪了鯤鵬由小變大、由水生變風生、由潛在水底變在風浪頂上的恢宏畫面?!肚f子》中寫道:“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薄蚌H鵬展翅”象征著巨大的力量和自由的飛翔,展現(xiàn)了生命的力量和無限的可能性?!熬湃f里”則強調了這種飛翔的高度和廣度,展現(xiàn)了一種超越世俗、俯瞰萬物的視角。“翻動扶搖羊角”則描繪了鯤鵬在飛翔中翻動翅膀,形成巨大的旋風,如同扶搖直上九天的羊角,進一步強調了鯤鵬的威力和氣勢。整段描述都展現(xiàn)了莊子哲學中追求自由、超越世俗束縛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對生命力量和無限可能性的贊美。這便是《大魚海棠》創(chuàng)設動畫IP 的文化意象原型,從中能夠看到中國文化精神層面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海棠”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國風·衛(wèi)風》中,“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中的“木桃”暗指木瓜海棠或貼梗海棠。唐代賈耽的《百花譜》中,將海棠譽為“花中神仙”。蘇軾《海棠》中有云:“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卑滋斓暮L摹胺撼绻狻备邼嵜利?,夜間的海棠散發(fā)著香味、空空蒙蒙、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昂L淖允前倩ㄏ?,霞袂霓裳下九天”,海棠作為廣負盛名的中國名花,在歷史的長河中,處處可尋其蹤跡。而再看當下,伴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海棠花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更是對其文化理念知之甚少。動畫IP 為大魚取名“海棠”,也有“移花接木”的雅致,隱喻了大魚的蓬勃生機與生命的絢麗。
《莊子·逍遙游》中有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敝该鳌按弧敝L壽,也隱喻萬物復蘇的無限生機。在《大魚海棠》的故事情節(jié)的設定下,“椿”有枯木逢春的含義,也要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1]。而且作為女主角,“椿”在整個劇目中舞蹈演繹戲份最多?!按弧庇蒙鼡Q取小魚重回人間,第一次看見小魚在雨中飛翔,一時間興奮不已翩翩起舞。她奔跑在土樓上,舞步輕盈歡快,連貫不拖沓,展現(xiàn)出少女心情由悲轉喜。
這與整部劇高潮部分的舞美演繹截然不同,當“椿”看到因自己的過失而連累族人時,舞步沉重,猶如踏向深淵泥潭;而當“椿”毅然決然地以生命為代價融入“海棠樹”,拯救被滔滔洪水圍困的族人時,她的步伐堅定而有力量。通過以點帶面的動作編排,展示出“椿”的心理活動,情緒起伏之間即便是雙手擺動也有柔情氣勢。所以,“椿”的肢體語言反映出在整個故事情境下的鋪陳與高潮,用舞蹈語言推動了故事的進展,用生動的舞美展現(xiàn)了跌宕起伏的劇情。
如果“椿”有無限生機,那么“湫”則是撫育著春意盎然的本源?!颁兄琛辈辉谝鈩幼鞔植?,舞步大張大合,而在意“椿”的反饋,在意能否讓“椿”真正快樂。這是“湫”用生命守護“椿”的代價,也是“湫”角色心理活動帶入舞美演繹的原始動機。杜甫在《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中寫道:“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其中,“山湫”指深山中的水潭或溪流。既然“湫”可伴龍而生,又何嘗不能給予“椿”生命之源呢?所以,“湫”愿意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換取“椿”的“半生”。即便是“椿”的心中有了為“大魚”犧牲的信念,“湫”也在包容“椿”的過失與決絕。
在整個劇目中,“椿去湫來,海棠花開”才是全部的舞蹈演繹戲份。椿還鯤命,誰還湫情?是無奈與心疼。但也正是因為“湫”的堅毅,才襯托出“愛”的無私。哪怕是被“鼠婆子”拉去陪舞,“湫”也會順從,哪怕舞步僵硬、刻板,猶如提線木偶,“湫”也愿意為此無私奉獻。所以,“湫”不是在演繹舞蹈,而是被強行拉進舞蹈情境。他不屬于“椿”所構建的舞蹈情境,他甚至沒有機會“與椿共舞”,但是他卻為“椿”付出了所有。當“大魚”沖上云霄之時,便是“椿命”隕落之際,也迎來了“湫”燃燒神識,為“椿”撐開重回人間的大門?!颁小睂Α按弧闭f:“我會化作人間的風雨陪在你身邊?!贝猴L化雨,秋山化情,舞蹈語匯歌頌著“伴舞者”的宿命。
“大魚”的動畫形象原型與海豚外形相似,如果說“海豚音”如同天籟,那么“海豚之舞”顯然就是演繹這天籟之音的最美情愫。動畫原型呈現(xiàn)了“大魚”被困、被擒、被放生等一系列故事情節(jié),每一段中“大魚”都可以用肢體語言去表現(xiàn)當時的心境[2]?;蛟S,表情也可以展現(xiàn)當時的情感波動。但是在真實情境下,魚并不會給出任何表情反饋,動畫用擬人手法去渲染舞蹈情緒,表情只能作為彰顯情緒的支點,并不能代替肢體語言去反饋給觀眾。所以“大魚之舞”既有沖破云霄的情愫,也有對身邊事物的反饋。
當“椿”吹響“鯤”遺留人間的“陶笛”時,笛聲喚起了小魚的記憶。當“椿”問小魚:“你還記得我嗎?”小魚探頭浮動,轉身洄游,給予“椿”認同的反饋。當“椿”手捧小魚來到室外,小魚漂浮在雨中,云游自如與水為舞,土樓之上翩若驚鴻。于是才有“椿”與“鯤”共舞的場景,秀裙紛飛為大魚伴舞,“鯤之舞”與“椿”共鳴。當然,大魚終究屬于人間,送大魚回到人間也是故事情節(jié)得以推進的動機。所以,“椿”與“鯤”舞之前所有的片段,都可以認為是故事情節(jié)的鋪墊,只有最后“一躍而起”才是沖破云霄的舞蹈高潮。“魚龍潛躍水成文”是歡愉的柔美,“魚躍龍門”是飛升翱翔的暢快,卻只有“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的無奈,也由此激發(fā)“大魚”的斗志,讓“鯤”一次又一次地沖向漩渦,哪怕山高水遠、哪怕身陷囹圄、哪怕痛不欲生。故而“鯤之舞”有悲鳴,也同樣有氣魄和膽識,有不顧一切的放手一搏,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傲骨。《大魚海棠》上映后,眾多舞蹈家創(chuàng)編舞蹈動作,也都是基于“鯤之舞”的豪邁與悲壯,再現(xiàn)了動畫故事原型和其中的舞蹈情感。
從動畫IP 到舞蹈演繹是橫跨兩種媒介的藝術加工,需要豐富的創(chuàng)編構思加以凝練?!队鲆姟芬陨碁槲?,將大魚逆流而上、涅槃重生的過程演繹得淋漓盡致;《鯤》則以水為舞,再現(xiàn)了“海棠之椿”的唯美舞境。這兩支舞蹈作品不僅豐富了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更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體驗,值得借鑒與參考。
《大魚海棠》的故事情節(jié)扣動心弦,如果用一支舞蹈去講述整個故事難度較大。但是用一件特殊的舞蹈道具、一位原創(chuàng)編舞師、一個360 度無死角的環(huán)繞舞臺,卻可以迸發(fā)出驚為天人的“鯤之舞”佳作,完美地演繹大魚逆流而上、涅槃重生的舞蹈故事。這件特殊的舞蹈道具便是一瀉千里的“沙雨”,這位原創(chuàng)編舞師曾獲得首屆《舞蹈風暴》冠軍,這個360 度無死角的環(huán)繞舞臺是節(jié)目組調動120 臺攝影機完成毫秒級高密度拍攝的最美時刻“定格”,這支獨舞取名為《遇見》[3]。
這支舞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舞者化身為“魚”用舒展的雙臂遨游在波浪中,看天地、聽風雨、見心境。舒展開來的身體隨波蕩漾游刃有余,展現(xiàn)出魚在水中時而游動時而翻騰的場景。魚在用沖破風浪的堅持去等待一次可以幻化自己的“相遇”。第二階段:舞者褪去“魚”的外表,接受從天空中降落的“沙雨”,在“沙雨”中舞蹈,凈化身體與心靈,變成翱翔于天際的鯤鵬?!跋嘤觥敝校篝~將生命交托給“椿”,經(jīng)“沙雨”幻化洗禮后重回人間。第三階段:雙手捧起落地的“沙”,一躍而起將“沙”向身后上方揮灑,如大鵬展翅。恰在此時以360 度環(huán)繞畫面展示“定格”下的舞者展翅,觀眾視角從右向左環(huán)繞一周,順時針展示了鯤鵬展翅之美。鯤鵬再次成為一條魚,迎著“沙雨”沖向天空,定格在天空最高點。整段舞蹈用具象化的舞蹈動作編排表達著“大魚”在風暴、海浪中的成長,等待一場“沙雨”幻化洗禮的過程,最后迎著“沙雨”沖破天空,代表著“大魚”的夢想,以及為夢想迎風破浪的勇氣,述說著在風暴中成長的歷程,也有沖向新天地的無限可能[4]?!吧秤辍毕挛枵呷缤按篝~”一般逆流而上,“鯤”沖破一切險阻“涅槃而生”。這正映襯了電影臺詞“所有活著的人類,都是一條巨大的魚……有的魚,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他們屬于天空”。
如果“沙雨”是對“魚化鯤鵬”的舞蹈演繹模擬,那么人魚共舞作品《鯤》則是真實再現(xiàn)了“海棠之椿”的唯美舞境。此前,深圳歌劇舞劇院首席舞者張婭姝攜手水下創(chuàng)意導演郭吉勇再出新作《鯤》。作品將福建土樓作為舞臺搬入水中,舞臺置景為1∶1還原動畫中的“土樓”。通過女舞者水下舞蹈的形式,展現(xiàn)出“椿”在呼喚大魚時的舞蹈動作[5]。女性輕柔且靈動的美,也只有這水下復刻的真實場景才能再現(xiàn),整支舞蹈傳達了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對海洋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節(jié)目導演郭吉勇此前創(chuàng)作過《洛神水賦》《月影無極》《紅》《祈》等多部水下舞蹈作品[6]。在《鯤》中還原了“神之圍樓”,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zhàn)。該土樓置景重8 噸,直徑10 米,高5.5 米,原計劃將置景切為4 部分分別放入水中。但在拍攝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于單塊重量便已經(jīng)重達2 噸,即便是12 名陸地人員和6 名水下人員也難以完成布景,最后將其切割為6 塊,由16 名陸地人員和8 名水下人員才放置完成。不僅如此,在《鯤》的整個舞蹈編排中,還原度更高的是借用“海棠花”來重塑“神之圍樓”的意境。而在“人魚共舞”的片段中,舞者張婭姝進入水下拍攝時,要面對空無一物的場景去聯(lián)想“大魚”就在眼前的畫面,想象自己與虛擬的大魚互動嬉戲,對于舞者表情、眼神、動作力度等多方面的肢體語言把控要求都更高。后期通過三維動畫合成技術,再將大魚特效與水中場景重疊,最終得以完美配合的畫面,傳達出人與海洋生物和諧共處的理念。整支舞蹈寄托著“海棠之椿”的生命頌歌,從水下獨舞到人魚共舞,皆以“水”作為介質,承載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大魚海棠》動畫IP 文化意境源于《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一神話形象從動畫IP 到舞蹈演繹無不展現(xiàn)出當代舞蹈家的藝術創(chuàng)意,展現(xiàn)了藝術創(chuàng)作在跨領域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中所能激發(fā)出的巨大潛力。無論是舞蹈《遇見》,還是水下舞蹈《鯤》,都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詮釋了電影《大魚海棠》的主題和情感。通過“沙雨”這一特殊道具,將“鯤”的成長、蛻變、重生的過程以舞蹈的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讓觀眾從視覺到心靈都受到震撼。大魚逆流而上、涅槃重生的舞蹈語匯創(chuàng)編值得借鑒。而水下舞蹈《鯤》,則通過還原動畫中的“神之圍樓”場景,展現(xiàn)了“海棠之椿”的生命歌頌,傳達了人與海洋生物和諧共處的理念。這兩段舞蹈都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了《大魚海棠》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題,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感受到電影所傳達的情感與意境。這種跨領域的藝術創(chuàng)作,將動畫IP 以沙為舞、以水為舞,展現(xiàn)了舞美表現(xiàn)形式的多元化,全新的審美體驗值得廣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