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各種角色,都戴著一些“面具”,比如既是媽媽又是孩子、既是領導又是下屬、既是愛人又是朋友。不同的“面具”,不同的角色,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這本身不是問題。但如果我們不能在不同場合,自如轉化這些角色,就會給生活造成困擾。
固化的角色認知,會讓我們用一套標準來完全搞定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這種固化帶給我們和周圍人的麻煩是巨大的,所以我們需要對自己進行覺察。有一種我,叫“虛假的我”,即我們不敢表達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出現(xiàn)就感覺自己像一個罪人,要被審判。
但事實是,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甚至不可能讓身邊人滿意。很多人卻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把虛假的“面具”當成了一種生存策略,所以戴著戴著也催眠了自己,相信只有不斷地成功,才是自己想要的。其實,每個無法卸下的“面具”后面,都可能藏著很多不被接受的真實自我,當我們能夠看到這些真實自我時,我們的生命力才得以完整地綻放。
首先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狀態(tài)有覺知。在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元認知”,指的是對認知的認知,這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認知。覺知也包含了元認知,即包括審視自己,也包括關照自己,也就是從第三視角來看待自己,學會跳出來看自己、看問題。同時,保有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也是覺知的前提。
于我們的生命而言,有很多時刻需要停下來追尋生命的腳步,體驗與自己共在的時刻,找回安定的感覺。生命本身的存在就已經很美好,不需要額外增加更多的意義;如果我們知道內心的聲音,允許生命的存在,那么選擇什么樣的人生路都會更加踏實和飽滿;多一些這樣的時刻,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像一個人,而不是一臺機器。
很多人都會把真實情感壓抑進身體,讓身體出現(xiàn)各種問題來幫助情感壓抑表達。比如偏頭痛、消化道問題、睡眠問題、過敏性問題等。心理咨詢能夠創(chuàng)設一個你從未體驗過的環(huán)境,在這里你可以表達那個被壓抑的自己,可以去看到曾經的經歷如何影響著自身,可以看見“鬼打墻”式的生活如何折磨了自己。咨詢師能像一面溫暖的鏡子,把我們生命最真實的部分展現(xiàn)出來,并且在讓人感到安心的時刻納入自己的真實體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