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展品介紹英譯的字體選擇彰顯了語言符號的美學藝術魅力,各類英譯字體以其特有的筆畫、線條、紋理、構式與樣態(tài),帶給不同語言背景的參觀者獨特和沉浸式的美學體驗。英文字體的選擇還蘊含著文化意義,所有動態(tài)的筆畫、細膩的線條、錯綜的紋理、巧妙的構式與獨特的樣態(tài)無不述說著文化的起源、傳承。選擇好英譯字體,博物館可更好地呈現(xiàn)人類文明在發(fā)展、交流與融合過程中孕育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價值。因此,分析不同歷史時期與特定區(qū)域文化下的博物館英文展示字體選擇,從而更好地讓國際觀眾獲得沉浸式的參觀體驗。
關鍵詞:博物館;字體藝術;文化表達
博物館展品介紹英譯的字體集中體現(xiàn)了英文符號的美學魅力,其勾勒的筆畫、線條、紋理、構式與樣態(tài),展現(xiàn)著或古典,或現(xiàn)代,或優(yōu)雅,或平實,或精致,或低調,或微妙,或直白,或開放,或含蓄之美,蘊含深刻而豐富的文化表達。因而,博物館展品介紹英譯字體的選擇既影響著展覽敘事的角度、風格和手法,又決定著不同語言背景參觀者的參觀體驗,在跨文化傳播方面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博物館應充分理解并重視展品介紹英譯字體所具有的美學藝術與文化表達,從而更好地滿足參觀者的需求。
一、歷史時期與字體選擇
(一)古典時代—文藝復興時期
在設計古典時代、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博物館展品介紹英譯時,選用襯線字體——以其字母末端的裝飾性筆畫或“襯線”為特征,能與注重繁復細節(jié)和古典美學的歷史時期產(chǎn)生共鳴。
1.古典時代
對于古希臘、古羅馬的文物,西方參觀者偏好于那些受古典石刻和銘文啟發(fā)的襯線字體。由卡羅·吐溫布里(Carol Twombly)設計的圖拉真(Trajan)字體,主要是基于羅馬圖拉真柱基座的正方形大寫字母銘文。其莊嚴的大寫字母引發(fā)了人們對羅馬帝國輝煌的聯(lián)想,因而成為這一時期展示相關展品的理想選擇。
泰晤士新羅馬(Times New Roman)字體設計植根于字體排印學藝術,由《泰晤士報》于1931年委托斯坦利·莫里森(Stanley Morison)和蒙納(Monotype)公司設計而成。該字體本身極具可讀性,并透露出一種權威性與傳統(tǒng)感,適用于文字密集的展品介紹英譯。同時,該字體的清晰度與可讀性至關重要,又需要細微點綴古典元素,以向作為古典遺存的展品致敬。
波多尼(Bodoni)系列襯線字體由意大利字體設計師波多尼于18世紀末設計而成。該字體清晰的線條與粗細筆畫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可令人回憶起古典時代的巨石雕刻和銘文藝術。波多尼字體以其理性的結構和對視覺精確性的關注,散發(fā)與古代遺物展覽相呼應的優(yōu)雅。其特有的尖銳襯線和垂直強化設計模仿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柱子和建筑,這也使該字體成為該時代展覽展品字體的最佳選擇。
2.中世紀時期
在中世紀時期,文化和藝術表達豐富多彩,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字體與當時的書法和手抄本有著緊密聯(lián)系。
哥特式字體(Blackletter)起源于12世紀的西歐,曾是風靡歐洲的手寫體,與中世紀美學風格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其中的代表,如哥德字體(Textura)模仿了許多中世紀手稿的書寫風格,能為博物館展品增添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仿佛將參觀者帶回到中世紀時期。
另一種與中世紀時期相呼應的字體是加洛林體(Carolingian Minuscule)。這種書寫風格是查理曼大帝實施行政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其特點是統(tǒng)一、清晰,引入了小寫字母形式,提供了一種流線型和標準化的書寫方式,極大地增強了文字的可讀性。汲取加洛林體精髓的現(xiàn)代字體,如羅馬字體(Roman Fonts),在保持原有統(tǒng)一性和清晰性特征的同時,進行了符合當代人們使用習慣的調整。字母的圓形輪廓、開放的內部空間以及筆觸寬度的微妙對比,都是為了給觀眾帶來美學享受。
3.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以古典知識與智慧的復蘇為標志,人們尋求反映該時期人文主義書法風格的襯線字體。加拉蒙(Garamond)字體便是這類風格的杰出代表,這款優(yōu)雅且經(jīng)典的字體源自16世紀法國雕刻家克洛德·加拉蒙(Claude Garamond)的作品。其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智慧與文化繁榮,使藝術品和歷史文物描述具備較強的可讀性。
本博(Bembo)字體起源于15世紀晚期,由弗蘭切斯科·格里福(Francesco Griffo)設計,因1496年被用于《埃特納火山游記》而得名,后被廣泛應用于書籍印刷,而且因其學術色彩成為展品介紹字體的理想選擇,特別適用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本、手稿以及初期印刷物。
帕拉蒂諾(Palatino)字體是由20世紀排版設計師赫爾曼·察普夫(Hermann Zapf)精心打造的,其因古典優(yōu)雅、實用、獨具美感而受到廣泛贊譽。該字體設計旨在體現(xiàn)文藝復興時期書法的健壯優(yōu)雅之感,以寬敞的字形比例和開放的內部空間著稱。在博物館展品介紹英譯中,Palatino字體能為展品介紹增添微妙的精致感,特別是對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文物故事或歷史敘事。
(二)啟蒙時代和工業(yè)革命時期
1.啟蒙時代
由威廉·卡斯?。╓illiam Caslon)于1722年設計的卡斯隆(Caslon)字體,具有平衡的質感和適度的筆畫變化,成為許多重要文獻及書籍的首選字體,其中就包含《獨立宣言》。該字體的特點是字母略微緊湊、上下延伸部分較短等,這有助于提升可讀性。在博物館中使用卡斯隆字體制作展覽介紹文字,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該時期的理性和正式感。
巴斯克維爾(Baskerville)字體是約翰·巴斯克維爾(John Baskerville)于1757年設計的,其以更大的對比度和更一致的壓印而著稱。巴斯克維爾通過印刷技術的創(chuàng)新,包括提高紙張和墨水質量,實現(xiàn)了銳利干凈的襯線、垂直的軸線和光滑的完成度。在展覽中使用巴斯克維爾字體,暗含著啟蒙時代對科學進步和理性務實的關注。
18世紀中葉,由荷蘭字體工藝大師約翰·邁克爾·弗萊施曼(Johann Michael Fleischmann)精心打造的弗萊施曼(Fleischmann)字體,以其生動而銳利的特點而聞名。同時,該字體因動態(tài)的筆畫對比和創(chuàng)新的斜線軸使用而為世人所喜愛,能給人帶來一種活潑甚至略帶動感的感受。該字體具備活力與優(yōu)雅特征,適用于啟蒙時代的文學和哲學文本。在博物館展覽介紹文字中運用弗萊施曼字體,能夠營造出一種熱情的氣氛,反映出啟蒙時代人們的探索和質疑精神。
2.工業(yè)革命時期
迪多(Didot)字體由菲爾敏·迪多(Firmin Didot)于18世紀晚期開發(fā),以粗細筆畫之間的極端對比和緊湊的無托襯線著稱。迪多字體反映了該時期的新古典主義美學和激進變革精神。在展覽中,迪多字體比較適用于時尚、商業(yè)和美術相關題材的展覽介紹文字。
埃及字體(Slab Serifs)出現(xiàn)在19世紀初,以厚重的塊狀襯線和最小的筆畫對比度為特征,傳達出一種與工業(yè)精神相呼應的可靠性和存在感。這類字體中最早的塊狀襯線出現(xiàn)在羅伯特·索恩(Robert Thorne)于1800年前后設計的索恩(Thorne)字體中,其具有巨大的無托襯線和幾乎是機械式的結構,體現(xiàn)了該時代的實用主義和強大能量。在博物館中,將埃及字體融入工業(yè)革命主題展覽的介紹文字,可以凸顯該時期對創(chuàng)新力和制造力的關注。
阿克西登茨·格羅特斯克(Akzidenz Grotesk)字體起源于19世紀晚期,其設計特點是無裝飾性,從而展現(xiàn)工業(yè)精神中的功能性和實用性等元素。該字體具有均勻的線條厚度和理性化的形式,可提供與工業(yè)時代創(chuàng)新與敬業(yè)精神相一致的印刷版面表現(xiàn)。
(三)現(xiàn)代文化時期
現(xiàn)代文化時期大致跨越20世紀并延伸至21世紀,其特點是科技快速進步、設計呈簡約化趨勢發(fā)展等。以下這些字體與這一時代的主題相契合。
由保羅·雷納(Paul Renner)于1927年開發(fā)的未來(Futura)字體是典型的現(xiàn)代主義字體,以幾何形狀、均勻的筆畫分布和無襯線的特點而聞名。其設計受到包豪斯運動的影響,強調簡約和功能性。該字體因干凈、高效的設計而非常適用于專注于現(xiàn)代藝術、設計和建筑的展覽前衛(wèi)運動的主題展覽。
海維提卡(Helvetica)字體是由瑞士字體設計師愛德華·霍夫曼(Eduard Hoffmann)和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于1957年設計的,其因中立性和可讀性而備受贊譽,成為企業(yè)品牌和公共標識的標志,象征著現(xiàn)代主義的實用包容與公開透明。Helvetica字體適用于各種現(xiàn)代展覽,從藝術設計到當代熱點議題,可為展覽內容提供視覺清爽且不張揚的說明文字。
阿德里安·弗魯提格(Adrian Frutiger)于1957年設計了多功能且全面的通用(Univers)字體家族。該類字體以清晰、客觀的風格以及多種字重和寬度而著稱,適用于不同的現(xiàn)代展覽主題,特別是那些需要多種文本層次的科技展覽。其可在不同文本元素(如標題、副標題、正文、互動元素、附加信息等)之間提供視覺差異,同時保持整體外觀的和諧,從而增強展覽與觀眾有效交互的能力。
吉爾無襯線字體(Gill Sans)是一種體現(xiàn)人文主義的字體,由埃里克·吉爾(Eric Gill)于20世紀20年代設計,具有比Futura字體更嚴格的幾何形狀,以及相較Helvetica字體更柔性、更親和的特點。
另一由阿德里安·弗魯提格在1988年創(chuàng)造的Avenir(法語意為“未來”)字體,是一種更現(xiàn)代的無襯線字體,具有和諧、平衡的設計。其設計靈感來自Futura字體,但設計上更加體現(xiàn)自然發(fā)展與易于接近感,與近幾十年來社會所強調的創(chuàng)新精神相契合。
二、特定區(qū)域文化與字體選擇
(一)亞洲主題展覽
對于亞洲主題展覽,應選擇既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感又兼具現(xiàn)代理念的字體。帕拉蒂諾自動鑄排(Palatino Linotype)字體帶有書法的暗示性,與許多亞洲文化的傳統(tǒng)藝術相呼應,其人文特性可作為亞洲歷史或藝術展覽內涵的延伸和補充。奧多比公司的阿拉伯字體(Adobe Arabic)專為在阿拉伯文化環(huán)境中使用而設計,其羅馬字符式的字形增強了譯文的現(xiàn)代感和易讀性,提供了跨不同語言的視覺連貫感。奧多比公司的卡斯龍字體(Adobe Caslon Pro)則營造了經(jīng)典優(yōu)雅的氛圍,其多樣化特性適用于亞洲主題展覽,特別是歷史或文學類展覽。
(二)非洲主題展覽
敏銳德(Myriad Pro)字體是一種現(xiàn)代且易讀的無襯線字體,其多功能性和現(xiàn)代感與非洲多樣化的敘事風格非常契合,而且不帶有任何文化偏見,特別適用于那些聚焦當代非洲的展覽。Garamond字體因其永恒且易讀的特質,成為非洲歷史、文學或藝術展覽的絕佳選擇,因為這些展覽需要使用傳統(tǒng)但有親近感的字體。
(三)南美洲主題展覽
巴斯克維爾(Baskerville)字體的優(yōu)雅和可讀性非常適合與南美洲有關的歷史或文學展覽。梅里韋瑟(Merriweather)字體的字母形態(tài)略微緊湊,提供了出色的空間效率,并且襯線設計為其增添了一絲優(yōu)雅和正式感。由于Merriweather字體具有圓潤的特點和適度的字重變化,所以顯得比較親切。這種平衡使其適用于南美洲主題展覽。
(四)大洋洲主題展覽
對于大洋洲主題展覽,可選擇在視覺上引人入勝且與該地區(qū)獨特文化敘事相呼應的字體。Futura字體具有幾何簡約和現(xiàn)代美學的特點,與當代大洋洲主題展覽非常契合,包括科學、技術或環(huán)境類展覽。奧普蒂瑪(Optima)字體是一種帶有優(yōu)雅感的人文主義無襯線字體,適用于大洋洲專注于歷史、文化或藝術主題的展覽。
三、結語
博物館展品介紹英譯的字體選擇既體現(xiàn)了美學藝術,又彰顯了形式之下的文化表達。在對字體進行選擇時,應考慮不同歷史時期、應用場景、地域文化等要素,使美學體驗與文化表達相互交織。由此,博物館才能更好地呈現(xiàn)人類文明的內涵和價值,為參觀者提供有吸引力且沉浸式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小林章.西文字體:字體的背景知識和使用方法[M].劉慶,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王希軍,卓成霞.談談文化自信、包容、創(chuàng)新與走出去[J].東岳論叢,2013(3):131-134.
[3]楊道圣.中世紀藝術傳統(tǒng)的建構:簡評德沃夏克《哥特式雕塑與繪畫中的理想主義與自然主義》[J].藝術設計研究,2017(1):113-115.
作者簡介:
黃廷,博士,福建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師培訓、教育教學、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