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互交織的地方,其民族特色十分顯著,在其長期的發(fā)展變化中,形成了獨特的音樂民俗文化,也促使手風琴事業(yè)在中國朝著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風格的方向發(fā)展,其中哈薩克族最顯著的文化特征就是當?shù)氐拿窀杳袼孜幕?。該民族具有自己鮮明的音樂特點,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國民族特色音樂風格創(chuàng)作中,哈薩克族風格的音樂作品在中國手風琴作品中的應用,體現(xiàn)出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作用。
關鍵詞:手風琴作品;哈薩克風格;哈薩克族
一、哈薩克族音樂概述
(一)哈薩克族音樂文化
哈薩克族人民是一個極具藝術性的群體,他們非常熱愛音樂。哈薩克族的音樂內容極為豐富,其音樂素材往往來源于生活,形式多樣,極具哈薩克族特色。哈薩克族的音樂反映了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習俗,并滲透到了哈薩克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屬于游牧生活,他們常年逐水草而居,這又使哈薩克族的歌聲具有了牧歌的特點。
哈薩克族的音樂有“奎依”和“安”兩大類別。“奎依”在哈薩克語中意為器樂曲。由于哈薩克族人民常年游牧而居,因此他們方便隨身攜帶的、最常見的樂器就是冬不拉。冬不拉屬于彈弦性質的樂器,是哈薩克民族中最常見、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也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歡的樂器。在哈薩克族音樂曲目中,用冬不拉來演奏的曲目也是最多的,而且冬不拉最適合演奏“奎依”。
哈薩克族人民的“安”即為“歌曲”,它在哈薩克語中還有旋律的意思?!鞍病边€可以按照音樂類型的不同進行細分,如根據其歌詞可以分為狹義上的“安”“吉爾”“約令”。狹義上的“安”就是有特定旋律和節(jié)拍、有專屬于此旋律和節(jié)拍的歌詞的固定曲目,它的節(jié)拍比較整齊規(guī)矩,旋律也較為宛轉悠揚?!鞍病边€可以再進行更加細致的分類,分為愛情歌、打漁歌和牧歌等。由此可見,哈薩克族人的音樂與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的貼近。在哈薩克族中,婚禮儀式上所演奏的歌曲被稱為“吉爾”,它的曲調基本上是固定的,歌詞大多數(shù)都是一句包含七個音節(jié),并且內容是不固定的?!凹獱枴笔歉鶕煌募彝ァ⑸矸?、婚禮環(huán)境等來即興創(chuàng)作歌詞的。而“約令”與中國古代的民間詩歌相類似,大多是沒有規(guī)定旋律和固定歌詞的,因此這類曲目的歌詞和旋律較為靈活多變。其演唱形式也有多種,比如獨唱、對唱、自彈自唱等。
(二)哈薩克族音樂的發(fā)展和影響
隨著歷史變遷、文化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哈薩克族一直引以為豪的民族音樂文化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他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趨向于現(xiàn)代化,創(chuàng)作形式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音樂審美觀念。時代的變化和文化的變化,影響了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民族特色,而且其發(fā)展是有利的,拋棄了舊的、落后的、毫無價值的觀念,而注入了新的、創(chuàng)新性質的元素,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哈薩克民族音樂的傳承。為了與時代同步,哈薩克民族音樂中的“安”在對節(jié)奏感的要求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其節(jié)奏變得更加分明,曲目更加短小精悍,更具節(jié)奏感,悠揚動聽。
哈薩克族的生活習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哈薩克族人民的音樂習俗也隨之變化。每當有新生兒出世的時候,都會有人來唱祝誕生歌,這一音樂習俗至今仍在傳承,表達了人們對新生命的祝福。其歌唱的形式和題材也越來越廣泛。在有新人結婚的時候,也會有親朋好友來唱婚禮歌。隨著文化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哈薩克族的婚禮習俗和婚禮歌曲也有所變化?;槎Y歌曲的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歌曲的曲調、歌詞、歌名和演奏形式等方面。哈薩克族人民在婚禮歌曲中注入了新的元素,他們在音樂的演奏形式上不再局限于自己民族的樂器,而新樂器的加入,使哈薩克族音樂更加具有特色。
二、中國手風琴作品中哈薩克風格音樂的體現(xiàn)
(一)中國手風琴作品和哈薩克族風格音樂的關聯(lián)
雖然手風琴在中國已有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但是其發(fā)展得還不夠完善,沒有形成完全意義上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手風琴演奏風格。手風琴藝術需要不斷注入新的元素,還要考慮到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目前,中國手風琴事業(yè)還處于發(fā)展期,但是具有民族文化風格的手風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還沒有全面發(fā)展起來,對其的研究也比較少。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是一個由多個民族組成、多元文化交織在一起的、具有極其濃厚的地域文化的寶地,當?shù)氐拿窀杳駱窐O具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可對當?shù)鼐哂忻褡逄厣囊魳纷髌愤M行適當改編,形成獨具特色的手風琴作品集。本文選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具有代表性的哈薩克族音樂風格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哈薩克風格音樂在手風琴作品中的體現(xiàn)。
手風琴作為一種西洋藝術形式傳入中國,其在中國的發(fā)展與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緊密結合。在手風琴傳入中國后,中國的音樂家對手風琴藝術不斷鉆研,在其演奏技巧和演奏形式、手風琴樂曲的創(chuàng)作、手風琴教學發(fā)展上都從未停止努力。另外,手風琴作曲家們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中國民族色彩、民族氣質和民族文化的手風琴作品。他們在手風琴樂曲創(chuàng)作中,充分利用了中國民族音樂風格,使這件外來樂器與中國民族風格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二)手風琴曲《瑪依拉》的特色體現(xiàn)
《瑪依拉》是哈薩克民族中最為流行、廣泛流唱的民族歌曲之一。它是由一位名叫瑪依拉的哈薩克族美麗姑娘創(chuàng)作的,她特別喜歡唱歌,又非常擅長歌唱,她的歌聲深受哈薩克族人民的喜愛?!冬斠览愤@首哈薩克族歌曲后經作曲家王洛賓改編,傳遍中國的每一寸土地。而后,楊文濤又從哈薩克族的文化特色、民族精神、音樂風格以及其音樂表達形式中獲得了創(chuàng)作靈感,將哈薩克民間歌曲《瑪依拉》改編為手風琴小曲。其歡樂的節(jié)拍、宛轉的樂聲,演奏出了哈薩克姑娘瑪依拉在草原上載歌載舞的歡快場景。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語言的結合,不僅使哈薩克族的民歌《瑪依拉》通過另一個途徑得到了傳承,還給新創(chuàng)作的手風琴作品增添了民歌民樂的韻味。無論是對哈薩克族的音樂文化,還是對手風琴表演藝術,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哈薩克族風格音樂與手風琴曲的結合
《歡騰的阿吾勒》是張紅旗和張紅星一同改編的手風琴曲目。這首手風琴曲的曲式結構為變奏曲式?!鞍⑽崂铡笔枪_克語,意為游牧群。該作品通過變奏手法將輕快歡樂的旋律展現(xiàn)出來,讓人有種身處歡騰的阿吾勒中的感覺。
哈薩克族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馬背上的哈薩克》便是對該民族擅長騎馬的描述。該作品是由張紅旗和祝恒謙專門為這個馬背上的哈薩克民族創(chuàng)作的一首手風琴獨奏曲。它的曲式結構為變奏曲式,有引子,有尾聲,開場首先是較為自由的引子,然后進入急促的主題。其旋轉的旋律展現(xiàn)出了哈薩克族牧民騎著駿馬奔馳在草原上的情形。
《馬背上的冬不拉》和《美麗的姑娘》這兩首手風琴作品都是李遇秋改編的二重奏樂曲。其中《馬背上的冬不拉》是根據哈薩克族歌曲改編而成的,改編后的曲式為二段曲式結構,有引子,有尾聲。從其歡快的樂曲旋律中,人們仿佛看到了哈薩克族人民騎馬放牧的自由生活。其演奏技巧主要是手風琴中輪指技法的運用。而《美麗的姑娘》這首作品是李遇秋根據新疆維吾爾族廣泛流傳的哈薩克民歌改編而成的手風琴二重奏。李遇秋是我國的手風琴演奏家,他對我國的許多民族歌曲進行了改編,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手風琴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哈薩克風格的作品。
通過對以上幾部作品的改編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們對哈薩克族民間音樂在手風琴藝術方面的改編都是在民族音樂調式的基礎上,追求中國手風琴民族化的音響效果,并在手風琴和民族音樂相結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在手風琴演奏中運用哈薩克民族音樂素材的手法主要可以總結為三點。第一,在運用手風琴演奏的手法和音色上仿照哈薩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第二,在手風琴演奏出的旋律上利用哈薩克民間音樂較大的起伏對比。第三,在使用手風琴演奏哈薩克風格音樂時,充分利用其民族音樂節(jié)拍和節(jié)奏。這些節(jié)拍和節(jié)奏是決定樂曲特性的關鍵因素,展現(xiàn)了哈薩克族民間音樂獨特的節(jié)奏感。
三、哈薩克風格音樂保護與傳承
(一)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促進手風琴作品中哈薩克風格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運用,能夠充分發(fā)揮民族特色優(yōu)勢,立足于本土的文化特色,使手風琴發(fā)揮其鮮明的藝術特征,從而吸引更多的音樂愛好者聆聽手風琴所帶來的美感,也為哈薩克族的音樂增加了情趣,豐富了哈薩克族音樂的內涵,使哈薩克族音樂更加富有朝氣和活力。從促進西部文化繁榮的角度考慮,中國手風琴作品中哈薩克風格音樂的研究,將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所有民族特色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乃至所有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研究哈薩克風格音樂在手風琴藝術作品中的體現(xiàn),將有利于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手風琴與哈薩克族音樂的結合,使哈薩克族的音樂具有了雙重樂感,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手風琴創(chuàng)作,關注哈薩克族獨有的音樂風格。這一課題的研究還有利于哈薩克風格音樂在高校手風琴教學中的拓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民族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和探索的熱情,從而更好地促進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對手風琴作品中哈薩克風格音樂的研究,能夠使國外的手風琴藝術技巧與具有哈薩克族特色的音樂有機結合在一起,既能提升哈薩克族的教育層次,使哈薩克族音樂文化得到傳承與發(fā)展,又能豐富手風琴的教學內容,無論是對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還是對手風琴教學的發(fā)展,都具有一定意義的促進作用。
(二)傳統(tǒng)音樂風格與現(xiàn)代手風琴教學的結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手風琴在高校教學中的模式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總是單方面追求技巧而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教學中的曲目風格相對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在手風琴教學中加入哈薩克風格音樂,一方面,能夠推動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使其民族文化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能夠豐富高校手風琴教學與實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由于哈薩克族擁有鮮明的民族音樂文化特征,因此在手風琴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文化資源。例如,教師在研究哈薩克族音樂的同時,可將一些哈薩克族音樂曲目改編為手風琴演奏形式的音樂,并將其應用于手風琴教學。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手風琴教學模式、擴增手風琴教學素材,還能激發(fā)學生對手風琴學習及哈薩克族音樂的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自主改編哈薩克族音樂。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學到的手風琴演奏技巧及對哈薩克族音樂的了解,完成對現(xiàn)有哈薩克族音樂曲目的改編,從而提升自身的自主創(chuàng)作能力,并鍛煉對手風琴的自學能力。這樣一來,既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又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哈薩克風格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與手風琴教學相結合,可以使手風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途徑更加廣泛,創(chuàng)作形式更加民族化,不僅能推動手風琴在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發(fā)展,而且能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得到保障。
四、結語
在中國手風琴作品中融入哈薩克風格音樂,不僅能夠使哈薩克族音樂文化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傳承,還能為手風琴藝術創(chuàng)作在中國的發(fā)展提供文化資源和創(chuàng)作素材。同時,將其應用到高校手風琴教學中,能夠豐富音樂文化教學內容,激起學生對手風琴的學習興趣及創(chuàng)作能力,也能讓哈薩克音樂文化為高校的音樂教學增添色彩。此外,從長遠角度考慮,中國手風琴作品中哈薩克風格音樂的研究,能夠推動中國手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進程,從而使手風琴在中國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使中國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雷嘉彥,楊嬌嬌.新疆哈薩克族音樂研究六十年(1950年—2010年)[J].中國音樂,2013(4):108-113.
[2]曾錦藩.手風琴音樂民族化初探[J].中國音樂,1994(4):64-65.
[3]趙鋼.要重視手風琴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J].小演奏家,2005(9):39-40.
[4]張曉波.手風琴音樂多元化在我國的發(fā)展狀況[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增刊2):75-79.
作者簡介:
嘉依娜·熱合木霍加,碩士,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手風琴演奏與教學、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