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建立某大橋Midas Civil橋梁數(shù)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四種方案(方案Ⅰ~Ⅳ)下的橋塔塔柱內力、橋塔橫梁內力、橋塔抗彎性能,得出以下結論:方案Ⅳ為四種方案中受力性能最好的結構形式,但總造價最高,且施工難度較大;對比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雖然結構的抗彎性能提高,且主梁的配筋率可以降低,但增加了一道橫梁,成本相較于方案Ⅰ分別增加了1.67%、4.22%;在受力分析驗算中,方案Ⅰ的上橫梁、上塔柱結構的受力較大,但經(jīng)過增加配筋可以有效提高承載性能;結合安全性、經(jīng)濟性、美觀性及適用性考慮,方案Ⅰ的橋塔結構形式較為合理。研究成果可以為同類型橋梁橋塔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速鐵路;特大橋;橋塔;方案比選
0引言
對于斜拉橋,橋塔結構是橋梁結構中較為重要的受力構件,斜拉橋將橋面荷載沿著拉索結構傳入橋塔結構中,進而轉化為豎向荷載傳入承臺及樁基。因此,研究橋塔結構對于斜拉橋結構是較為關鍵的。
對于橋梁橋塔結構的研究目前已經(jīng)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文望青等[1]分析了福州至廈門高速鐵路的泉州灣跨海大橋,通過對多個塔型方案進行設計和比選,最終確定橋塔采用貝殼造型的曲線H形塔;崔苗苗等[2]以甬舟鐵路富翅門公鐵兩用跨海大橋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了結構受力、工程造價、景觀效果及施工便利性等因素,對橋塔方案進行了選擇,最終確定梭形橋塔較為合理;張德明[3]以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主橋為研究對象,對橋塔結構進行靜力、穩(wěn)定及動力分析;王念[4]以商合杭鐵路蕪湖長江公鐵大橋主橋為研究對象,對橋塔環(huán)向預應力技術進行了分析;徐艷等[5]以某雙塔斜拉橋為研究對象,采用了振動臺試驗的研究方法觀測橋塔破壞過程,并對橋塔加速度和位移響應進行了分析;李浩[6]以廣州南沙港鐵路西江特大橋的高低塔斜拉橋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受力特性及車橋動力響應;馬碧波等[7]以溫州甌江北口大橋主橋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橋梁結構的中塔應力分布,并結合數(shù)值模型分析了索鞍施工時的預偏量影響;賀鵬等[8]以嘉魚長江公路大橋主橋為研究對象,該橋結構形式為雙塔單側混合梁斜拉橋,對該橋塔結構結合斜拉索工作性能、受力狀況進行了分析。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礎,本研究擬建立Midas Civil橋梁數(shù)值分析模型,分別分析方案Ⅰ~Ⅳ在多遇、罕遇地震響應下的穩(wěn)定性狀態(tài)。
1 工程概況
本工程以某大橋為研究對象。該特大橋橋址處的河道為航道主干道,規(guī)劃為Ⅴ級航道,如圖1所示為大橋主橋的布置方案,為(80+80+260+80+80)m雙塔、雙索面、半飄浮體系混合梁的斜拉橋結構,主梁為鋼-混混合箱梁結構。其中,梁體高度為4.25 m,梁體中間截面為鋼箱梁結構,兩端為混凝土箱梁結構,橋塔設計高度為101 m,橋塔基礎為樁孔灌注樁基礎+矩形承臺結構。橋梁的抗震烈度設計等級為Ⅷ級,該斜拉橋設計抗震烈度在國內同類型高速鐵路中處于較高水平。
橋塔是斜拉橋結構較為重要的受力部件,主要是將拉索傳遞的荷載轉化為豎向載荷傳入承臺及樁基。為了保證橋梁的抗震烈度、降低工程造價、降低施工難度,橋塔采用豎直上塔柱并結合橫向內傾下塔柱的結構。由于高設計抗震烈度對于橋塔的要求較高,結合設防烈度下的內力狀況,設計了4種橋塔形式(方案Ⅰ~Ⅳ)如圖2所示。對于方案Ⅰ,該橋塔為H形的結構形式;對于方案Ⅱ,該橋塔為方案Ⅰ的H形+中部1道橫梁的“井”形結構形式;對于方案Ⅲ,該橋塔為方案Ⅰ的H形+塔頂1道橫梁的門型結構形式;對于方案Ⅳ,該橋塔為方案Ⅱ的“井”型變形結構形式(上塔間距減小至8 m)。
2 橋塔方案比選
2.1 橋塔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 Civil軟件對橋梁進行建模,分別分析4種方案在多遇、罕遇地震響應下的穩(wěn)定性狀態(tài)。在4種方案的橋塔中,均在主橋設置縱向、橫向阻尼器,當在罕遇地震下,承受地震作用的主要為橫向鋼阻尼器結構。
2.2 橋塔內力分析
2.2.1 橋塔塔柱內力分析
選取橋梁結構的7個主要的點進行分析,對于計算截面的編號如表1所示,在罕遇地震作用下,4種方案下7個典型截面的縱向彎矩、橫向彎矩變化狀況如圖3所示。
分析圖3(a)中的縱向彎矩值變化狀況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4種方案,其典型截面最大縱向彎矩值基本無變化,表明最大縱向彎矩值基本不受橋塔塔形的影響。
分析圖3(b)中的橫向彎矩值變化狀況可以發(fā)現(xiàn),方案Ⅱ為方案Ⅰ的H形+中部1道橫梁的“井”形結構形式,上塔柱底S5位置處的橫向彎矩值由方案Ⅰ的299.5 mN·m減小為方案Ⅱ的114.1 mN·m,減少了62.0%,下塔柱底S1位置的橫向彎矩值也略有減小,其余典型截面的橫向彎矩值基本無明顯變化;方案Ⅲ為方案Ⅰ的H形+塔頂1道橫梁的門型結構形式,上塔柱底S5位置處的橫向彎矩值由方案Ⅰ的299.5 mN·m減小為方案Ⅱ的194.4 mN·m,減小了35.1%,但上塔柱頂S7位置由于在塔頂設置了1道橫梁,出現(xiàn)了彎矩突然增大的情況,其余典型截面的橫向彎矩值相較于方案Ⅰ均略有減??;方案Ⅳ為在方案Ⅱ的“井”型變形結構形式的基礎上,將上塔間距減小至8 m,中塔柱底S3位置與中塔柱頂S4位置處的橫向彎矩值相較于方案Ⅱ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減小,減小幅度約為30%,其余典型截面的橫向彎矩值與方案Ⅱ基本相同。
2.2.2 橋塔橫梁內力分析
選取橋梁結構的3個主要點進行分析,對于計算截面的編號如表2所示。在縱向罕見地震作用下,四種方案下3個典型截面的最大橫向彎矩值基本無變化,表明最大橫向彎矩值基本不受橋塔塔形的影響。最大縱向彎矩變化狀況如圖4所示。
分析圖4中的最大縱向彎矩值變化狀況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下橫梁根部L1位置與上橫梁根部L2位置,4種方案中最大縱向彎矩值由大到小依次為:方案Ⅰ、方案Ⅲ、方案Ⅱ、方案Ⅳ,對于次上橫梁根部L3位置,3種方案最大縱向彎矩值由大到小依次為:方案Ⅱ、方案Ⅳ、方案Ⅲ;相較于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的上橫梁根部L2位置處的最大縱向彎矩值由454.7 mN·m分別降低至316.0 mN·m、356.3 mN·m,分別減小了30.0%、22.0%;相較于方案Ⅱ,方案Ⅲ的上橫梁根部L2位置處的最大縱向彎矩值由316.0 mN·m降低至260.5 mN·m,減小了18.0%。
總體分析認為,方案Ⅱ~Ⅳ的兩道上橫梁布置方案相較于方案Ⅰ的一道上橫梁布置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橋塔塔柱、橫梁內力,但兩種橫梁布置方案的內力除了上塔柱底S5、上橫梁根部L2具有明顯差別外,其余典型截面的彎矩值差別較小。
2.3 橋塔抗彎性能分析
該橋的設計要求較高,基本原則為“中震彈性,大震可修”,即在小震及中震下的橋塔結構保持彈性的狀態(tài)、不發(fā)生塑性的破壞;在罕遇地震下,橋塔結構可發(fā)生小的塑性可修復的損傷變形,且在震后及修復過程中不影響車輛的通行。針對這一要求,該橋塔結構的分析采用彎矩-曲率的分析方法,在地震工況下,橋塔結構不同塔形下下塔柱的變形及內力差別較小,因而主要分析橋塔結構的中、上塔柱及橫梁結構的抗彎性能。對于模型中材料的選擇,混凝土采用C55等級的混凝土,鋼筋材料為HRB500級別鋼筋,預應力鋼筋為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炷敛捎肕ander模型,鋼筋、鋼絞線為強化階段的雙線性模型。
由于縱向地震對中、上塔柱彎矩的影響較小,因而,本研究主要分析在橫向地震下中、上塔柱彎矩的變化特征,選取中塔柱底S3、上塔柱底S5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抗彎承載力。對于方案Ⅰ~Ⅳ工況下,中塔柱底S3的配筋分別為1.40%、1.40%、1.12%、0.96%,上塔柱底S5的配筋分別為1.84%、0.45%、1.03%、0.45%,模擬中、上塔柱底的抗彎性能,結果如表3所示。分析表3可以發(fā)現(xiàn),在罕遇地震下,4種方案的最小抗彎安全系數(shù)為1.05,>1.0,均能滿足抗彎性能的要求。
3 結語
本研究通過建立某大橋Midas Civil橋梁數(shù)值模型,分析了4種方案(方案Ⅰ~Ⅳ)下的橋塔塔柱內力、橋塔橫梁內力、橋塔抗彎性能,主要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方案Ⅳ為四種方案中受力性能最好的結構形式,但總造價最高,且施工難度較大;(2)對比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雖然結構的抗彎性能有效提高且主梁的配筋率可以有效降低,但增加了一道橫梁,通過造價分析,4種方案的成本分別為933.2萬元、948.8萬元、972.6萬元、960.1萬元,成本相較于方案Ⅰ分別增加了15.6萬元、39.4萬元;(3)在受力分析驗算中,方案Ⅰ的上橫梁、上塔柱結構的受力較大,但經(jīng)過增加配筋可以有效提高承載性能;(4)方案Ⅰ造型較為美觀、簡潔,與周邊建筑物風格較為統(tǒng)一。因而,結合安全性、經(jīng)濟性、美觀性及適用性,考慮選取方案Ⅰ作為橋塔形式結構。
參考文獻:
[1]文望青,嚴 翯,曾甲華.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橋塔設計[J].世界橋梁,2020,48(S1):7-11.
[2]崔苗苗,劉振標,王鵬宇.甬舟鐵路富翅門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橋塔設計[J].世界橋梁,2020,48(S1):40-46.
[3]張德明.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主橋橋塔設計[J].橋梁建設,2020,50(5):84-89.
[4]王 念.商合杭鐵路蕪湖長江公鐵大橋橋塔環(huán)向預應力技術[J].橋梁建設,2019,49(4):7-12.
[5]徐 艷,崔存玉.斜拉橋H形混凝土橋塔橫橋向地震破壞模式研究[J].橋梁建設,2019,49(3):29-33.
[6]李 浩.鐵路高低塔斜拉橋受力特性研究[J].中國鐵道科學,2019,40(3):54-59.
[7]馬碧波,葉雨清,白雨東,等.甌江北口大橋中塔設計及索鞍施工預偏量影響研究[J].橋梁建設,2018,48(6):41-46.
[8]賀 鵬,王成啟.嘉魚長江公路大橋橋塔設計[J].橋梁建設,2018,48(4):84-89.
作者簡介:李茂華(1988—),工程師,主要從事高速公路試驗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