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代僧尼墓志塔銘“死亡”義詞語研究

        2023-03-17 17:24:51榮,何
        河池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guān)鍵詞:僧尼涅槃死亡

        劉 榮,何 山

        (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重慶 北碚 400715)

        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中國,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到唐朝佛教文化盛行,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大量僧尼(僧人和比丘尼)墓志和塔銘。這類文獻特有的性質(zhì)、內(nèi)容和功用決定了其用詞呈現(xiàn)出范疇化、類型化的特點,表“死亡”義的詞匯眾多,成為墓志塔銘語言特色之一。研究“死亡”義詞語,有助于準確釋讀碑志文獻,對于專類詞語及其詞義研究亦有重要意義。目前已有關(guān)于“死亡”義詞語的研究多集中于構(gòu)詞分析或詞例考釋,而詞語本體表義方式、機制及動因等研究比較欠缺。本文以《中國佛教金石文獻·塔銘墓志部·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1]唐代僧尼墓志塔銘“死亡”義詞語為研究對象,綜合考察其詞義表現(xiàn)的直接與間接方式,深入探析這些表義方式背后的機制和原因,以期有益于深化和拓展?jié)h語“死亡”義詞語和漢語詞匯史研究。

        一、直接表“死亡”義詞語

        所謂直接表“死亡”義詞語,是指能通過其語素義呈現(xiàn)出“死亡”義的詞語,詞義與語素義聯(lián)系緊密?!罢Z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義的語言單位”[2]206。語素組合成詞,詞又組合成短語,短語形成句子。從語素層面看,復合“死亡”義詞語由不同的語素組合而成。“死亡”詞義的直接呈現(xiàn),其必要條件是該詞至少含有一個直接表“死亡”義的語素,通過語素聚合表現(xiàn)出詞義。這個表“死亡”義的語素常作“詞根”,“詞根是詞的核心部分,詞的意義主要是由它體現(xiàn)出來的?!保?]93根據(jù)語素的聚合情況,唐代僧尼墓志塔銘直接表“死亡”義詞語可細分為三種模式。

        (一)A(非表死亡義語素)+B(表死亡義詞根)

        唐代僧尼墓志塔銘符合這種語素聚合情況的“死亡”義詞語數(shù)量最多。如:奄卒、飾終、告終、示終、臨終、永逝、送終、送歸、奄逝、早逝、形逝、身故、物故、遷化、示化、告化、舍化、奄化、恒化、坐化、就化、順化、隱化、示滅、入滅、坐滅、告滅、歸滅、歸寂、圓寂、大寂、告寂、宴寂等。

        表死亡義詞根為:卒、終、歸、殞、逝、故、化、滅、寂。

        “卒”為先秦禮制中表示“死亡”的單音詞。《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保?]1269后此詞語素化并充當詞根,構(gòu)成“奄卒”等直接表“死亡”義的復合詞。

        終、歸、殞、逝、故、化,亦為可用于表“死亡”義的單音詞。終,指人死?!夺屆め寙手啤罚骸袄纤涝粔劢K,壽久也?!保?]390歸,可指人死。《爾雅·釋訓》:“歸,鬼之為言歸也?!保?]451郝懿行義疏:“生,寄也;死,歸也。”[7]1492殞,指死,亡。《玉篇·歹部》:“殞,歿也。”逝、故皆義為死亡,去世?;?,死?!睹献印す珜O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敝祆渥ⅲ骸盎?,死者也?!保?]260

        滅、寂為佛家術(shù)語,是“涅槃”一詞的意譯形式,專指佛教徒的死亡。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匯》:“寂,又叫做滅,涅槃的別名。”[9]236“寂”與“滅”同義,均表“死亡”義?!凹拧弊鳛樵~根可構(gòu)成歸寂、圓寂、大寂、告寂、宴寂等復合詞,《漢語大詞典》收錄“入寂、真寂、寂寞、寂寥、示寂、遷寂”等類似的詞,佛教典籍或傳世文獻均可見語例。

        非表死亡義語素有:奄、飾、告、示、臨、永、送、早、形、身、物、遷、舍、恒、坐、就、順、隱、入、圓、大。按語法功能劃分,有如下類別:

        副詞性語素:奄、永、早、恒?!把佟北硭劳銮樾伟l(fā)生突然,“早”修飾逝者早亡,“永”“恒”修飾亡者永遠地逝去,表達親屬對亡人的思念。其中有些語素可替換性較強,如“永”“恒”均可表長久義,墓志塔銘語言常有替換兩者而構(gòu)成不同復合詞的用例,如“永逝”替換修飾語素而作“恒逝”。

        動詞性語素:飾、告、示、臨、送、遷、舍、坐、就、順、隱、入、圓。這些動詞性修飾語素,表示死亡的特定情境,可替換性較副詞性語素稍弱。如“飾”修飾“終”,“飾終”專指喪葬禮制中封建朝廷贈予死臣的贈物、贈官、詔葬、敕葬等,不能替換;“入”修飾“滅”“寂”,因“滅”“寂”隱含有佛家“涅槃”“圓寂”之境界,用“入”表示進入境界這個動作,后面詞根不能替換成“卒”“逝”“終”等,因其未含有涅槃之境界這層含義,故不用“入”作修飾語素。也有保留前面動詞性語素,替換后面表“死亡”義詞根的例子,如“告”,有宣告,告知之義,“告”+“死亡”義詞根構(gòu)成表“死亡”義詞語,文獻語言中“告終”可用同義語素替換“終”而組成“告崩”“告薨”“告逝”[10]74-77“告化”“告寂”“告滅”等詞。

        名詞性語素:形、身、物。指死亡者的身體和物質(zhì)。

        形容詞性語素:大、宴?!按蟆毙揎棥凹拧保憩F(xiàn)“涅槃”之境界廣大深遠;“宴”修飾“寂”,表現(xiàn)高僧安然入寂的超然之姿。

        (二)B(表死亡義詞根)+A(非表死亡義語素)

        唐代僧尼墓志塔銘符合這種語素聚合情況的“死亡”義詞語數(shù)量較少,如:卒世、歿世、滅度。

        表死亡義詞根:卒、歿、滅。上述已釋其語素義,不多贅述。

        非表死亡義語素:世、度。

        “世”為名詞性語素,意為世界,人世。“卒世”“歿世”即卒于世,歿于世,表示墓主亡于人世。

        “度”為動詞性語素,意為度過。“滅度”即滅障度苦?!赌鶚劷?jīng)》卷二十九:“滅生死故,名為滅度。”[11]536該詞帶有佛家色彩,故一般用于僧尼,不用于世俗人士。

        (三)C(表死亡義語素)+C(表死亡義語素)

        唐代僧尼墓志塔銘符合這種語素聚合條件的“死亡”義詞語數(shù)量較多,如:歸化、歸終、委化、化滅、寂滅、逝化、殂逝。另《隋唐五代墓志死亡表述語輯匯》[10]列有崩歿、崩逝、崩殞、殂歿、殂殞、殂亡、薨殂、薨故、薨歿、薨逝、薨殞等詞語。

        這類詞語由兩個表“死亡”義的語素同義連用構(gòu)成?!八^同義連用,是指兩個意義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并列連用的語言現(xiàn)象?!保?2]222如“薨”,《說文·死部》:“薨,公侯卒也?!保?3]80“歿”,《廣韻·沒部》:“歿,死也?!保?]1482二者聚合構(gòu)成“薨歿”,表示人死亡。這種構(gòu)詞現(xiàn)象在“死亡”義詞語中較普遍,且組合較為自由靈活,如“崩”可與“歿”“逝”“殞”等連用,“薨”可與“殂”“故”“歿”“逝”“殞”等連用,構(gòu)成同義復合詞。

        “寂”與“滅”均可表“死亡”義,既可作成詞根,又可連用構(gòu)成表“死亡”義的同義復合詞,多用于表佛教人士死亡。如《大寶積經(jīng)》:“嗚呼大圣尊,釋迦大寂滅,今但聞其名,惜哉我不見?!保?4]9唐《棲霞寺明征碑》:“無我無人,等四流于寂滅”[1]273。唐《清信女李定品靈廟文》:“如何不淑,奄隨寂滅”[1]310。

        二、間接表“死亡”義詞語

        此類是指詞義不能直接通過語素義明曉,而是主要通過修辭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詞語。唐代僧尼墓志塔銘中,間接表“死亡”義詞語常見的修辭方式主要有比喻和借代兩種。

        (一)比喻

        比喻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方式之一,比者,相近也;喻者,明白也。用相近的事物來作比,使之明白,叫作比喻,這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類比和推理。唐代僧尼墓志塔銘通過比喻構(gòu)成的“死亡”義詞語數(shù)量較多,如:奄謝、遷謝、謝世、神謝、短折、眼滅、體滅、影滅、滅神、薪盡、薪盡火滅,等等。

        “謝”有消逝、凋落之義?!冻o·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15]140王逸注:“謝,去也?!蔽墨I語言或以草木、靈谷等自然事物凋謝、變逝比喻人的生命凋落。

        “短折”多指人早亡,與“夭折”義近。“短”與“長”相對,意謂存活時間短暫;草木早早折斷,無法繼續(xù)生長謂之“短折”,暗含惋惜、慨嘆之意。

        “滅”除有“涅槃”之別名,可直接表示佛教徒的死亡外,還有盡、絕之義?!墩f文·水部》:“滅,盡也?!保?3]237指水流盡或者消失。以流水盡滅比喻壽命盡絕,生命終止。

        “盡”,有竭、完之義。“薪盡”,即柴薪滅盡,比喻死亡?!靶奖M火滅”同理,柴草燒盡火自然熄滅,以此比喻死亡。本出自《法華經(jīng)·序品》:“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保?6]5碑志文常見用例,如唐《惠果和尚碑》:“結(jié)法印而攝念,示人間以薪盡矣。嗚呼哀哉!”[1]873唐《楚金禪師碑》:“粵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時,右脇,薪盡火滅,雪顏如在,昭乎上升于安養(yǎng)之國矣?!保?]862

        (二)借代

        所謂借代,陳望道對其定義為:“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guān)系時,作者也可借那事物關(guān)系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保?7]94墓志塔銘文獻就是“通過借代中以具體或部分代整體表死亡義”[18]57。唐代僧尼墓志塔銘這類詞語有遷神、棄世、去世、蛻生、舍生、無生、解脫、歸真、報齡、捐執(zhí)縛等。

        “遷神”意為遷移靈柩或遺體,潘岳《寡婦賦》:“痛存亡之殊制兮,將遷神而安措。”李周翰注:“謂遷柩歸葬也”[19]101。后多借代指僧人逝世,如唐《天臺寺國清寺智者禪師碑文》:“回身西向,端坐遷神,春秋六十”[1]95。唐《慈潤寺故大明歆律師支提塔記》:“遷神慈潤所,起廟此崖頭”[1]152。

        “世”,指人世間,地上人世對應的自然就是地下非人世,即陰間?!皸壥馈薄叭ナ馈庇蒙釛?、離開人世間(到達非人世間)借以代指人的死亡。文獻很早就有以“去世”委婉指代“死亡”的用例,如《魏書·樂志五》:“太和中命故中書監(jiān)高閭草創(chuàng)古樂,閭尋去世,未就其功?!保?0]1895

        “生”,活,與“死”相對?!对姟ぺL·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4]300蛻,有解脫之意,“蛻生”即解去生?!吧嵘奔瓷釛壣?,“無生”即沒有生。三者皆在“生”的前面添加表放下、解棄義的語素,用放棄、沒有“生”借指人死。

        “解脫”與“涅槃”“圓寂”同義,皆為佛教語?!冻晌ㄗR論述記》卷一:“言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保?1]235借解脫煩惱業(yè)障、斷絕生死代指佛教徒死亡。

        “歸真”,即得道成仙。真,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說文·匕部》:“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保?3]166段玉裁注:“此真之本義也”?!皻w真”即歸依真人、成仙的狀態(tài),借之代指人死亡。

        “報齡”,即報知年齡。唐《道安禪師碑》:“故莫得實其報齡也。嗚呼!”[1]476唐《報善寺主覺公紀德碑》:“以元和景申載四月三日,報齡于斯寺也”[1]926。年限將至,以報知年齡借代死亡。

        “捐執(zhí)縛”,即舍去束縛。“捐”有舍棄,拋棄之意,后常綴以“床帳”“屏障”“館”“館舍”等詞,為死亡的委婉語?!皥?zhí)縛”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zhí)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保?2]305唐《比丘尼劉大德墓志》:“內(nèi)鑒融朗,不舍慈悲;外相端莊,已捐執(zhí)縛。嗚呼!”[1]914墓志文借舍棄凡塵約束代指人死亡。

        除運用修辭方式間接表達“死亡”義的雙音復合詞外,僧尼墓志塔銘還有一類詞語較為特殊,亦是間接表達“死亡”義,如“涅槃”“泥曰”“泥洹”。這類詞語是梵語Nirvāna的音譯形式,屬于單純詞,只含有一個語素,整體表達語義?!澳鶚劇北局阜鸾讨幸环N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但這種境界只有身體物質(zhì)死亡后其精神才能到達的不生不滅的境界,故特借指佛教徒的死亡?!豆糯鷿h語詞典》對“涅槃”的釋義:“梵語音譯。意為滅度,圓寂。佛教稱超脫一切煩惱,自由無礙的境界為‘涅槃’。也稱死為‘涅槃’?!保?3]1047

        上述直接或間接表“死亡”義的詞語皆屬“死亡”語義場中的詞匯成員,均表達僧尼死亡之義。張志毅、張慶云指出:“語義場中的義位是以共性語義特征相聚合,以個性語義特征相區(qū)別。”[24]66僧尼死亡義詞語的個性語義特征就是通過采用不同表義方式和選擇不同語素來體現(xiàn)的。直接表“死亡”義詞語,因其含有至少一個表死亡義語素,故更能直觀表示死亡;間接表“死亡”義詞語,需要通過運用修辭手法和歷史典故表達詞語,故顯得含蓄蘊藉。碑文撰者常根據(jù)不同表達場景選擇不同詞語,體現(xiàn)表達“死亡”詞匯意義之間的個性差異。如碑志主身份不同,選擇的詞語有所差異,宮女女尼因佛教身份較為下等普通,多用“長歸”“奄歸”“永逝”等世俗死亡詞語,在寺院修行的法師比丘尼多用“遷神”“遷化”“寂滅”“滅度”“涅槃”等佛家色彩濃厚的詞語,少數(shù)大德高僧則會使用“坐化”“圓寂”等詞語。有時需具體表達死亡的特殊情景,撰者就選擇帶有相關(guān)修飾語素的詞語,如“示化”呈現(xiàn)出僧人示現(xiàn)化期,平靜死亡的樣子,而“坐化”則表現(xiàn)出僧人臨死前結(jié)跏趺坐等行為,在修行中慢慢死亡,彰顯高僧氣度。此外,使用頻率亦可體現(xiàn)用詞差異。以《中國佛教金石文獻》唐代僧尼墓志塔銘中“滅”族同根“死亡”義詞語為例,我們統(tǒng)計出雙音節(jié)詞有22個,其中“寂滅”用例超過30個,20至30例的有“示滅”“滅度”,10至15例的有“化滅”,3至10例的有“坐滅”“入滅”“告滅”“現(xiàn)滅”“火滅”,其余詞語僅出現(xiàn)1例,多為臨時組合而成,搭配隨意性較強?,F(xiàn)代大眾較為熟知的也正是這些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語。

        三、“死亡”義詞語構(gòu)成機制及原因探析

        (一)受詞匯本體及其系統(tǒng)發(fā)展的影響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漢語詞匯早期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如繼承下來表示“死亡”義的“崩”“卒”“終”“逝”等在僧人亡尼墓志中仍較常見。唐《亡尼七品墓志》:“上元三年六月一日卒于寺所,春秋五十有四?!保?]277唐《宣化寺尼法琬師墓志》:“粵以垂拱四年九月一日,終于宣化寺,春秋五十?!保?]314隨著新事物的大量涌現(xiàn),詞匯應用情境不斷擴大,漢語詞匯發(fā)展演變?yōu)橐噪p音節(jié)詞為主。王云路指出:“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物質(zhì)產(chǎn)品的豐富,新事物的不斷涌現(xiàn),新詞大量產(chǎn)生。原有詞匯中那些不經(jīng)常使用的或者不重要的單音詞就逐漸淡化、消退;而有的已經(jīng)不需要分得那么細密了,有的成為復音詞中的一個語素。”[25]103如《禮記·曲禮》中表天子、諸侯、大夫等死亡的單音詞是嚴格區(qū)分的,但漢代以后,碑志文中的這些詞語使用范圍逐漸擴大,唐代碑文“崩”不再專指天子,也可用于女尼;用于諸侯的“薨”亦可用于重臣、功臣、女性等。同時其詞義的區(qū)分不再那么細密,以前的專用單音詞可與近義的“謝”“逝”“殂”等連用,構(gòu)成雙音詞。這些雙音節(jié)詞大多為復合詞,由兩個語素組合而成。語素義與詞義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這為選擇不同方式表達詞義提供了可能。一是詞義可以直接通過語素義表現(xiàn)出來;二是通過修辭方式,間接表現(xiàn)詞義。這也讓語素與語素之間的搭配有了較強的靈活性和自由性,如“奄逝”和“早逝”,內(nèi)部修飾語素的變化造成了“死亡”詞義的細微變化。同理,通過改變“死亡”義詞語組合中的某個語素,可以更加明確清晰地展示“死亡”各方面的語義特征,如飾、告、示、臨、送、遷、舍、坐、就、順、隱、歸、圓、入等動詞性語素,與含“死亡”義的“終”“化”“寂”“滅”等語素組合,可表現(xiàn)出“死亡”的感情色彩、社會意義、人物身份等具體情境。

        此外,中古時期外來詞匯的傳入,給詞匯系統(tǒng)注入新的活力,豐富了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死亡”義詞語。如外來音譯詞“涅槃”“泥曰”“泥洹”,意譯詞“寂滅”“解脫”等,音譯詞語素化后通過語法造詞構(gòu)成的“坐化”“入滅”“告寂”等詞語,加之中古佛經(jīng)的傳入和翻譯導致口語詞、俗詞增多,如“生兜率”“歸西土”“入無余”“生安樂”“登常樂”等三音節(jié)詞語,給僧尼墓志塔銘中“死亡”義詞語提供了更豐富、更具特色的表達形式。

        (二)受碑志文體的影響

        《文則》:“文協(xié)尚矣,是以古人之文發(fā)于自然,其協(xié)也亦自然;后世之文出于有意,其協(xié)也亦有意?!保?6]8唐代正處于文學語言承上啟下的重要發(fā)展時期,文化交融,新詞層出不窮。且墓志行文崇尚追新求異,用字講究,詞語使用避重復,多駢文,上下語句對仗。所以墓志塔銘多用不同的詞語形式表示同一事物,如表示墓主埋葬地的,有大塋、墳塋、先塋、舊塋、塋兆、塋次等詞;表示婦女儀容的,有柔儀、芳儀、女儀、蘭儀、貞儀等詞。

        僧尼墓志塔銘作為碑刻文獻中極具特色的材料,兼?zhèn)湟话闶浪啄怪镜奈捏w格式和佛教色彩濃厚的內(nèi)容。葉昌熾《語石》云:“釋氏之葬,起塔而系以銘,猶世法之有墓志也?!保?7]402這些佛教碑志類文體,多直接承襲世俗墓志的文體格式,嵌以佛教內(nèi)容。如“……禮也”在一般世俗墓志中極為常見,出于思維慣性,在僧人塔銘序文往往也用此套語,如唐《大照禪師塔銘》:“二十四日,窆于岳寺之舊居,禮也。”[28]2959但有些文人注意到用儒家禮法規(guī)約僧人有一定捍格,就對“禮也”這一套語稍加改造,如唐《龍興大德香積寺主凈業(yè)法師靈塔銘并序》描寫志主葬事云:“即以其年十月廿五日,陪窆于神禾原大善導阇梨域內(nèi),崇靈塔也”[29]111。這句話中用“崇靈塔也”替換了世俗墓志的“禮也”,將世俗埋葬之禮轉(zhuǎn)換成陪窆前代高僧靈塔旁的釋氏之禮。又如唐《慶云寺律師一公塔銘》:“以是月某日,焚身于某山,起塔于某原,從拘尸城之制也?!贝恕熬惺侵啤敝阜鹱婺鶚劵鹪嶂Y,銘文將“禮”的依據(jù)由《周禮》中的“從魯禮”改為佛經(jīng)中的“從拘尸城之禮”,改用得十分巧妙[30]62。故僧尼墓志塔銘中可見從《周禮》沿襲下來的“卒”,以及后世禮制中的“飾終”“告終”“傾殞”“奄逝”“永逝”等表“死亡”義的詞語,亦可見佛經(jīng)中的“涅槃”“滅度”“寂滅”“圓寂”“坐化”等表“死亡”義的詞語。這些詞語在行文時進行同義替換,使得語言表達更具變化性,增強了語言感染力。

        (三)受文化心理的影響

        “死”是對人類死亡、生命終止最為直接的表述,但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表“死亡”義的詞語,都不常見“死”的身影,這源于中華民族含蓄委婉的傳統(tǒng)文化?!墩撜Z·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保?]2490這些內(nèi)容表現(xiàn)出先民對自然現(xiàn)象“死亡”的敬畏。這種敬畏,反映在語言上,就是委婉、含蓄地指稱“死亡”。社會語言學稱這種語言現(xiàn)象為“語言塔布”?!八肌币糇g自英語Taboo,翻譯過來就是“禁忌”??梢姡魏我粋€社會、任何一種文化都存在語言禁忌,其中“死亡”由于是人類最為恐懼的、無法超越的終點,成為最普遍、最典型的禁忌?!啊肌F(xiàn)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許隨便使用,一方面是受鄙視的賤物不能隨便接觸?!保?1]336-337因此“語言塔布”實質(zhì)就包含語言的禁用或者代用。反映在生活里,語言禁用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按照社會文化觀念需要避忌的尊敬人或物的名稱……如皇帝的名字、尊長的名字,祖先的名字,某些圖騰的名稱等。二是畏懼或者不吉利的事物…… 如死亡。”[32]293

        基于這種社會文化心理,從古至今人們對“死亡”較為回避,不直接稱“死”,而是使用與“死亡”同義的“卒”“終”“逝”“殞”等,或運用修辭,委婉、曲折地表達“死亡”,如修辭手法“借代”的產(chǎn)生本就“根源于中華民族含蓄內(nèi)斂的文化心理”[33]125。僧尼佛教人士專用的“涅槃”“寂滅”“入滅”“圓寂”“大寂”等“死亡”義詞語,亦是含蓄、蘊藉地將“死”這一自然現(xiàn)象表達出來,同時也蘊含著佛教無常、涅槃、輪回的死亡觀念,強調(diào)人類精神的永恒,“為人類在死亡的問題上構(gòu)筑起了一線美好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34]297。這也正體現(xiàn)出儒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

        (四)受宗教的影響

        唐代儒、釋、道三家思想融合交會,唐代僧尼墓志塔銘所見“死亡”義詞語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佛徒墓志塔銘中夾雜著許多蘊含儒家文化的死亡詞語,如引用典故語“兩楹”表示高僧死亡,《柏尖山寺曇詢法師碑》:“昔供羅雙樹,殿設兩楹”[1]120。僧尼墓志塔銘中亦有大量蘊含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死亡”義詞語,這些帶有宗教色彩的詞語,顯示出生者對亡者的祝福和悼念。

        僧尼墓志塔銘中,墓主、塔主皆是佛徒,故佛教色彩極其濃厚。東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土,在這片土地深深扎根。來源于佛經(jīng),借指“死亡”的“薪盡”“薪盡火滅”等詞就常見于僧人碑志文。此外,佛教教義中的“涅槃”是佛教修行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經(jīng)過長期修行,能夠超脫生死輪回之苦,圓滿一切清凈功德,到達理想的彼岸。在這種信仰下,再加上佛經(jīng)里“寂”“滅”等譯詞的語素化,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示滅、入滅、坐滅、寂滅、歸寂、大寂、告寂、圓寂等一系列詞語,表現(xiàn)出希望亡者能夠超脫輪回、解脫生死,進入、歸往到這種至上純凈的境界,傳達出豐富的宗教祝福意蘊。

        道家文化對佛教影響深重,早期佛經(jīng)古譯就常借用道家術(shù)語,如以“無為”譯“涅槃”,以“生死”譯“輪回”,以“道”譯“菩提”等?!肚f子·天道》:“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保?5]73道家思想含有人隨物化、死生輪回的生命循環(huán)之哲學意味,符合佛教宣揚的人死后進入解脫、輪回之境,故產(chǎn)生了身故、物故、委化、遷化、示化、告化、舍化、奄化、恒化、坐化、就化、順化、隱化等一系列表“死亡”義的詞語。在道家的基礎上形成的道教將這種生死觀念繼承發(fā)揚[36]360,他們追求“得道成仙”,因為神仙能夠與天地同壽,與自然永存,使靈魂不滅,于是就有了“歸真”之詞。

        四、唐代僧尼墓志塔銘“死亡”義詞語的研究價值及意義

        研究唐代僧尼墓志塔銘“死亡”義詞語,對于補充辭書漏收的“死亡”義詞目,增補詞語義項,提供更早書證語例等方面具有較大價值,對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卒世、化滅、告化、舍化、眼滅、體滅、影滅、滅神、坐滅、報齡、捐執(zhí)縛等表“死亡”義的詞語,《漢語大詞典》均未收錄。

        “示化”一詞,《漢語大詞典》僅列義項“啟示化導”[37]828。唐《大慈恩寺法師基公碑》:“能事已畢,示化于幾”[1]298。唐《法云寺主曇簡墓志》:“以元和十一年七月四日,示化于當寺舊院,享年四十有七,臘夏二十有七?!保?]924從碑志文可知,“示化”亦可指“死亡”?!绊樆币延醒芯拷忉尀椤奥犎巫匀唬槒淖匀坏淖兓保?7]234。唐《多寶寺臨壇大律師多寶塔銘》:“將滅之夕,備申告誡,中夜累足,如期順化。”[1]877從塔銘看,該詞亦可表“死亡”義。碑志文獻為其提供了新的詞義和用例。

        《隋唐墓志婉辭研究》認為,近代漢語常用于佛教徒死亡的詞語“圓寂”,隋唐墓志文沒有用例[18]72。唐《亡尼七品志》:“離煩惱之身,永歸圓寂之境”[1]284。唐《尼慈和禪師墓志》:“夫如來法身,湛以圓寂,能仁利物,示其應化”[1]493。唐《了緣和尚靈塔銘》:“開元廿六年歲戊寅七月既望,了緣禪師圓寂”[1]531。墓志塔銘語料可補正前說。且該書推斷“圓寂”一詞當出現(xiàn)在唐代中期,唐早中期尚不流行,此推論亦過于武斷。據(jù)《六朝碑刻喪葬詞語研究》統(tǒng)計,六朝碑刻“圓寂”出現(xiàn)了5次,用于指稱佛教徒的死亡[38]10。如東魏《凈智塔銘》:“至德無為,廣慧深造,一旦圓寂,云煙去邈?!保?]44由此可知,表佛教徒死亡的“圓寂”一詞六朝時期就已出現(xiàn)。

        五、結(jié)語

        “死亡”義詞語作為專類詞語,數(shù)量眾多且極具歷史文化意蘊,其研究成果頗為豐碩。本文另辟蹊徑,探究“死亡”義詞語的表義方式,根據(jù)詞語表義機制將“死亡”義詞語分為直接表義和間接表義,重點探析語素、修辭與詞義表達之間的關(guān)系。僧尼墓志塔銘作為碑刻文獻中極具特色的一部分,其“死亡”義詞語表義方式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詞匯本體及其系統(tǒng)發(fā)展,碑志文體,文化心理以及宗教等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死亡”義詞語形式多樣、變化靈活,文化色彩濃厚,極大地豐富了漢語“死亡”義詞庫。這些珍貴詞匯材料對于辭書“死亡”義詞目的增收、詞語義項的增補、更早的書證語例的提供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價值,對于漢語詞匯史的研究亦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僧尼涅槃死亡
        僧尼遺留財產(chǎn)的分配路徑——從民法解釋論到宗教法治方案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1:56
        守夏節(jié)
        被賦能后的企業(yè)能否涅槃重生?
        金橋(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0
        塑料瓶的涅槃
        碑志所見遼代僧尼的圓寂與安葬
        平常見深刻
        涅槃
        美劇“死亡”,真相不止一個
        我經(jīng)歷了一次“死亡”
        南方周末(2015-07-09)2015-07-09 18:38:31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桃花岛| 精品国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视频一中文有码中文| 台湾佬中文娱乐网22|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亚洲日本在线va中文字幕|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麻豆| 人禽杂交18禁网站免费|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 婷婷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女优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二区三区| 欧美私人情侣网站| 中文字幕第七页| 国产人妖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在线视频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ⅰ| 青青草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区 |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熟妇美熟bbw|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美女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av免费播放网站在线|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视欧美亚综合| 男女啪啪动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羞羞影院免费观看|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 亚洲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