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老師,您好!
我是校話劇社的社長,在一次會演預賽中,我發(fā)著高燒參加比賽,中途忘記了臺詞,導致社團以一分之差錯失決賽。我自責不已,同伴們卻并沒有埋怨我,反而覺得我像英雄,我得到了大家格外的關心。從此以后,再有比賽,我總是想著要是出點意外就好了,這樣不管比賽的結果如何,都不會被埋怨。在一些重大考試前,我總是希望生一場病,這樣就不用擔心比賽結果或成績不理想會讓我受到責備。老師,我意識到這是我的心理出了問題,我該怎么辦呢?
曉鈞
這是一封孩子發(fā)出的“求救信”。信里的孩子大概率是個擁有不錯能力的優(yōu)秀學生:擔任社團負責人,能夠引領和團結同學,也得到了社員的關心。可即便如此,孩子依舊有著特殊的心理負擔。
仔細觀察,有著類似心理負擔的孩子并不罕見:越到考試前越是瘋狂“摸魚”,考試成績自然一瀉千里;老師每次布置的任務總是不能完成,問起來就是各種困難和理由;不單是學業(yè),在人際交往中也如此,哪怕想要邀請朋友一起玩,也拖到最后時間才打電話而被拒絕……我們身邊總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例子——在任務面前猶豫不前、恐懼畏縮,甚至做出反作用的嘗試,似乎希望通過“擺爛”來毀掉和搞砸。
為何要主動為成功設置困難,存心和自己“過不去”?心理學對此原來早有研究,將其歸為“自我妨礙”。也就是說,一旦遭遇失敗,就可以給自己找到一個絕妙的借口——我只是沒有足夠努力,而不是因為能力差。這種“為了躲避失望結果,寧可什么也不做”的心態(tài),偶爾為之能夠調適自己緊繃的情緒,但如果陷入長期“擺爛”的心態(tài),那就有必要敲響警鐘:習慣性的“自我妨礙”是一種不良的行為模式,這樣的人健康水平更差,更不幸福,負面情緒癥狀更多。兒童青少年處于成長中,他們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學業(yè)的考評、同輩的競爭、教師的要求、家長的期待,各種情緒的高強度疊加,更容易讓他們步入“自我妨礙”的陷阱。而周遭的成年人,需要看到他們的吶喊和困頓,為掙扎中的他們提供向上攀援的繩索。
孩子們的“自我妨礙”背后,有哪些深層的訴求?怎樣鼓勵他們轉變心態(tài),更加積極主動地直面問題?如何擺脫心理負擔,避免讓自我為優(yōu)秀設限?本期“聚焦”,我們傾聽孩子的心聲,走入他們的心房,幫助他們突破“自我妨礙”的怪圈,創(chuàng)造改變未來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