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儒
(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qū) 999077)
近年來,隨著區(qū)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發(fā)展和相關概念的普及,NFT(全稱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逐漸受到社會越來越多地關注。由于其唯一性、稀缺性、不可篡改性及可鑒別真?zhèn)?、確定權屬、適于交易等特性,恰對應了藝術品交易長期存在且難于解決的問題,很快受到了藝術界的追捧,NFT加密數(shù)字藝術品應運而生。各NFT平臺及相關交易活動一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NFT數(shù)字加密藝術品也成了藝術品交易的新形態(tài)?;诖爽F(xiàn)象,本文結合筆者在某圖片公司NFT部門的工作經歷,嘗試從藝術、技術相互轉化、表達、影響的視角,以NFT、元宇宙等當代技術為中心,對新技術形態(tài)下的藝術作品及其現(xiàn)象形成反思性認識,并兼談藝術與技術的關系。
在此之前,需厘清藝術、技術的基本內涵,作為指代客觀物象的文字符號,二者在一定歷史時空,具有相互轉化性。
關于藝術的起源,大體有巫術說、游戲說、情感說、直覺說、模仿說等,無論何種假說,審美、游戲、情感等多來源于人的本能。以審美為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人類的嬰孩在出生后兩個月視覺感知功能就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fā)育,便能夠辨別和展現(xiàn)對美的偏好。在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的需求理論中,人類對于審美的愿望及需求占據(jù)了一席。馬斯洛認為人類普遍追求的美是平衡的、井然有序的,人類需要有符合審美標準、嶄新的畫面提供期待和價值,才能進而追尋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這也是因為人類從原始時代開始便會從自然中萃取美,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自身的存在,以及感受與自然及一切美麗事物的親密度,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档拢↖mmanuel Kant,1724—1804)認為,審美之所以能帶來愉悅,是通過知性和想象力的互相協(xié)調而逐漸形成的,是無功利性的人類行為。審美無須概念但具有普遍性,當一個人從主觀體驗上感受到了藝術品的美,康德認為這也蘊含了這個人希望別人也會認同他的審美。另外,審美的對象是形式而非內容,在《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heilskraft)》中,康德曾提到,審美對象呈現(xiàn)在主體面前的形式才是人類審美本能所關心的重點,如果過于重視審美對象的內容,便會流于感官享受和實用角度的批判,如果認為審美對象具有目的性,那是出于主體自己的反思和認知知性的協(xié)調而成,并非審美判斷。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的美學論認為藝術是能為人類傳達情感的溝通方式。情感與情緒不同,情感是需要沉淀及消化的次反應。人能夠通過藝術表達情感進而令一個人通過感官接受并被傳達,是因為人類的情感有共通性,彼此之間能夠相互理解。
在中國傳統(tǒng)語境中,技術兼具知識、工藝與藝術等含義,因此可認為一定語境下,技術與藝術具有高度的共性,甚至可以相互轉化。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尤其當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興起后,技術與藝術也逐漸發(fā)生了顯著的分野。這時,技術主要指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與理論科學向對,是忠于實踐科學的應用。技術是人類發(fā)揮潛能的媒介,這既說明了它的有限性,也提供了通達目的潛在可能性。技術為媒介,決定了意識的表達方式,也決定了外在對象的呈現(xiàn)方式。人需要后天學習才能夠掌握技術,技術以某種形式一直存在于人體之外,即技術是人體的延伸。那么,下文討論藝術與技術關系的一個基本前提便是,二者成為現(xiàn)當代社會相對比較獨立的一對概念。
作為表達媒介,藝術可以表達技術。例如,創(chuàng)作者對技術的感受、看法,或是僅僅呈現(xiàn)技術本身的視覺面貌,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所感受到的技術之美。
知名媒體藝術家林恩?赫什曼?利森(Lynn Hershman Leeson,1941—)利用她對新興技術、生物學、化學及藝術的認知,創(chuàng)作出很多在媒體藝術業(yè)界內有名的藝術作品。其中,2018年所創(chuàng)作的《林恩?赫什曼?利森:蛋白抗體Lynn Hershman Leeson: Antibodies》[1](圖1)更是模糊了藝術、科學之間的界限,作品運用藝術的形式,展出她和藥廠Novartis的科學家一同研發(fā)的一種蛋白質抗體。作品展覽帶觀賞者進入一個沉浸式的實驗室旅程,觀賞者將穿上實驗袍化作實驗室調查員參觀八個房間,探索從生物打印、倫理學、基因改造等技術,而最后觀賞者會看到以林恩?赫什曼?利森命名的抗體及DNA。整個過程模擬“沸騰”,所以赫什曼?利森以沸騰作為俳句,總結展出。赫什曼?利森的藝術以技術探討人體的界限和倫理,表達技術在社會中的樣貌。作為藝術家,赫什曼?利森認為制造藝術就像是開發(fā)抗體時靶向病原體并試圖中和,藝術家尋找社會中的毒素,以藝術揭示他們,并以此開始治愈的過程。此作品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赫什曼?利森對技術的看法,對她來說,生物技術能夠消除毒素并治愈病患,與藝術一樣,解決并拯救了社會上的毒瘤及問題,讓觀賞者感受到她對技術的熱忱。
圖1 《林恩?赫什曼?利森:蛋白抗體 Lynn Hershman Leeson:Antibodies》的沉浸式展覽
除了表達前沿科技,藝術也會表達數(shù)學等基礎科學。研究聲音物理特性的藝術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1966—)在作品《數(shù)據(jù)–掃描1-9號(data.scan [no1-9])》[2](圖2)中將的“數(shù)據(jù)數(shù)學”(datamatics)具象化,運用純數(shù)學和大量現(xiàn)實數(shù)據(jù)如人類DNA序列、摩斯密碼、分子結構等素材,經數(shù)學演算化約為影像的每一像素,匯聚為微觀視覺畫面,在九個顯示器上伴隨極簡音軌同步播映。池田亮司的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能通過藝術理解數(shù)學及聲音,讓觀眾能真正融入理學意義上的“聲音”之中,并感受“聲音”中的美感。以藝術表達理學,池田亮司的作品推動觀眾與他一起拋棄人類為視覺中心的感官,從藝術表達及傳遞他在技術中感受到的自我詮釋與解讀。
圖2 《數(shù)據(jù)–掃描1-9號(data.scan [no 1-9])》
藝術可以表達技術,是因為藝術有傳遞信息、情感的功能,藝術可以表達包括但不限于現(xiàn)實世界及精神世界的事物。在藝術表達技術的過程中,人類也能夠因此更了解技術。
當技術越發(fā)成熟,藝術的表達也愈加更多元。中國藝術家孫原(1972- )和彭禹(1974- )共同創(chuàng)作的機器人藝術品《難自禁(Can’t Help Myself)》(圖3)利用計算機編程技術,建造了一只會32種不同動作的機械臂,并讓機械臂的血色電油不停漏出機械臂的機體。作品營造了一種讓觀看者認為機械臂是一個被關在牢籠中的生命體,拼命不停地用刮、擦的動作將對于它來說是生命燃料的電油送回自己的身體里延續(xù)生命,牽動了很多人的情緒,甚至在威尼斯公開展出后,此裝置藝術的影片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被廣泛流傳。技術是表達潛在可能的媒介,而《難自禁》便是一個以技術表達了藝術新的可能性的例子。以往的藝術大多以傳統(tǒng)的媒介表達藝術家的情感,例如畫、雕塑、行為、舞蹈、音樂等,藝術創(chuàng)作者都在這些媒介的框架下表現(xiàn)他們的藝術,舞蹈家以苦練的舞蹈技術創(chuàng)造新的舞蹈,雕塑家利用學習后的技術制造新的作品。而在人類掌握了新的技術后,當編程不再是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學習的技術,不再是對于人類來說嶄新未知的新事物后,人類就有了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在人類得知可以以機械人作為表達藝術的媒介后,這項技術便逐漸被廣大藝術創(chuàng)作者所用。例如,在2019年全球首位機器人藝術家埃達(Ai-Da)于倫敦設計博物中開展,展出具有先進AI運算技術的機器人埃達的繪畫作品。埃達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是否美呢?在美的角度上,是的,因為它的作品的確能夠達到康德對于審美概念上的定義??墒撬淖髌酚质欠衲鼙欢x為真正的藝術呢?不,它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很難被定義為目前真正意義的藝術,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類無法與機器人共通情緒。但是,以科技、計算機技術創(chuàng)造機器人藝術家,也是一種人類對技術表達藝術的潛在可能的試探。
圖3 中國藝術家孫原和彭禹共同創(chuàng)作的機器人藝術品《難自禁(Can’t Help Myself)》
NFT數(shù)字加密藝術也同樣是一種在新的技術情境下探討藝術表達可能性的過程。NFT技術允許創(chuàng)作者進行區(qū)塊鏈上的多元化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畫布、頭像、虛擬世界用品、音樂、域名等。藝術創(chuàng)作者只需要擁有一份藝術成品,例如立體建模的土地地形、虛擬貨幣錢包,就能在區(qū)塊鏈上生成NFT。這些NFT可以被用于不同的虛擬世界中,比如,美國NBA前籃球球星史考提?皮朋(Scottie Pippen,1965—)最近在國外NFT交易平臺公海(OpenSea)發(fā)布的個人NFT球鞋能讓買家的NFT角色在虛擬世界中穿上富有未來感的球鞋。NFT的生成技術實際上并不難,藝術創(chuàng)作者也能從很多平臺學習各種建模技術,從而能夠使其為自己的藝術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或是開拓新的創(chuàng)作空間。在中國,數(shù)字藝術中就有很多以古典藝術為靈感的嘗試,對古典藝術品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例如,把敦煌壁畫(圖4)中的人物以計算機技術生成動態(tài)影像,匹配音樂后,敦煌壁畫就變成有聲有色的動圖。但是,NFT真的能夠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本體嗎?答案是不確定的。NFT創(chuàng)作者為了保持NFT的獨特性和唯一性,會選擇使用隨機生成系統(tǒng)創(chuàng)造上千、甚至過萬的藝術品。創(chuàng)作者會在自動生產系統(tǒng)中導入幾個部位圖,放到指定文件夾中便能自動生產出上萬的組合圖片。這項技術其實和早在1985年被威廉?萊瑟姆(William Latham)提出用以分析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2015)風格、特征與元素的造型合成術(Form Synth)[3]頗為相似,均是用計算機技術取代人腦生成各種造型。只是如今自動生成系統(tǒng)的可得性更高,創(chuàng)作者只需在網上下載便可。此技術令藝術創(chuàng)作者得到更多不同搭配方式的藝術作品,增加了藝術的可能性??墒?,這項技術并非全然能制造出符合藝術標準的作品,雖令創(chuàng)作者憑己之力無法取得的藝術效果變成了現(xiàn)實,但也同時制造出了無法滿足創(chuàng)作者審美和引起觀眾感官共鳴的作品。除了生成技術以外,目前在公海等平臺上所見的藝術品,縱然有些NFT能夠在新的領域中展示,如元宇宙中的藝術展覽Spacia,但大多都停留在舊有藝術的層面,比如,近期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中的藝術品仍多是依托舊有技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如畫作、3D建模、音樂等。所以,NFT雖然已經成長為廣受關注的新技術趨向,但真正走進生活、產生切實影響,還需整個生態(tài)體系的不斷孕育、發(fā)展和完善。
圖4 元視覺商品:敦煌壁畫?樂舞飛天之《極樂世界》(上海音樂出版社)
技術令藝術能夠從精神世界中轉化到現(xiàn)實。上文提到,技術是藝術無形的框架,影響著藝術的可行性和風格,直到新的技術出現(xiàn),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能夠探索以及發(fā)揮的空間便會隨之擴大??墒牵夹g不但影響者藝術的表現(xiàn)方式,更影響藝術的本質。藝術是表達人類情感的媒介,與文字、聲音、動作相同,是人類情感表達、溝通的“外在指符”。因此,藝術在構建理想的個人發(fā)展和人類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墒牵敿毮壳暗腘FT數(shù)字加密藝術品,它不單在很小程度或并沒有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更是令藝術品更趨向目的性、功利性。
制造出許多知名NFT品牌的Yuga Labs,是一家NFT和加密貨幣營銷及開發(fā)公司。Yuga Labs在2021年創(chuàng)立,同步研發(fā)的第一個NFT產品無聊猿猴(Bored Apes)游艇俱樂部(BAYC)一經推出,便獲成功。目前,無聊猿猴最低價格從20萬美元起,是PFP(Profile Picture頭像)類NFT中最成功的項目之一,其他還包括登上史上最貴NFT榜單的CryptoPunk畫素朋克系列、原始于BAYC的特變系列變異猿游俱樂部(MAYC)和由3D體素字符自定義生成的3D動態(tài)角色米比特(Meebits)等。Yuga Labs創(chuàng)建或收購這些品牌的最終目的是讓擁有以上NFT的玩家可以在Yuga Labs所研發(fā)的元宇宙Otherside中使用新的虛擬角色Koda和Apecoin虛擬貨幣游玩。為了推出完善的元宇宙體驗,公海上推出了新的NFT,例如Otherdeeds的虛擬土地等(圖5)??梢灶A見到,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NFT品牌因為Otherside元宇宙而誕生,可能是新的頭像,也可能是新的虛擬角色,以及虛擬世界的用品。上述的創(chuàng)作比起藝術品,更像是純粹的設計商品。人們相信Yuga Labs所描繪的商業(yè)藍圖,相信Yuga Labs會在未來幾年合并其他元宇宙,構成“世界公鏈”,為此人們希望比別人都更快進入元宇宙,所以進行對Yuga Labs旗下品牌的NFT的搶購,或是以NFT的炒賣獲利,而并非把這些NFT當作藝術品欣賞。當然,這些NFT都具有本質上的審美價值,在公海等交易平臺中,也是越符合大眾審美,便越能吸引更多人競投。可是,藝術本應是為達到情感交流的外在指符,是建立社會的必要拼圖,既然Yuga Labs的未來目標是建立新的社群,并在元宇宙中發(fā)展第三代互聯(lián)網Web3.0社會,藝術就變成了在Yuga Labs的理想中的必需品?,F(xiàn)在,元宇宙的最基本藝術形式便是NFT,這些NFT雖然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金錢買賣交流,卻沒有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許多現(xiàn)有的NFT都不能完全被定義為藝術,因為以自定義所生成的頭像或畫布當中并沒有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表達,雖然買家可以選擇購買能與自己產生共鳴的產品,或以NFT頭像代表自己,可是這些只是個人的自我表達,遠需于與公眾形成情感聯(lián)系。
圖5 元宇宙 Otherside 的土地 Otherdeeds
除此以外,因為NFT技術令數(shù)字藝術品的流通頻率更高,創(chuàng)作者會因此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側重藝術品的流通度,而并非藝術本身的價值。NFT技術會被稱為藝術界的新寵,是因為這項技術的確造福了不少在世的數(shù)字藝術創(chuàng)作者。NFT利用區(qū)塊鏈技術,允許作品達到唯一性、增加了作品的稀有度、杜絕抄襲和二次創(chuàng)作等危害藝術創(chuàng)作者權益的行為,同時也令藝術品更便于收藏和令普遍大眾也能成為市場中的買家,增加了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市場占有率,從而令藝術創(chuàng)作者收入增加。另外,NFT也允許透過智能合約為作品寫入分潤的比例,令藝術創(chuàng)作者能從每次的轉售中獲利,有別于傳統(tǒng)的一次性定價。在更多買家進入市場的情況下,加上NFT市場鼓勵多次轉手等風氣,令NFT市場中的競投氣氛濃厚,有些買家甚至在沒有了解藝術品的本質下買賣轉手獲利,令NFT市場成為資本主義的嫁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藝術創(chuàng)作者會為了追趕市場走勢進行功利性的創(chuàng)作,或者利用生成工具進行效率創(chuàng)作,而非為藝術而藝術的自由創(chuàng)作。具備效率和流通性的市場及技術,有利于藝術創(chuàng)作者獲利,卻也快速地影響了藝術自身的發(fā)展。
藝術也影響技術。藝術和技術都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創(chuàng)造是藝術需求,而技術是對應的供應生產。為了擴大創(chuàng)作的范圍和可行性,藝術家會嘗試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或是新的顏料、畫具、工具、材料等。而欣賞藝術的收藏家、評論家或是一般大眾也會期待新的藝術形態(tài)誕生。在兩者的共同驅動下,新的技術自然應運而生。有一個說法是,名作《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的畫家楊?維梅爾(Jan Vermeer,1632—1675)的作品之所以有如現(xiàn)代照片般的真實聚焦感,便是因為使用了暗箱和反射鏡,利用如相機原理的技術,把投射出來的光線和色彩,用繪畫記錄,成就了他作品中柔和光線和比例逼真的獨特風格。實踐上,早在15世紀,藝術家便已陸續(xù)使用暗箱作為繪畫的輔導工具了,可見當時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對逼真感的要求很高,這種對于再現(xiàn)的追求,也使得后來利用暗箱為模板,創(chuàng)造了攝影術,令藝術家可以投身追尋逼真畫面感的攝影藝術,開拓新的藝術領域。
NFT的技術也來源于藝術,嚴格意義上說,是藝術所蘊含的人類合理而豐富的想象力。元宇宙譯自英文Metaverse一詞,該詞早在尼爾?斯蒂芬森(Neal Town Stephenson,1959—)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便已被提出。小說中,一個取代互聯(lián)網及所有事物、包括人類及其財產都數(shù)字化的虛擬世界成了人類的避難所??梢?,得益于人類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90年代初期便預測了直至今天對大眾來說都還是很陌生的WEB3.0概念。除了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也使用此想法,推出《黑客帝國》電影等,加上同期受到數(shù)碼朋克等新浪潮科幻運動影響,菲利浦?狄克(Philip K.Dick,1928—1982)所著作的《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等文學作品也被拍攝成電影、日本漫畫《亞基拉》也被制作成動畫作品,令這些科幻創(chuàng)新的概念廣傳于社會中。在這些藝術的啟蒙和推動下,終于在2006年,技術上趕上了人類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第一個與元宇宙概念相似的互聯(lián)網虛擬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用戶可以在游戲里成為“居民”生活,并且可以與其他的玩家在虛擬世界中互動社交,并且使用專屬的貨幣Linden幣交易,雖然并不能像現(xiàn)在的虛擬貨幣兌換成實體貨幣,可是這個跟元宇宙十分相近的虛擬世界在2006年末就已經達到一百萬用戶注冊?;氐浇裉?,元宇宙概念越發(fā)清晰,大多數(shù)人乃至開發(fā)者都認為,元宇宙概念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進一步實現(xiàn),成為人類的次居所,甚至像是《雪崩》中一樣,成為人類的避難所。因此,為了在元宇宙世界擁有資產,NFT技術被發(fā)掘,并運用到制造元宇宙土地、資源、房屋、日常用品及藝術品等。所以,人類意識形態(tài)中得出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是技術發(fā)展的根本,如果沒有想象力,便不會有創(chuàng)造技術的行動力;如果無法以藝術形式表達意識形態(tài)中的精神文化,社會便很難有需要創(chuàng)造新技術的意識。
本文以NFT、元宇宙等介入藝術的當代技術為切入點,探討了藝術與技術的辯證關系,集中表現(xiàn)為相互轉化、相互表達、相互影響。由于藝術在感官上給人帶來的豐富體驗,使其令技術的表達更鮮明,更加直觀地走進了大眾生活。技術作為藝術的呈現(xiàn)方式帶給藝術表達的空間亦同時影響了藝術的呈現(xiàn)方式。一方面,在技術迭代的變革年代,技術的發(fā)展往往令人炫目,在褪去了技術的外衣后,藝術當中那份可以調動人類情感、審美、娛樂等本能沖動的質量,同樣值得關注。另一方面,藝術與技術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兩種方式,也是人腦思維的兩種邏輯,二者在山腳分道揚鑣,又在山頂重逢。其中,藝術與技術都強調對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歷史的經驗證明,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持續(xù)向前的不竭動力。2021年4月,在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前夕,習近平同志來到清華大學,首站即視察了美術學院。習近平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睍r至今日,與其將藝術與技術理解為兩個學科或領域,倒不如將其看作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各種期許的載體,二者也必然將在長期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