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滑稽戲是江南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匯背景中產生的一朵藝術奇葩,也是江南文化的一個特殊時代印記,并且與蘇州有著十分重要的淵源。
20世紀40年代,標志著滑稽戲形成的第一個有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扮演的大戲《一碗飯》首演就放在了蘇州?;蛟S大家對這部戲感到陌生,但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蘇州滑稽劇團打造的《蘇州兩公差》《錢篤笤求雨》《滿意不滿意》《小小得月樓》《三十層樓上》《快活的黃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顧家姆媽》等經典劇目,觀眾都非常熟悉。其中,《滿意不滿意》《小小得月樓》《三十層樓上》《顧家姆媽》還被改編成電影,通過大銀幕讓更多觀眾欣賞到了具有蘇州特色的喜怒哀樂。
1964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根據蘇州市滑稽劇團滑稽戲《滿意不滿意》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登上大銀幕,整部電影略為夸張的表演,讓電影院的觀眾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喜劇效果。直到現在,影片中的眾多橋段,都令老影迷們記憶猶新。記得有一篇報道曾稱,這部喜劇電影讓全國人民實實在在樂了一把,神州處處笑逐顏開,一時間“滿意不滿意”成為人們的口頭語。電影中別致的園林、傍水的民宅、便利的水上交通等蘇州極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環(huán)境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3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盧萍執(zhí)導的喜劇電影《小小得月樓》上映,這也是第二部根據蘇州滑稽劇團原創(chuàng)劇目改編而成的電影。影片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代,講述的是蘇州得月樓飯店的團支部書記楊毛頭帶領青年們在旅游點開辦“小小得月樓”,為游客提供服務的故事。一群有志青年開辦新店研究古菜譜,最后成功烹飪出了傳說中來自甪直古鎮(zhèn)的一道名菜“甫里鴨”。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小小得月樓》上映之后,太監(jiān)弄得月樓這“天下第一食府”的名號便名揚四海了。
《小小得月樓》劇照
而后便是1986年的《三十層樓上》以及2014年的《顧家姆媽》?!额櫦夷穻尅芬彩翘K州第一部為梅花獎演員拍攝的數字戲曲電影,由蘇州市滑稽劇團的著名滑稽戲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搭檔顧薌、張克勤領銜主演,舞臺劇原班演員共同出演,講述了一個用超越血緣的大愛凝結出和諧社會精華的感人故事。
《顧家姆媽》上映后,“吸粉”無數,看完電影的觀眾紛紛表示,戲曲演員不愧是實力派,他們不僅能掌控舞臺,在鏡頭面前也穩(wěn)扎穩(wěn)打,表現出了人物應有的厚度。
2015年9月,該劇榮獲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實現了蘇州電影界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樣的突破擴大了蘇州市滑稽劇團的知名度,同時也更加豐富了推廣蘇式滑稽戲的渠道。
“其實,《顧家姆媽》并不是我第一次拍攝的電影?!鳖櫵G說道。
1982年,不滿30歲的顧薌跨進蘇州市滑稽劇團的大門,并參與到了滑稽戲《小小得月樓》的排演,她被安排扮演“喬妹”一角。舞臺上,天真可愛的“喬妹”身段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活脫脫的當代青年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年,電影版《小小得月樓》開始籌備,除楊毛頭一角由電影演員毛永明擔任外,蘇州滑稽劇團幾乎原班人馬進入了攝影場地,顧薌首次“觸電”。電影比預期更受歡迎,這讓剛剛在舞臺上嶄露頭角的她,又在銀幕上展示了藝術才華。
在她看來,舞臺表演和影視表演本就是不同門類,即便是相同的故事,表現手法也是大相徑庭。“舞臺上,我們的表演要略顯夸張一點,到了銀幕上,則需要更貼近生活。”
在拍攝手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戲劇舞臺較為單一,大多是平面場景,表演者大多是通過動作、形態(tài)、聲音來刻畫人物個性以及推進劇情。而電影則可以切換多個場景,比如為了呈現母親生活的艱辛,可以拍攝踩三輪車打零工、背著孩子洗衣服等畫面,讓劇情更立體、飽滿。”
當然,當鏡頭無限推近演員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案鞣N特寫會將我們的局部放大再放大,如果繼續(xù)通過程式化的東西來包裝自己,整個畫面就會顯得虛假。我們必須展現出實實在在的情感,才能讓觀眾信服?!鳖櫵G直言,通過電影拍攝,她也更加理解了演員應該對角色進行由內而外的理解與刻畫,只有更加細膩、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真正走進人物內心,才能在舞臺上呈現出更完美的表演。
《顧家姆媽》劇照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蘇州滑稽劇團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成果累累。特別是進入新時期,除了《快活的黃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顧家姆媽》等大型滑稽戲相繼榮獲文華大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以及“五個一工程”獎,近年來蘇州滑稽劇團還涌現出了《探親公寓》《又見炊煙》等深受觀眾喜愛的劇目,其中《又見炊煙》還在2022紫金文化藝術節(jié)上獲得了“優(yōu)秀劇目獎”。
顧薌也伴隨滑稽劇團走過了40多個年頭。曾被人稱為舞臺上“千面女郎”的她,在表演生涯中塑造了眾多經典人物形象,并三度獲得梅花獎。在全國7位“梅花大獎”得主中,她是唯一演現代戲獲此殊榮的演員。
回憶40多年孜孜不倦的求藝歷程,顧薌強調,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她切身感受到老百姓對于高質量文化生活的期待,每一次演出,最令她感動的便是劇場里坐滿觀眾?!爸灰习傩障矚g這個劇種,喜歡我們的表演,我們就更有信心,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奉獻給觀眾,為大家的生活增添歡笑與幸福。”
如今的她,已經鮮少登上舞臺,身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傳承人,除了致力于現實題材作品的創(chuàng)作、演出之余,也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滑稽戲的發(fā)掘整理、理論思考和對青年演員的培養(yǎng)教學中。記者了解到,在她的悉心培養(yǎng)下,浦雨竹、朱雪燕、張昇等滑稽戲中青年藝術骨干先后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計劃、“姑蘇宣傳文化人才培養(yǎng)計劃”。同時,也有更多滑稽戲青年新秀在各類評比展演中嶄露頭角,獲得專家和觀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