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曾經(jīng),清華大學五十五歲的保潔阿姨邢國芹在沒有樂理基礎、看不懂五線譜的情況下,憑借下班后偷偷自學,用鋼琴彈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我的中國心》。正如她自己所言:“受清華藝術(shù)教育中心的工作環(huán)境感染,我愛唱歌,也喜歡聽鋼琴演奏?!睙o獨有偶,北京大學保安許文龍英語詞匯量超1.5萬,不僅考上了本科,還立志考研。有媒體報道過,多年來,北大保安考上大學的人數(shù)增加到五百人,其中大部分是大專生,少量是本科生,還有十二名研究生。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現(xiàn)實版的“掃地僧”。
氛圍之所以重要,并不只體現(xiàn)在成就一個個“掃地僧”,而是讓沉浸其間的人,得到某種有益的啟示,從而改變成長路徑,甚至改變命運。
著名作家汪曾祺回憶過,其祖父喝酒后喜歡一個人在屋子里大聲背唐詩,他的父親則精通金石書畫,還拉得一手好胡琴。汪曾祺認為父親對他的人生影響最大。明朝大畫家唐伯虎的父親,雖然是一個生意人,但讀過書,素有“賈業(yè)而士行”之稱,對兒子的讀書入仕頗有期望。
這兩家都是當?shù)氐闹虘?,但唐伯虎和汪曾祺沒有成為生意人,其所面對的氛圍和家教,功不可沒。
我小時候生活的村子,文化氣息并不濃郁。但我那從蘇州退休回鄉(xiāng)的爺爺把線裝《三國演義》視為生命,我的堂叔愛在煤油燈下讀知識類雜志,我的表叔愛寫作且善刀刻門箋,他們無意中為我搭建起了一個藝術(shù)熏陶的空間。
我十歲就“看會了”表叔的刻門箋技藝,十二歲就接過表叔的活兒,為親友家完成這項事務,還能自己設計出門箋圖樣,并由此愛上了篆刻。十三歲時,我用堂叔送我的白紙裝訂出文學筆記本,開始摘抄文學名句。我日后能成為一個帶著文學夢想遠行且半輩子以寫字為生的“手藝人”,而不是一個在村莊的一畝三分地自我滿足的人,該感謝的是這粗陋卻溫馨的文化氛圍。我并不為此自命不凡,但顯然,這難能可貴的氛圍讓我發(fā)現(xiàn)了更多活著的意義,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活法。
很多人為了把孩子培養(yǎng)好,注重請名師、找路徑、聽“寶典”,忙得不亦樂乎。這些不能說不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孩子自身是有從善意識及識別能力的。與其對孩子滔滔不絕地規(guī)訓,不如讓他們置身于一個富含人文營養(yǎng)的世界里,允許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大人大可放手,只需在孩子人生的關(guān)鍵之處,給予一些適當?shù)慕ㄗh。
周星馳有一句臺詞:“做人如果沒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分別?”在平凡的人生境遇中,立志成為一個特別的人、一個更“厲害”的人,可以無形中生發(fā)滿滿的內(nèi)在動力,從而幫助一個人克服困難,為了最初的夢想而奔跑不息。
【選自騰訊網(wǎng)】
插圖 / 夢想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