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霞
(白銀礦冶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白銀 730900)
近年來,由于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導致水環(huán)境質量不斷惡化,各類水污染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工業(yè)廢水[1]。對此,急需一種高效的處理方法,如常規(guī)過濾、混凝-絮凝、生物處理和膜分離等方法。其中,膜分離技術與其他分離技術相比,膜分離技術具有能耗低、污染小、分離質量高、穩(wěn)定、安全等優(yōu)勢,因此,在國內工業(yè)企業(yè)應用較為廣泛[2-3]。
膜分離技術是指利用外部能量或化學電位差的促進作用,通過特定膜的滲透作用,對雙組分或多組分混合液體或氣體進行分離、分類、純化和富集的技術。膜分離技術可以有效攔截污染物、細菌和致病菌[4-5]。膜分離技術在廢水處理方面不僅對環(huán)境友好,而且還會實現(xiàn)節(jié)約與效益的大范圍增長。因此,將膜分離技術的發(fā)展稱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
綜上所述,膜分離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優(yōu)勢最為明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對新型膜材料的不斷開發(fā),可以有效的緩解淡水資源短缺的現(xiàn)狀。
膜分離技術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過濾,膜分離是一種物理過程,膜可以在分子范圍內進行分離,不需要添加任何分離劑。由于混合物不同的物理性質如體積、質量、幾何形狀等,可使用膜分離技術使混合物得以分離,并且由于其通過分離膜有不同的速度,也可以依據(jù)此將其分離。根據(jù)膜的孔徑大?。ɑ虮A舻南鄬Ψ肿淤|量)的不同,可分為微濾(MF)、納濾(NF)、超濾(UF)和反滲透(RO)[2,6]。
微濾屬于精密過濾也被稱為精細過濾或絲網(wǎng)過濾。微濾膜的孔徑一般在0.01~10.00 μm。在0.1~0.3 MPa的壓力下,溶劑、鹽、水和大分子物質等顆粒會通過微濾膜。小于膜孔徑的顆粒會通過微濾膜,而大于膜孔徑的微粒子和大分子物質如一些細菌則被膜攔截,從而達到分離的效果。它主要用于液體澄清、殺菌以及工業(yè)中對PM2.5 的捕捉。
納濾也被稱為超低壓反滲透。納濾膜的孔徑約為1 nm。在0.5~2.5 MPa 的壓力下,水、溶劑等相對分子質量小于200 的物質會通過納濾膜,而溶質、二價鹽、糖、染料等相對分子質量為200~1 000 的物質會被截留,從而達到分離效果。其分離性能介于微濾和超濾之間,并考慮了兩者的工作原理。它主要用于溶液中大分子物質的濃縮和純化。
超濾膜一般是不對稱的結構,膜孔徑的大小和膜的表面特性有不同的保留效果。膜表面特性具有不同的截留效果。膜的孔徑一般為2~100 nm。在0~1.0 MPa的壓力下,相對分子質量小的溶劑或物質可以穿透膜,而大分子和細小顆粒則被攔截,從而達到分離的效果。它主要用于含有大分子和膠體的溶液的凈化和分離。
反滲透是在壓差的驅動下,通過半透膜完成分離任務的膜分離過程。當溶液上部施加壓力(1 000~10 000 MPa)大于溶液滲透壓時,在壓差作用下,溶劑分子將濃度梯度反轉(與自然滲透方向相反),從而得到膜低壓側的滲透溶劑和高壓側的濃縮溶劑A 凝聚溶液,其中大部分用于海水淡化。在膜的低壓側獲得淡水,在高壓側獲得鹽水。
膜分離的過程與膜的類型密切相關。由于膜科學是近幾十年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由于膜結構的復雜性,易受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膜分離的過程大致如下。
固態(tài)膜是膜技術最早利用的一種成膜材料為固態(tài)物質的膜。固態(tài)膜的分離過程主要是在外界壓力作用下,按膜孔徑的大小對粒子進行“篩分”的過程,即按粒子的有效尺寸大小加以“篩分”,直徑小于膜孔直徑的粒子通過分離膜,直徑大于膜孔直徑的粒子則被截留[7]。
液膜分離技術首先是由美國登埃克森公司的美籍華人黎念之博士于1968 年提出,所謂液膜是指通過兩液相間形成與之相互不溶的液體界面,它將兩種組成不同的溶液隔開,經(jīng)選擇性滲透使物質得以分離或提純[8]。與固態(tài)膜相比,液膜具有膜?。?~10 μm)、比表面積大、分離系數(shù)高、分離速度快、成本低、用途廣等特點,特別適用于溶液中特定離子及有機物的分離。液膜一般由膜溶劑、活化劑、增強劑等組成,它又分為乳狀液膜和支撐液膜兩種,在兩種液膜中以乳狀液膜應用較為普遍,二者的分離機理大致相同。
從造紙過程開始,制漿造紙工業(yè)就利用了大量的水,并產(chǎn)生了大量的高污染廢水。造紙業(yè)面臨著減少用水和減少環(huán)境污染的全球壓力。然而,傳統(tǒng)的物理化學方法處理廢水需要高能量輸入,其生態(tài)影響值得懷疑。由于零排放政策,各行業(yè)迫切需要新型環(huán)保、可持續(xù)和高效的處理技術。微生物技術是處理廢水和可持續(xù)增長的最優(yōu)選擇。本文描述了傳統(tǒng)和新方法的概述,包括膜生物反應器(MBR)和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MBBR)技術的現(xiàn)狀及其處理紙漿和造紙廢水的限制。預計將新方法與先進的混合技術相結合,以滿足廢水處理標準和前景。此外,耦合MBR 和MBBR 技術使能源和水的回收成為可能,并且回收廢水在經(jīng)濟和環(huán)境上都是可行的[9]。
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中,膜分離技術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為降低工廠廢水處理成本,梧州神冠蛋白腸溶衣生產(chǎn)廠設計建造了膨脹顆粒污泥床(EGSB)-陶瓷膜生物反應器(CMBR)工藝,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容量為25 m3/d。EGSB 分為厭氧部分和微需氧部分[10]。厭氧段的目的是大幅度降解COD,微需氧段的主要作用是協(xié)調水解產(chǎn)酸菌、產(chǎn)甲烷菌(MBP)和硫酸鹽還原菌(SRB)之間的關系,減緩它們之間的抑制作用可同時去除COD 和硫酸鹽。向CMBR 中加入?yún)捬醢毖趸毦匀コ鼵OD 和氨氮。運行結果表明,EGSB-CMBR工藝去除了99%以上的COD,而NH4+-N 和SS 分別大于70%和90%。此外膜分離技術在制藥廢水[11]、制糖廢水[12]、乳化液廢水[13]等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金屬精加工產(chǎn)生的廢水通常含有有害的重金屬。出于環(huán)境原因,廢水中的成分必須被去除或回收。傳統(tǒng)的中和法或化學沉淀法對其凈化效果不理想。此外,應評估回收有毒金屬和有價金屬的可能性。
近年來,膜工藝從稀釋廢液中回收金屬方面的應用有所增加。主要應用領域是電鍍工業(yè)的漂洗水或酸洗廢液甚至鍍鋅浴。RO,NF,ED,DD 等膜技術可以從廢液中分離金屬離子,并回收金屬和水。電滲析法去除電鍍漂洗水中的金屬離子特別吸引人,因為濃縮溶液可以直接回收到鍍鋅槽中,而水可以回收到漂洗中。實驗結果表明,電蝕法可成功回收Ni、Cu、Au、Cd、Ag、Pd、Cr 等金屬[14]。RO 或NF 是另一種可以應用于電鍍溶液處理的方法。含有金屬的液體可以濃縮,得到的保留液和純水可以循環(huán),這允許關閉供水系統(tǒng),減少淡水消耗。然而,用于反滲透或納濾的膜對pH 值的極端值很敏感。該過程可以成功地應用于任何不同的技術。
絡合-超濾混合工藝是去除工業(yè)廢水中金屬離子的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金屬離子被聚合物配體結合成分子大小的化合物,允許通過超濾或微濾保留它們。然后將聚合物-金屬配合物分解(例如改變pH 值)以回收絡合劑。含有濃縮金屬離子的溶液可以用后續(xù)UF分離。各種聚合物都可用作絡合劑——聚乙烯亞胺、聚丙烯鈉。金屬回收率高,可達92%。
含油廢水存在于鋼鐵的壓延,金屬材料的研磨及加工,煉油廠、加油站及機械、船舶的制造和維修等行業(yè)。工業(yè)含油廢水中油相一般有三種狀態(tài),即乳油、分散油、乳化油。乳油和分散油可用分離器進行分離,而乳化油用機械方法難以分離。用超濾膜處理含油廢水效果較好,該法和反滲透相結合處理含油廢水效果更佳,在除去水的COD 和BOD 的同時,還可回收乳化油。梁立軍等[15]用中空纖維超濾器對大慶油田注水站的回注水進行試驗,開發(fā)的膜組件在通量上比常規(guī)的中空纖維組件大3~4 倍,在0.08 MPa 的壓差下,其穩(wěn)定通量達到最大,采用自配的清洗液清洗后,通量恢復達95%以上。對于近海石油開采中分離出的廢水,采用低脫鹽率的納濾膜技術是比較適合的處理方法,它不僅可使廢水達標排放,而且通量大,水的回收率高。一般所采用的納濾膜對NaCl 的截留率小于20%。
膜分離技術處理制漿造紙工業(yè)廢水在國外已較成熟,主要使用超濾和反滲透處理制漿廢水及回收有用副產(chǎn)品,我國在這方面研究也有一定進展。QIU 等[16]設計了一種集納濾、雙極膜電滲析和膜接觸器(NFBMED-MC)于一體的化學自給自足零液體排放(ZLD)系統(tǒng),用于廢水和廢氣的資源化回收。該系統(tǒng)的主要特點包括:(1)通過NF 從預處理的造紙廢水中回收NaCl;(2)通過BMED 生成HCl/NaOH 和淡水回收;(3)CO2捕獲和NaOH/Na2CO3由MC 生成。這個集成系統(tǒng)顯示出巨大的協(xié)同作用。通過用NaOH/Na2CO3沉淀造紙廢水和納濾濃縮物中的硬離子,減輕了納濾膜上的無機結垢。此外,具有高穩(wěn)定性的NF-BMED-MC 系統(tǒng)可同時實現(xiàn)CO2的高效去除和淡水及高純資源(NaCl、Na2SO4)的可持續(xù)回收,NaOH 和HCl 從廢水和廢氣中提取,無需引入任何額外的化學物質。環(huán)境評價表明,通過應用NF-BMED-MC 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碳中和的造紙廢水回收。這項研究確立了NF-BMED-MC 作為造紙工業(yè)排放處理ZLD 的當前膜方法的可持續(xù)替代方法的前景。
膜分離技術作為20 世紀60 年代以后迅速興起的一項新技術,從膜分離技術在工業(yè)廢水處理等相關領域的應用就可以看出,與傳統(tǒng)技術和其他技術相比,膜分離技術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良好的發(fā)展前景。但是,膜分離技術在工業(y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并不是對傳統(tǒng)工藝的簡單替代,而是一個綜合升級發(fā)展的過程。目前,膜分離技術存在成本高、膜污染、工作條件差、膜分離性能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膜分離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應用。因此,膜分離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應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本技術重點研究膜的污染,從而提高膜的使用壽命。第二,該技術側重于開發(fā)類似陶瓷微濾膜的結構穩(wěn)定、環(huán)境適應性強的新材料膜,以應對極端條件下的工業(yè)廢水處理。第三,堅持膜分離技術與傳統(tǒng)處理技術相結合,預處理可以減少膜的污染,增加膜的使用壽命,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