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人類舒適行為排行,掏耳朵必定榜上有名。即使沒有掏耳勺、棉簽,小手指也能成為天然的掏耳工具。有人覺得耳朵癢,天天掏,結果掏出了問題。有一種耳朵,不光掏出來的耳屎油油的,就連摸一下耳道外側(cè)都是油,很多人擔心這是耳朵發(fā)炎了……耳朵為什么會癢?掏出來的耳屎到底是什么?“油耳朵”到底是怎么回事?耳朵到底掏還是不掏?
耳朵癢,是由于耳內(nèi)神經(jīng)受刺激后,產(chǎn)生了癢的感覺。很多因素會導致耳朵癢,比如較多的螨蟲寄生,發(fā)生過敏反應,耳內(nèi)真菌感染以及濕疹,但是最常見的還是耳屎的沉積和刺激,讓我們?nèi)滩蛔∠肴ヌ鸵惶投洹?/p>
另外,有些人有掏耳朵的習慣,不掏耳朵就覺得耳朵發(fā)癢。其實,耳朵一癢就掏是個很大的誤區(qū)。因為長期擦拭耳道會給耳朵帶來很多壞處。
首先,掏耳朵可能會破壞耳道的纖毛系統(tǒng),增加真菌感染的風險。一旦真菌感染,耳道分泌物更加難以排出,重復刺激耳內(nèi)神經(jīng),導致耳朵越掏越癢。
其次,如果使用不干凈的棉簽或手指掏耳朵,可能會引起濕疹和感染,導致中耳炎甚至影響聽力,還可能會引發(fā)耳膜破裂等嚴重的外傷。
再次,掏耳朵可能導致顱骨感染。如果頻繁用棉簽掏耳朵,棉簽纖維不斷在耳道內(nèi)聚集,時間久了會導致局部潰爛,引起耳后顱骨的感染。
很多人覺得自己耳朵里不干凈,一天不掏耳朵就難受,實際上天天掏耳朵很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
其實,耳屎也就是耳垢,在醫(yī)學上還有個相當文藝的名字,叫作耵聹。耵聹是由耳道皮膚腺體自行分泌出來的一種灰色、橙色或淡黃色的蠟質(zhì)分泌物,同時還混有灰塵和皮屑。它的主要成分為60%的角蛋白,12%~20%的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醇類、角鯊烯,以及6%~9%的膽固醇,是耳朵天然的保護傘。
耳屎富含油脂,能夠在外耳道表面形成一層酸性保護膜,抵抗細菌和病毒的侵害。耳屎能夠擋住來自外界的塵埃顆粒、昆蟲和水滴,避免耳朵被感染。耳屎還會對傳入的聲波發(fā)揮過濾和緩沖的作用,以保護鼓膜不被強聲震傷。
耳朵里脫落的細胞、皮屑及洗澡的污水,再加上一些細菌之類的物質(zhì)混合在一起,在耳朵里慢慢堆積,時間久了會產(chǎn)生一種酸臭味,這種特殊氣味還具有驅(qū)蟲的功效。由此可見,耳屎是保護耳朵的功臣。
有些人耳朵里的油脂分泌比較旺盛,分泌出的耳屎就油油的,比較黏稠,有的會凝聚成團,有的會流出耳外。這些分泌“油耳屎”的人總是會感覺耳朵里油油的。
更神奇的是,通過對分泌“油耳屎”的人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93%左右的人同時有狐臭存在。這是因為“油耳屎”和狐臭都屬于大汗腺類型,它們有同樣的決定基因,所以,“油耳屎”和狐臭真可謂是“患難兄弟”。
與“油耳屎”相對的,就是“干耳屎”。
“油耳屎”為蠟黃色或黃褐色的黏稠油狀物,而“干耳屎”是比較干燥的薄薄干痂,顏色呈現(xiàn)淺黃色。決定耳屎干油的因素主要與遺傳基因相關。
一般來說,黃種人“干耳屎”比較多,而白種人和黑種人則多為“油耳屎”。在我國,有10%~20%的人耳屎是油性的,是“油耳朵”。所以,如果沒有疼痛感,“油耳屎”就不是耳朵有炎癥所致,而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
“油耳朵”在日常護理上并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和“干耳朵”一樣即可。
盡量不要掏耳朵,如果實在想掏一般一周不要超過一次。因為耳屎會隨著我們?nèi)粘>捉馈⒄f話等張口動作自動脫落并排出體外。外耳道有著正常的新陳代謝及自潔作用,功能很強大,一般不需要主動清理。
如果實在想清理,注意用棉簽輕輕在外耳道轉(zhuǎn)動,然后耳朵朝下,讓耳屎自行出來,盡量不要使用指甲或鐵簽等尖銳物掏耳朵。
綜上所述,大部分人沒有必要掏耳朵,特別是“干耳朵”。如果耳屎量大,造成耳悶脹感,甚至導致疼痛或聽力喪失,則需要及時到醫(yī)院耳鼻喉科尋求專業(yè)幫助。大量的耳屎堆積在外耳道,臨床上稱為“外耳道耵聹栓塞”。醫(yī)生會根據(jù)你的情況,用耳道內(nèi)窺鏡直接取出,或用滴藥的方式軟化耳屎后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