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飛
河南省安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455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心肌損傷造成的心臟結構異常和功能異常引起心室泵血功能降低的疾病,為冠心病和心肌病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終末期階段[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升高[2]。研究證實,心室重構在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病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心室重構的早期診斷對于心力衰竭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3]。近些年來,國內外對血栓前狀態(tài)標志物的研究逐漸加深[4]。D-二聚體可對血栓前狀態(tài)以及血栓性疾病進行診斷和預后評估,在心血管疾病的檢測價值較高[5]。本研究結合73例慢性心衰病人和71例同期健康體檢者臨床資料,分析D-二聚體與慢性心衰的相關性?,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3例慢性心衰病人為實驗組,71例同期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實驗組中男37例,女36例,年齡45~68歲,平均年齡(52.39±4.32)歲;對照組中男36例,女35例,年齡44~69歲,平均年齡(52.44±4.27)歲,兩組一般資料可比(P>0.05)。納入標準:(1)與《慢性心力衰竭》[6]相關的診斷標準相符合;美國紐約的心臟協(xié)會(NYHA)分級為Ⅱ~Ⅳ級;病人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障礙可配合調查。(2)排除標準:病人伴有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和縮窄型心包炎;病人伴有全身性的感染性疾病;病人伴有自身性的免疫系統(tǒng)疾??;入選前已接受藥物治療;兩組病人臨床資料不完整。
1.2 方法 NYHA分級標準:Ⅰ級病人存在心臟病,但日常生活未受到限制,一般的體力活動不會引發(fā)過度疲勞、心悸和氣喘的情況;Ⅱ級:心臟病的病人體力勞動受到輕微限制,在休息時并無明顯癥狀,一般的體力活動后可引發(fā)疲勞、心悸、氣喘或者心絞痛;Ⅲ級:病人本身存在心臟病,導致體力相關的活動明顯受到了限制,休息之后癥狀并不明顯,然而在低于一般的體力活動后又能夠引起過度的疲勞、心悸和氣喘或者心絞痛;Ⅳ級:病人無法進行體力勞動,在休息狀態(tài)下同樣會出現(xiàn)心衰癥狀,且在體力后更為明顯[7]。血清檢測方法:兩組均于次日早晨抽取5ml的空腹靜脈血,運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醫(yī)療有限公司的Avanti型離心機進行高速離心后分層,獲取血清。運用D-二聚體試劑盒(購自上海梵態(tài)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實施相應的檢測。
1.3 觀察指標 (1)心功能指標:所有入選者均在我院超聲科接受超聲心動圖檢查,采用濟南歐萊博技術有限公司的DW-T6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2.0MHz,對左心房內徑(LAD)、右心室內徑(RVA)、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和左心室質量指數(shù)(LVMI)進行檢測,LVMI=體表面積×左心室質量。左心室質量=0.8×1.04×[(LVEDD+IVST+PWT)3-LVEDD3]+0.6,其中體表面積=0.006×身高+0.013×體質量-0.153。(2)隨訪方法:對病人展開為期3個月的隨訪,以病人心源性死亡、心功能再次惡化為終點并將其列入預后不良組,反之則列入預后良好組。
2.1 各組受試者D-二聚體濃度水平對比 實驗組病人的各亞組D-二聚體濃度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明顯(P<0.05);隨著實驗組各亞組心功能分級的增加,病人的D-二聚體逐漸升高,組間兩兩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受試者的D-二聚體濃度水平對比
2.2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實驗組各亞組和對照組LAD、RVA、LVEDD和LVMI水平相比,差異明顯(P<0.05);實驗組各亞組LAD、LVEDD、RVA和LVMI水平均較對照組高,LVEF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隨著實驗組各亞組心功能分級的增加,病人的LAD、RVA、LVEDD和LVMI水平逐漸升高,LVEF水平逐漸降低,組間兩兩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入選者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2.3 預后良好和預后不良病人D-二聚體水平對比 經(jīng)隨訪得出預后良好60例,預后不良13例。與預后良好組病人[(472.47±10.01)μg/L]相比,預后不良組病人D-二聚體濃度水平[(619.36±10.61)μg/L]明顯更高,差異明顯(t=47.474,P<0.001)。
2.4 D-二聚體與心功能指標和LVMI相關性分析 經(jīng)過Person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D-二聚體與病人LAD、RVA、LVEDD和LVMI水平呈正相關(P均<0.05),與LVEF呈負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D-二聚體與心功能指標和LVMI相關性分析
心力衰竭并不是單獨的一種疾病,而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心臟病末期[2],多因為長時間的疾病引起心功能衰竭[8]。慢性心衰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預后,甚至死亡[9]。因此對于病人的早期評估極為重要,本研究為此進行討論,以為臨床的診治提供參考。
纖溶酶在水解交聯(lián)纖維蛋白后生成D-二聚體,是一種特異性降解物,其水平的增加可表示凝血酶和纖溶系統(tǒng)活性的升高[10]。金小玲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D-二聚體全面監(jiān)測對預測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而本次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實驗組病人D-二聚體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隨著實驗組各亞組心功能分級的增加,D-二聚體逐漸升高(P<0.05)。提示慢性心衰病人可能存在血栓前狀態(tài),且D-二聚體與病人病情存在一定關系。目前認為引起心力衰竭高凝狀態(tài)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1)血流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2)交感系統(tǒng)以及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激活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并降低纖溶強度;(3)內臟以及器官的瘀血會激活凝血系統(tǒng),導致凝血—纖溶平衡異常,促進微血栓的出現(xiàn)[12-13]。當病人出現(xiàn)心力衰竭,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和基質金屬蛋白酶系統(tǒng)長期作用在心肌細胞和細胞外基質,會引起心室重構。在心室重構的早期,機體會表現(xiàn)為代償性改變,而長期的作用下會引起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力衰竭的發(fā)生[14]。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實驗組各亞組心功能分級的增加,病人的LAD、RVA、LVEDD和LVMI水平逐漸升高,LVEF水平逐漸降低(P<0.05),與既往文獻結果一致。提示心室重構在心力衰竭發(fā)病期間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心力衰竭疾病的進展,病人血液始終處在高凝狀態(tài),對于血液流變和動力學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些因素也會引起心室重構。本文結果顯示,D-二聚體與病人LAD、RVA改變和心室重構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同時本文對病人展開隨訪并根據(jù)結果進行分組發(fā)現(xiàn),與預后良好組病人相比,預后不良組病人D-二聚體水平顯著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血液高凝狀態(tài)病人更容易出現(xiàn)冠狀動脈內血栓和血栓栓塞性事件的發(fā)生[15]。本文發(fā)現(xiàn),D-二聚體在慢性心衰病人中明顯升高,且與心室重構存在明顯相關性。但D-二聚體用于判斷慢性心衰心室重構程度仍然需要大規(guī)模和多中心研究的證實。
綜上所述,D-二聚體在慢性心衰病人中明顯的升高,且與病人的心功能指標和心室重構存在明顯相關性,同時預后不良病人的D-二聚體升高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