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平上這學實在是太艱難了。像他這樣十七、八歲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齡??墒撬款D飯只能啃兩個高粱面饃。以前他聽父親說過,舊社會地主喂牲口都不用高粱——這是一種最沒營養(yǎng)的糧食??墒蔷瓦@高粱面他現(xiàn)在也并不充足。按他的飯量,他一頓至少需要四五個這樣的黑家伙。現(xiàn)在這一點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餓死罷了。如果整天坐在教室里還勉強能撐得住,可這年頭“開門辦學”,學生們除過一群一伙東跑西顛學工學農(nóng)外,在學校里也是半天學習,半天勞動。
……
每天的勞動可是雷打不動的,從下午兩點一直要干到吃晚飯。這一段時間是孫少平最難熬的。每當他從校門外的坡底下挑一擔垃圾土,往學校后面山地里送的時候,只感到兩眼冒花,天旋地轉(zhuǎn),思維完全不存在了,只是吃力而機械地蠕動著兩條打顫的腿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蜒。
但是對孫少平來說,這些也許都還能忍受。他現(xiàn)在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貧困而給自尊心所帶來的傷害。他已經(jīng)十七歲了,胸腔里跳動著一顆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體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學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買飯的隊伍里,也能和別人一樣領一份乙菜,并且每頓飯能搭配一個白饃或者黃饃。這不僅是為了嘴饞,而是為了活得有尊嚴。他并不奢望有城里學生那樣優(yōu)越的條件,只是希望能像大部分鄉(xiāng)里來的學生一樣就心滿意足了。
可是這絕對不可能。家里能讓他這樣一個大后生不掙工分白吃飯,讓他到縣城來上高中,就實在不容易了。大哥當年為了讓他和妹妹上學,十三歲高小畢業(yè),連初中也沒考,就回家務了農(nóng)。至于大姐,從小到大連一天書也沒有念過。他現(xiàn)在除過深深地感激這些至親至愛的人們,怎么再能對他們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呢?
少平知道,家里的光景現(xiàn)在已經(jīng)臨近崩潰。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癱在炕上;父母親也一大把歲數(shù),老胳膊老腿的,掙不了幾個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尋了個不務正業(yè)的丈夫,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他們家經(jīng)常接濟一點救命的糧食——他父母心疼兩個小外孫,還常常把他們接到家里來喂養(yǎng)。
家里實際上只有大哥一個全勞力——可他也才二十三歲??!親愛的大哥從十三歲起就擔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沒有他,他們這家人不知還會破落到什么樣的境地呢!
賞析
孫少平來自農(nóng)村,家境貧寒,他的學習生活過得相當艱苦,經(jīng)常忍饑挨凍,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求學的夢想,反而更加勤奮好學。在本段中,我們了解到,孫少平的伙食就是每頓飯兩個高粱面饃,在現(xiàn)在看來,這是多么不可思議??!這部作品對青少年來說,并不僅僅是憶苦思甜,更是要從中學到一種精神,一種無論在何種困境下都永不放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