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然CHEN Wei-ran;王欣宇方WANG Xin-yu-fang;李勝波LI Sheng-bo
(①31680 部隊,成都 611233;②陸軍勤務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依托于通信設施的信息交互在組織中的地位越發(fā)突出,但是組織內一些機構的通信容量成為其發(fā)展的瓶頸,通信擴容任務迫在眉睫。由于這些機構對通信設施建設項目的前期風險管理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在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制約項目的順利開展。由于通信設施建設項目中存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存在的問題就更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1]。前期需求不明確,工程概算不準確,設計無法滿足前期論證效果,造價偏離市場實際,勘察設計與整體規(guī)劃背離,招標進度遲緩甚至流標,施工質量工藝水平達不到設計要求,監(jiān)理不能及時發(fā)現問題指出問題,驗收欠專業(yè)等,都可能會影響到項目的工程效益。
工程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是工程項目的起始工作,主要包含立項審批、勘察設計、招標等方面,是工程建設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中出現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前期的各個階段,因此,針對前期風險進行管理是基礎[2]。為了提高通信設施建設項目的整體建設水平,必須要重視前期管理。所指前期管理包括立項審批、勘察設計、招標工作等。萬衛(wèi)華認為在項目立項階段沒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沒有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充分分析,尤其是在重大項目上,沒有制定相應的計劃就盲目立項,最終導致工程出現問題[3]。李樹海認為在立項決策階段風險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市場分析、關鍵技術選擇、投資概算、資源供應、工藝方案優(yōu)化、物料平衡、經濟評價等方面[4]。劉靈平認為工程設計中出現了問題,往往就會發(fā)生工程超預算的問題,從而使需求方面臨巨大的經濟負擔,同時如果在設計中出現了一些漏洞,也會影響工程的總體質量[5]。通信工程的施工現場環(huán)境差異大,設計階段是影響工程造價的核心,并且施工進度安排較為緊湊,其不確定性更大,再加上通信工程的專業(yè)性較強,科學、合理、全面的設計可以保證工程項目高效有序運轉。通信建設項目中,招標工作也是風險管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招標的好壞直接影響項目及成本。在影響工程質量的眾多因素中,依法依規(guī)招標,高效確定優(yōu)秀中標人是保障工程質量的關鍵因素,招標過程中存在經濟和管理方面的風險[6]。總的來看,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風險識別的風險管理是盲目的,通過風險識別,才能理論聯系實際,把風險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到項目上來?;赪SR方法論,提出了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風險識別模型,使用模型對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進行了WRS 分析,并對初步識別風險點進行了篩選,得到了風險識別結果并進行了分析。
WSR 系統(tǒng)方法論是由中國著名系統(tǒng)科學專家顧基發(fā)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 年在英國HULL 大學提出的,WSR 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論的簡稱,在處理系統(tǒng)問題時,不能僅依靠系統(tǒng)運行必須的固有知識、經驗、技能和管理方法,還應著重考慮人在系統(tǒng)運行中起到的作用[7]。從這一點出發(fā),聯系中國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以及人在項目管理中的主觀影響作用,不難得出WSR 方法論對建立適合中國特色的項目管理系統(tǒng)尤其是組織內的項目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結論。
如表1 所示,WSR 方法論以“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作為其實踐運作的準則,具體來說,“物理”是指客觀世界物質運動的機理,“事理”是指管理和做事的方法和道理,而“人理”是指人的影響因素[7]。
表1 物理、事理、人理系統(tǒng)方法論內容
通信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既包含通信專業(yè),又覆蓋工程管理專業(yè),從立項審批到勘察設計再到招標,整個過程需要多個業(yè)務部門參與,但目前來看,這樣的項目主體工作還是由通信部門在獨立完成。立項過程由通信部門自行組織進行,結合當前的通信現狀和需求,由業(yè)務領導來進行決策;勘察設計過程也是由通信部門獨立組織,一般情況下會依托設計單位來進行,這樣一來就存在設計與整體規(guī)劃背離和設計不符合組織內機構的特殊性要求的可能,造價過程也會委托一些審計單位進行,可能會出現未按照組織內相關硬性要求,編制的招標控制價違背市場的情況;招標工作一般也是委托招標代理單位組織,有時候會出現由于政策把握不準確出現進度遲緩甚至流標等問題,會嚴重影響到項目的工程效益。
根據WSR 方法論,本文借鑒工程管理三維認知結構模型,結合工程項目影響因素,從參與人員、管理和做事方法、客觀條件等方面對項目前期風險點進行識別,建立風險識別模型[8],見圖1。
圖1 項目風險識別的WSR 三維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是基于物理(W)、事理(S)、人理(R)(WSR)3個維度系統(tǒng)方法論對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影響因素識別。物理方面:在立項階段可能存在自然災害和政策變動的風險;在勘察設計階段可能存在政策變動、科技變化的風險;在招標階段可能存在政策變化、法律風險、自然災害的風險。事理方面:在立項階段程序不科學不規(guī)范,組織管理不嚴謹的風險;在勘察設計階段可能存在組織管理不夠完善,相關業(yè)務部門溝通協(xié)作不充分的風險;在招標過程中可能存在組織程序的風險。人理方面:立項階段存在相關人員不夠專業(yè)的風險;勘察設計階段存在設計人員對相關政策法規(guī)掌握不充分,對整體規(guī)劃不明確的風險;招標階段可能存在人員經濟方面或專業(yè)反面的風險。
爾后通過德爾菲法對風險進行篩選,選擇通信領域高級工程師、組織內通信部門領導、財務領域專家、組織內規(guī)劃部門領導、人力資源領域專家、建造領域專家、相關院校教授共10 人對風險進行評分,采用0~100 的評分標準,對風險的需關注性進行打分,通過多輪打分使專家的評分趨向一致,爾后選擇60 分以上的風險點作為最終的識別結果。
某組織內某機構本地接入層光纜網建設項目,項目地點在四川省成都市,總投資1066 萬元,工期1 年,主要包括地下管網敷設及通信地區(qū)節(jié)點機房建設等工程。下面運用基于WSR 方法論的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風險識別模型對該項目前期階段進行風險識別與分析。
結合實際情況和客觀因素,將項目放入基于WSR 方法論的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風險識別模型中進行分析。
2.1.1 物理分析
在立項過程中,由于項目正值新冠疫情期間且項目地易發(fā)生地震等自然災害,可能導致可行性研究協(xié)作困難,造成立項滯后。同時由于組織內某機構受政策影響較大,當前相關政策法規(guī)更新較快,可能導致可行性研究結果被否定,使立項工作推倒重來。
在勘察設計過程中,政策的變化會直接改變勘察設計的根本方向,比如通信領域國產化要求,再加上設計單位對政策變化掌握不及時,對政策解讀不充分,都會導致設計結果因違背政策被全盤推翻。同時通信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各類設備更新迭代頻繁,設計也需要與時俱進,可能會由于不斷更改設計而導致周期不斷滯后的風險。
在招標過程中,招標作為一項嚴謹且敏感的工作,政策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標書的合規(guī)性以及嚴謹性,再加上法律的規(guī)范,會使招標工作面對更多的伴隨性風險。地震、洪水、疫情等自然災害的突發(fā)性,會導致招標工作產生一定變數而導致無法正常組織招標甚至流標的情況。
2.1.2 事理分析
在立項過程中,由于通信部門在組織管理方面不科學合理在可行性研究的過程中容易造成方向上的偏差,從而使立項工作不夠準確,沒有抓住重點,繼而難以推進。
在勘察設計過程中,由于參與部門單一,相關業(yè)務部門溝通協(xié)作不充分等原因,通信規(guī)劃與某機構整體規(guī)劃不協(xié)調統(tǒng)一,往往導致負責該機構整體規(guī)劃的部門對通信工程未能預留相應的線路通道以及機房用地的情況發(fā)生,將直接影響通信設計,致使線路路徑不斷調整。還有可能出現整體規(guī)劃掌握有缺失的情況,造成選址錯誤,設計沖突等問題,沖突嚴重時可能將會顛覆通信工程的所有已完成的工作。
在招標過程中,招標單位可能存在組織招標不符合制度要求的情況,可能會造成串標、圍標等違法行為的出現,嚴重影響工程的進度。
2.1.3 人理分析
在立項過程中,由于部門領導在通信專業(yè)方面的欠缺和在整體考慮中的不嚴謹,導致立項決策不斷更改變動,將使得整個立項決策過程進度遲緩,甚至出現無法成功立項的情況。通信部門執(zhí)行者對決策者意圖理解有偏差,導致立項工作不能充分執(zhí)行決策者的思路和意圖,而導致決定不能落地,目標不能明確,致使進度遲緩。同時可行性研究涉及多個專業(yè),對相關人員專業(yè)素質要求比較高,如果對通信專業(yè)現狀掌握不充分,可能導致一些通信專業(yè)性的問題沒有在第一時間發(fā)現和解決,而使得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夠,暗藏隱患。
在勘察設計過程中,設計主管人員對通信專業(yè)的不熟悉、對組織內相關法規(guī)政策掌握不充分,可能導致勘察選址階段的成果不符合科學技術要求,同時專業(yè)人員不夠主動,不能及時提供通信專業(yè)的意見建議,可能出現設計缺陷,導致相關性能不能充分發(fā)揮的情況,而影響整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
在招標過程中人員的違法行為將影響招標的合法性,同時人員的專業(yè)性將會對評標的結果產生質的影響,由于通信領域的特殊性,在評判標準上對專業(yè)性評判不足,使中標單位并非是最優(yōu)選擇,甚至出現一些法律糾紛而導致流標的情況。
2.2.1 初步識別結果
通過對前期的各階段進行基于WSR 方法論的分析后,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點進行識別,初步結果如表2。
表2 風險初步識別結果
2.2.2 風險點篩選
通過初步的識別,得到了17 個風險點,為了更好的進行風險管理,需要對風險點進行篩選,這里采用的是德爾菲法對原始風險點進行評估篩選。為確保評估的科學性、權威性,選出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高理論水平的專家10 名,分別為:通信領域高級工程師3 名、某組織內通信部門領導1 名、財務領域專家1 名、某組織內規(guī)劃部門領導1 名、人力資源領域專家1 名、建造領域專家1 名、相關院校教授2 名。以0~100 的數值為風險點打分,分值越高風險點越值得關注。
第一輪將“風險點重要性調查表”發(fā)給10 位專家,然后回收經專家評分后進行分析,發(fā)現變異系數值高,需再進行下一輪打分,第二輪打分如表3。
表3 風險點重要性專家調查統(tǒng)計表
通過專家的打分結果來看,在立項審批階段,“自然災害”得分未到60 分,專家認為當前通信技術發(fā)達,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可行性研究,自然災害的風險對立項工作影響不夠大,因此該風險點可以不計;在勘察設計階段,“科技變化”得分未到60 分,專家一致認為在這個工程項目中,科技變化的影響可忽略,因為組織內某機構對穩(wěn)定性和保密性要求較高,且在傳輸領域該變化影響對該項目影響不大;在招標階段,“政策變動”和“自然災害”2 項得分均未超過60,專家認為相關政策一般在年初確定不會隨時更改,所以政策變動的風險可以忽略,而依托招標代理單位進行招標的情況,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強,且具有各種應對突發(fā)情況的預案,所以該風險點可以不用過分關注。最后確定這13 個風險點為風險識別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風險識別結果
在后續(xù)對項目的觀察中發(fā)現,出現了與其中4 個風險點相關的風險:一是第3 條“人員專業(yè)欠缺”,在立項過程中由于人員專業(yè)欠缺,導致可行性研究一直無法通過,反復進行多次,使進度嚴重滯后而引發(fā)后續(xù)工作時間倉促的問題;二是第5 條“執(zhí)行者理解偏差”,在建設方案制定的過程中,由于執(zhí)行者對領導意圖理解有偏差而導致建設方案反復修改,又再次對進度造成滯后的影響;三是第9 條“專業(yè)人員不夠主動”,在勘察設計階段,設計單位的人員對組織內政策不清楚,未能及時主動學習相關規(guī)定,導致設計存在違反政策的情況,造成在施工過程中部分設備由于不符合規(guī)定而重新采購的問題;四是第13 條“人員專業(yè)性風險”,在招標階段由于招標代理單位的人員對組織內某機構的政策理解有偏差,對個別參數把握不準確導致招標文件存在重大紕漏,造成1 次流標。以上情況的出現均對該項工程造成嚴重影響,基于風險識別結果策劃的加強人員培訓、多方會議溝通機制、建設單位與承包商合署辦公機制、人員懲戒激勵機制、監(jiān)理辦公環(huán)境提升計劃、招標文件評審復核機制等風險應對策略,發(fā)揮了一定程度的作用,較為有效地減輕了組織的損失。
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階段,是項目的基礎和方向,在該階段系統(tǒng)地開展風險管理,可以科學地制定方案、合理控制工程造價、有效減少負面影響、維護項目平穩(wěn)推進。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文章從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風險識別的實際出發(fā),以系統(tǒng)工程理論為基礎,構建了基于WSR 方法論和德爾菲法的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前期風險識別模型,并對某項目前期風險進行了識別與評估,最終得到WSR 三個維度的13 個風險點。跟蹤項目后續(xù)推進過程,出現了與其中4 個風險點相關的風險,實證了模型對識別此類項目風險的有效性。文章通過對模型的實際應用進行闡述,并且詳細描述了模型的運作方式,經過多階段的分析,可以動態(tài)地、更加準確地、科學權威地分析出不同階段風險發(fā)生的側重點,為項目風險識別給出借鑒模版,起到引導、參考的作用。同時也為下一步進行風險評價和風險應對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