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霞
【摘要】“手商”是指學生在動手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個人綜合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建構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手上的操作可以輔助學生進行合理知識建構,反過來知識建構的效果又會體現(xiàn)在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上。而科學課上的探究實驗,正是鍛煉學生“手商”的絕佳時機。教師把握這一時機能使學生受益終身。
【關鍵詞】科學實驗課;知識建構;動手能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手可以做出幾十億種動作,它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創(chuàng)造者?!笨梢哉f,手是人們使用得最為頻繁的肢體部位。手和腦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這些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手促使腦更加明智;腦指使手成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具。
遺憾的是,手對培育智力的作用仍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導致一些兒童缺乏“手商”,動手能力明顯不足。要知道,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學校和家庭是學生最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掘環(huán)境中的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實踐操作,使所學知識“內化”為學生腦中的智力活動。
一、激發(fā)內動力,動手從興趣開始
學生因興趣獲得強大動力,從而在探索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興趣也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沒有情感和腦力勞動,學生就會容易疲勞;如果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愉快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巧設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一旦學生產(chǎn)生興趣,他們很快就會進入操作模式。
在“太湖之春”科學教育研討會上,著名科學特級教師路培琦講授的《擺》一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課堂初始,路老師引導學生制作一個“擺”,并觀察“擺”擺動的次數(shù),實際目的在于教學生探究擺的奧秘的最基本方法,讓他們掌握如何操作最基本的工具。
這節(jié)課探究的核心是根據(jù)要求制作鐘擺。通過20分鐘的自由探索和發(fā)現(xiàn),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隨后路老師又進行了升華,讓學生交流他們在研究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
這節(jié)課具有很強的探究氛圍,贏得了聽課教師的高度評價。而這節(jié)課最大的特點是:在40分鐘的時間里,路培琦老師只用了一個問題就串連了整個課堂,絕無零零散散的問答。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能成功地制造出一個10秒擺動15次的擺嗎?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們的探究興趣和探索欲望。顯然,制作一個“10秒擺動15次的擺”并不是路培琦老師的真正目的,但用一個問題串連了全課卻實實在在地給學生留下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可以更加關注他們做擺的過程以及經(jīng)歷的思維過程,即“有所發(fā)現(xiàn)”。學生的發(fā)現(xiàn)絕不止于“怎樣做一個符合要求的擺”,更多的還有目標之外的“別樣風景”。
二、抓住契機,該出手時就出手
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科學實驗中有很多需要學生進行動手的內容。《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技術、工程與社會”領域內容,就是學生提升“手商”水平的重點領域。其中還指出:技術的核心是發(fā)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科學的核心是發(fā)現(xiàn)。在技術和工程領域中學習,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整合所學知識,感受科學技術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而技術和工程實踐活動能使學生體驗到“做”的成功和樂趣,并養(yǎng)成“做中思、思中做”的解決問題習慣。
如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打開工具箱》就與“技術、工程與社會”息息相關。其中的《擰螺絲》一課帶領學生研究了一種工具——“螺絲”,學生學習了螺絲的構造以及不同類型的螺絲需要利用哪種相對應的螺絲刀才能工作。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動手制作一個小板凳。學生通過動手嘗試,體會了動手“做”的樂趣,獲得了成就感?!稊Q螺絲》的下一課是《做個小溫室》,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探究溫室的作用和制作方法,接下來利用教師提供的小棒、膠水、塑料紙、剪刀等工具,自己搭建出一個小溫室。學生由腦力思維自然過渡到手的鍛煉,再一次驗證了:手使腦更加明智;腦使手變成創(chuàng)造的工具。
又如特級教師曾寶俊的一節(jié)自編課《古畫中的橋》。在給學生鋪墊了關于橋的知識后,曾老師為學生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古畫中的橋。再層層引導,讓學生們利用曾老師提供的器材動手制作、搭建一座橋梁。通過實際操作,學生會發(fā)現(xiàn)盡管理論上聽懂了,但真正操作時卻會遇到各種問題,只有不斷調整才能成功。整個過程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轉變成真正的實踐能力,從而更加深入、立體地了解了橋梁的結構特點,習得了造橋的技術本領,思維得到了鍛煉。這種思維反過來也在協(xié)調著雙手更好地完成橋梁制作,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工具在兒童智力的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科學作業(yè)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盡可能精確地使用工具,促使他們用手做出復雜的動作。學生通過分析各種零件之間、工具和零件之間的關系,在頭腦中構思抽象的關系圖,然后進行拼裝和調試。在這些活動中,頭腦的智慧和雙手動作的協(xié)調配合被凸顯出來。信息通過相向而行的兩條途徑在大腦和手之間傳遞著——從手傳到大腦和從大腦傳到手。
三、雙手并進,優(yōu)化“手商”提升渠道
在人的發(fā)展歷史過程中,那些在手指尖上完成的“聰明”操作,往往都是由右手來完成的。比如:人們用右手拿筷子,用右手握筆寫字,用右手拿球拍。似乎單純依靠右手,人類就能達到自己智力素養(yǎng)的高峰,而左手在人們完成創(chuàng)造性勞動過程中的輔助性作用似乎可有可無。左右手在人類成長過程中的地位的差異似乎已經(jīng)被人們所接受,以致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事實上,最精細、最聰明的勞動動作絕不是單純依靠右手,左手同樣功不可沒。例如,在《人體的外形》這節(jié)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游戲的方式體驗左右手合作的重要性:開始時,教師讓學生用雙手系紅領巾,學生很快就能完成。接下來,教師改變了要求,要求學生只用右手系紅領巾,結果是很多學生系不起來。即使有個別同學做到了,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且效果很不理想。這個實驗表明:人們在動手操作時,雙手的工作效率遠大于單手的工作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曾用七年的時間教兒童用雙手同時參與工作,他們學會了用兩手各拿一把工具同時裝配復雜的模型部件。在這些活動中,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提升與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要格外關注學生是否左右手都得到了鍛煉、發(fā)展。因為雙手并進、不忽視任何一方,才能真正構筑起優(yōu)化“手商”的高速通道。
我們常聽說:“要讓學生蹦一蹦、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這句話正與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心理學家陳鶴琴的觀點“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難,需在他的能力以內而仍非用力不可”不謀而合。通俗來說就是,任務的難度要適合,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要求太低,學生會滯留在初始水平,難有發(fā)展。如果要求太高,學生便根本無法完成任務。這樣會讓其感到恐懼并自我貶低,同樣妨礙動手能力的發(fā)展?!笆稚獭钡陌l(fā)展應貫穿于人生成長的全過程,而小學作為起始階段尤為重要,廣大教師和家長們應該協(xié)同努力、互相配合,多給學生動手學習與鍛煉的機會。鍛煉出兒童的超高“手商”,將為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好的學習能力以及更出色的獨立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大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