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 楚旂
作者: 張昕 / 夏白鹿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23-9
頁數(shù): 368
裝幀: 平裝
現(xiàn)如今,沒點社交恐懼癥、強迫癥、密集恐懼癥、拖延癥、選擇困難癥、躁郁癥之類的標簽,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現(xiàn)代人”。
夜深的時候我們“emo”;上班的時候我們“拖延”;受到批評了我們“躁狂”;瘋狂購物,是“物質依賴”;宅在家里,是“社交冷漠”……
缺愛型人格、社交冷漠癥、外向型孤獨癥、陽光型抑郁、回避型依戀,越來越多的網(wǎng)絡心理熱詞充斥在我們周圍,點開評論區(qū),幾乎全是“看到不是我一個人有病就放心了”。
而在北大心理學教授張昕老師看來,那些拼命販賣焦慮的人,都不是真正學習心理學的。因為真正學心理學的人,畢生所求所學就是為了減輕人們的焦慮,讓你知道,大多數(shù)的“不正?!?,其實都挺“正常”的。
2017年,張昕和他的妻子夏白鹿一起創(chuàng)辦了個人公眾號Dr昕理學?!耙徊蛔x心,二不算命,三不解夢”,兩位老師用最科學、最科班的心理學知識,給予當代年輕人關于生活與人生的另一種解題思路與方法,于是這本以“自我療愈”、“自我治愈”為主題的《沒關系,我們都有點怪》應運而生。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等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套用來分析拖延的時間動機理論(TMT)模型:任務效用會受到個體的期望、實現(xiàn)的時間節(jié)點以及個體對延遲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響。
在這個模型里,個人對任務的價值評判會變動,那個被拖延的大任務的“死線”越近,越會把其他相對小的任務襯托得輕松乃至可愛。
國內(nèi)有位心理學家據(jù)此提出了“積極拖延法”:不回避問題,用迂回的方式解決問題。
比如,現(xiàn)在拖著不想完成的大任務是寫論文,他會去回復郵件、交水電費、洗碗、跑步,和寫論文比起來,這些事兒變得可愛起來,成了減壓放松的游戲。
這位心理學家就是張昕老師,類似這樣的心理學技巧,這本書里起碼還有幾十個。
不管是“轉發(fā)錦鯉”,還是“囤貨癖”;是“容貌焦慮”,還是“炫富癮”——無論它們看起來多么荒謬可笑、不合常理,其實背后都有自圓其說的動機。
這就是使用這本書的第一個方法:把它當成一本“人類行為說明書”。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币驗槲覀兝斫夂投茫钥梢哉驹诙鄠€角度看問題,因此也變得更加寬容和平和。
我們經(jīng)常面臨一個生活抉擇:該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xiāng)?
無論怎么選,都可能后悔,而且無論怎么選,都容易出現(xiàn)一種自我欺騙:選擇回家鄉(xiāng)的,會在嘴上說在家多安逸,眼里卻滿是懷才不遇的不甘;留在大城市的,會炫耀自己長了多少見識、有多少機會,但是滿腹疲憊和委屈。
這兩種自我欺騙都是在試圖解決認知失調(diào)。
所以說,現(xiàn)在人的焦慮到底是因為太忙不知道停下來,還是該忙卻拖延?
都不是,是不能通過有效的忙碌認識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關鍵是行動的有效性,基礎還是行動:只有行動了才能面臨選擇,只有通過選擇才能證實自己真正要什么。
有一句很形象的話:“不要站著想,要邊走邊想。”
這也是這本書的第二類讀法:通過書中給出的具體問題,實現(xiàn)療愈、成長的基礎——自我接納。
我們會焦慮、抑郁,我們可能被惡人精神控制和精神虐待,起因都是我們不能接納自我,認為自己需要他人的拯救和認可。
一個完全接納自我的人會說:是的,我就是有點怪,那是我自己的事,而且它已經(jīng)不再困擾我了。讓我們就這么千瘡百孔地生活下去吧,把這些孔洞用來呼吸空氣,用來彼此諒解。
《沒關系,我們都有點怪》作為一本專業(yè)的心理學書籍,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不同于一般以“小美”和“小帥”為案例的著作,這本書絕大多數(shù)案例都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
張昕老師“不想寫論文”一直拖延,結合專業(yè)知識提出“積極拖延法”;白鹿女士從青春期到成人時期關于“容貌焦慮”問題的心路歷程;兩位老師關于斷舍離問題、儀式感問題的探討……
不禁想到書中張老師舉過的一個案例。
一對古代情侶被棒打鴛鴦,男子找到算命先生問:“我和她來世還有緣再見嗎?”
算命先生說:“你們來世的緣分很奇怪,你們從未見面,卻是終生摯友。”然后,鏡頭就顯示出他們在來世成為通過文字交流的網(wǎng)友的畫面。
緣分真的很奇妙,我們也許素未謀面,也許相隔千里,甚至處在不同時空,卻可以通過文字相聚,進行最真誠的思想交流。
而我們透過文字,也仿佛在與兩位睿智又有趣的朋友一起成長。
來源: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