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曉
《戰(zhàn)國策》作為一本講述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游說的策略方法和勸諫說辭的文學(xué)典籍,不僅反映了當(dāng)時縱橫家們的思想主張和價值取向,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也體現(xiàn)了整個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和局勢動蕩。《戰(zhàn)國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可圈可點,下文將對此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語言描寫生動形象
縱橫家能言善辯,他們的人物形象正是通過語言描寫刻畫出來的,語言的表述方式會影響到整體縱橫思想及人物個性的展現(xiàn)。例如,在《楚策一·張儀相秦》中,張儀用驅(qū)逐昭睢、陳軫等楚臣為條件來與楚國交換土地,充分洞悉楚懷王渴求土地的心理特點。在料定楚懷王選擇土地的基礎(chǔ)上,他進而斷其羽翼、逐其謀臣,用寥寥數(shù)語離間楚國君臣關(guān)系。這些語言直觀地反映了張儀的性格以及他善于洞量人心,能夠抓住問題關(guān)鍵的長處。即便是歸還楚國國土,沒有了陳軫等這些謀士,這些國土仍是秦國的囊中之物,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楚懷王缺乏謀略、不能知人善任、容易聽信他人的愚蠢,作為國君輕信他國謀士、目光短淺、因眼前國土之利放棄了戰(zhàn)略謀劃,最終也注定了楚國由強轉(zhuǎn)弱,終被蠶食的局面。此外,在與司馬錯的爭論中,張儀稱爭名的人要在朝廷,爭利的人要在市集上?,F(xiàn)在三川、周室,是天下的云集之地,放著這種地方不去爭奪,反而爭奪戎、狄這些偏遠地方,距離霸王之業(yè)遠之又遠。張儀將三川和周室比喻成市集,一方面運用比喻使道理淺顯易懂,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看待天下局勢如同集市一般,體現(xiàn)了其性格中自負的一面。此外,他在游說諸侯時信心十足,氣勢咄咄逼人,表現(xiàn)出了他勢在必得的信心以及他個性中自負、恃才傲物的一面。例如,在《楚策一·張儀為秦破從連橫》中,張儀游說楚王時文辭十分流暢,語言也很犀利,充分展示了秦國土地之遼闊、兵馬之強盛、紀(jì)律之嚴(yán)明、邊防之牢固、百姓之富庶等,從各個方面震懾楚王,接著描述如若秦國發(fā)兵攻打楚國的場景:“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數(shù)雖多,不費汗馬之勞,不至十日而距捍關(guān)?!笨梢姀垉x是一個自信自負、胸有成竹的人,他善于使用夸張化的語言進行鋪墊渲染,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出色的語言描寫使得張儀這個人物更加飽滿鮮活。
《戰(zhàn)國策》在刻畫蘇秦時,也采用了大量的語言描寫,如《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中蘇秦游說趙王:“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皆愿奉教陳忠于前之日久矣?!笨梢钥闯鎏K秦的說服能力之強,想要得到趙王的信任,首先夸贊趙王,天下百姓都認(rèn)為趙王賢明,對趙王的功績大加贊賞,進而闡述自己的意見。相對于張儀,蘇秦的語言就更加委婉動聽,更容易說服一國之主的趙王,這也體現(xiàn)出蘇秦的性格具有圓滑的一面,他能夠堅定立場,同時也會以退為進,步步為營,具有高超的論辯和判斷能力。例如,在《燕策一·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中,蘇秦被燕臣中傷,他巧妙借用遭受鞭笞的侍妾來比喻自己的處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明自己不計后果、忠心為國卻遭受群臣非議,如若再有忠心之人又當(dāng)如何為燕王效力?最后,他憑借過人的智慧和言辭重新取得燕王信任。蘇秦的辯說技巧和智慧之處在于他沒有直白地向燕王闡述自己的忠誠之情,而是借用侍妾受到鞭笞的故事委婉表示忠心的同時也說明了自己的處境,這樣的做法和鄒忌諷齊王納諫有異曲同工之妙,更容易讓燕王被其打動,相信他的為人和忠心,體現(xiàn)了他的足智多謀。例如,在《趙策一·蘇秦為趙王使于秦》中,蘇秦求見秦王,卻三日不得見,蘇素不怒不慍,言語上以退為進,委婉地將自己比作樹木眼中的、鐵鉆一樣的東西,詢問秦王,秦國人懼怕他是否像樹木懼怕鐵鉆一樣,所以不肯讓他覲見,既表明了求見的決心,也委婉提醒了秦王不予召見有失風(fēng)范,委婉說理而不是咄咄逼人,這是蘇秦性格中隱忍聰慧的一面。
二、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楚策二·楚王拘張儀》中也顯見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文章開頭非常直白簡短地先提出:“楚懷王拘張儀,將欲殺之?!边@就表明張儀的人身安全受到極大威脅,但是經(jīng)過張儀的一番說辭之后,張儀成功被釋放。通過前后的對比,可見張儀憑借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使自己化險為夷,用言語為自己取得一線生機。寥寥數(shù)句的對比刻畫出了張儀的足智多謀。此外,在《秦策二·齊助楚攻秦》中,張儀勸說楚王與齊國絕交,并且用六百里土地作為交換,愚蠢的楚王輕信張儀,并派人辱罵齊國的使者。謀臣陳軫思慮周全不信張儀,苦勸楚王無果,最后楚王被氣得吐血。對比楚懷王和陳軫對待同樣一套說辭的不同態(tài)度,不難看出陳軫的謹(jǐn)慎和智慧,這智慧里有他對張儀的了解,對政治局勢的把握,對秦國意圖的洞悉。而對比楚懷王,作為一個君主胸?zé)o城府、幼稚愚蠢、任人拿捏,高下立見。
第二種是不同類型的人物之間的對比。同為馳騁風(fēng)云的縱橫家張儀和范雎性格卻大相徑庭,張儀更加重利輕義,范雎則相對老實厚道。例如,在《秦策五·范雎說秦王》中他解釋到,他所畏懼的是天下人杜口裹足,不肯向秦國提出意見和建議。君主上懼母親、下被大臣迷惑,雖然身居高位卻處于深宮之中被人監(jiān)管,不能明察秋毫,無法成就宏圖大業(yè);他所畏懼的是自己不合時宜的進言不僅無益,還會使宗廟覆滅和君主身處孤危,而不是害怕為了秦國的發(fā)展而犧牲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見范雎比張儀更加重義輕利,他嘔心瀝血地謀劃,死生不懼,是為了讓秦國可以長治久安。張儀的勸諫風(fēng)格更為圓滑多變,他可以把同一件事分別用不同角度進行切入,徐徐圖之,有時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范雎多為直言進諫。
張儀和蘇秦也是經(jīng)常被進行比較的對象,一個善用“長術(shù)”,一個善用“短術(shù)”。例如,在《韓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中,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他說:韓國地勢險惡,傍山而居,五谷的生長,不是麥子而是大豆;老百姓吃的也大多是豆飯、豆葉湯;一年不收,老百姓連糟糠都吃不飽;方圓不到九百里,不能生長兩年之內(nèi)一共所吃的東西;估計大王的士兵,總共不超過三十萬,除去守衛(wèi)邊境哨所的士兵,剩下的不過二十萬罷了;而秦國擁有百萬士兵,馬有千乘,騎兵萬匹……其危言聳聽,氣勢咄咄逼人,從兵馬糧草、地理位置等各個方面強調(diào)秦國之強,韓國之弱,令韓國偃旗息鼓,不得不向秦俯首稱臣,選擇與秦“連橫”。張儀和蘇秦同為策士,但在品性上,二人有所不同。在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下,他們都注重名利,追求富貴,力求實現(xiàn)個人抱負,但是蘇秦還留有一份“士為知己者死”的忠義,為報答知遇之恩不惜付出生命。蘇秦一介寒門,走投無路之時來到燕國,幸而受到燕文侯的賞識,資助他大量錢財讓其去游說,并任命他為合縱的盟軍總司令,他的處境才因此改變。燕國是蘇秦仕途中的起點,燕文侯是蘇秦的伯樂,蘇秦身上保留著對燕國的一片忠誠。張儀卻是錙銖必較、有仇必報之人,他在魏國時,建議魏惠王聯(lián)合秦和韓,與齊、楚為敵。這一步無疑是拆散了“五國相王”,這樣一來公孫衍就在魏國起不了作用,既打擊了公孫衍,同時又報復(fù)了楚懷王和齊威王腳踩兩只船,立場不堅定,可謂是一箭三雕。他的個人色彩明顯,權(quán)勢很多時候比國家利益重要。張儀雖然是魏國人,但是在秦國時為了個人權(quán)勢不惜犧牲自己國家的利益。
公孫弘和孟嘗君同為謀士,與張儀、蘇秦卻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以一種正面、剛正不阿的形象出現(xiàn)。例如,在《齊策四·孟嘗君為從》中,公孫弘替孟嘗君試探秦王,直截了當(dāng)?shù)刂赋觥懊蠂L君好人,大王不好人”,直接將二人進行對比,不懼秦王威嚴(yán),敢于亮明態(tài)度,又說出像自己這樣的人天下不過十人,而像孟嘗君這樣賢德的人,天下不過三人,不卑不亢,維護了自己和孟嘗君的尊嚴(yán)。作者在刻畫人物時恰到好處,既能抓住人物的個性特點,又寫出了他們在同一時勢下成長起來的共同點,將人物刻畫得十分成功。
三、夸張手法的融合使用
縱橫家在游說和論辯時時常有意地夸大其詞,以取得良好的言辭效果。例如,在《楚策一·張儀為秦破從連橫》中,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①S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粟如丘山?!翊笸醪慌c猛虎而與群羊,竊以為大王之計過矣?!睆垉x夸大秦國的土地、兵力、車騎等各個方面的力量,讓楚王明白秦軍才是真正的虎狼之師,應(yīng)該與猛虎為伍而不是和群羊結(jié)隊,只有如此才能鞏固楚國的地位,從而讓楚國放棄合縱。再如,在《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顏率為了阻止齊國取得九鼎,便夸張地對齊王說:“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甀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于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鳖伮士浯笃湓~,強調(diào)取鼎所需人數(shù)眾多,刻意夸大難度想讓對方知難而退,這樣夸張的說辭,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諸侯王明知顏率的言辭是不愿交出九鼎,卻“師出無名”,最終也無可奈何?!稇?zhàn)國策》的作者們通過縱橫家們滔滔不絕、夸大其詞的言論展現(xiàn)出縱橫家出色的口才和過人的勸說策略,這與時代的價值取向一致,縱橫家背后是各個諸侯國,各國之間為保土地和利益混戰(zhàn),利用多種計策和謀略維護自身統(tǒng)治。
四、細節(jié)描寫使刻畫入微
《楚策三·張儀之楚貧》:“張儀之楚,貧。舍人怒而歸?!遍_頭就用一個細節(jié)描寫來具體地展示出張儀此時此刻的窘境。張儀剛開始到達楚國的時候非常貧窮,以至于連仆人都敢對他嗤之以鼻,怒目而視,棄他而走。仆人身份已實屬低微,張儀甚至不如一個仆人的地位高,可見他當(dāng)時之貧困和處處被輕視的窘境。在《齊策二·張儀事秦惠文王》中,秦惠文王去世以后,作者未用大篇幅直接描寫張儀的處境,而是用寥寥幾字表現(xiàn)細節(jié),“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儀”體現(xiàn)了張儀的尷尬處境,不受新君器重,更不受同僚擁戴,注定了張儀失勢最終離開秦國的結(jié)局。
此外,在塑造蘇秦這個形象時,作者也運用了諸多細節(jié)描寫,如《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dān)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這個細節(jié)描寫十分到位,從衣著到神情,都儼然一個落魄書生。另外,作者也通過身邊人的一些細節(jié)來揭示蘇秦的處境,“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雖然沒有其家人的語言描寫,但是這些細節(jié)描寫已經(jīng)把蘇秦的窘境、家人輕視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本是最親近的家人,仕途不順時卻也是妻子不理、嫂子無視、父母冷漠。然而,當(dāng)蘇秦成功游說諸侯,獲封武安君,榮歸故里時,蘇秦的父母夾道歡迎,大擺宴席,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一改之前的冷漠嘴臉,不敢抬頭走路,在地上匍匐前行,這些細節(jié)體現(xiàn)了他的家人態(tài)度前后的巨變,前后兩個場面的鮮明對照,使后來讀者深刻感受到了當(dāng)時唯金錢和名利是圖的世態(tài)炎涼,骨肉血親尚且如此,更何況他人?所以才有了他千古一嘆:“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此外“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夜見”一詞雖是細節(jié),卻充分體現(xiàn)了事態(tài)的緊急,一國之君連夜召見孟嘗君,可見魏王對于秦軍進犯一方面是尚未想出對策,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魏王對孟嘗君的器重,國之大事,可與謀之。孟嘗君幸不辱命,使得秦軍大恐,割地請降于魏,最后的結(jié)果充分體現(xiàn)了孟嘗君的足智多謀,堪當(dāng)大任的才智。
時勢造英雄,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出現(xiàn)了眾多有謀略、有智慧,可以左右時局的縱橫家,然則人才濟濟,若無文本記錄,后人尚不能對其探知一二。《戰(zhàn)國策》不僅記錄了史實,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單從縱橫家形象的塑造上就運用了多種描寫方式,正是這種塑造方法使得人物形象飽滿鮮活,更加體現(xiàn)了其寶貴的文學(xué)價值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