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豐兵,丁培源,陶幫寶,華續(xù)明,張 健
顱內動脈瘤合并腦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很特殊的腦血管疾病,這類疾病易發(fā)生出血,其致死、致殘率高,后果嚴重[1-2],最早是由Laves于1925年報道,總體來說,其發(fā)病率有較大差異[3-4]。由于動脈瘤及AVM之間存在復雜的血流動力學關系,所以根據AVM的供血動脈與動脈瘤位置之間的血流結構關系來對疾病進行分型,對此類病人治療策略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臨床使用的分類方法逐漸趨于采用Redekop分類法,其中最受關注的是Ⅱa型,即動脈瘤在AVM主要供血動脈主干的近端(associated proximal intracranial aneurysms,APIA),因為此類動脈瘤容易破裂出血,風險極高,有研究[5-6]報道明確診斷后的APIA,在一年內破裂出血的概率達到5%~7%。因此有必要對此類動脈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對于顱內動脈瘤合并AVM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血管內栓塞治療以及放射治療[7-10]。目前國內外普遍認為治療方式的選擇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現有設備條件和不同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綜合考慮、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選擇一種或多種聯合方式治療[11-12]。本研究對352例AVM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影響發(fā)生APIA的相關因素,對APIA進行不同治療后再出血情況,旨在探討APIA的最佳治療手段。
1.1 一般資料 對2000年1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及崇明分院神經外科收治的AVM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病例納入標準:行全腦血管造影(DSA)明確診斷為AVM,且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既往有AVM開顱顯微切除術、血管內治療栓塞術及放射治療史。
1.2 方法 病例信息采集包括性別、年齡。DSA影像資料包括畸形血管團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靜脈類型及有無合并動脈瘤,動脈瘤的供血動脈,動脈瘤的最大徑。所有影像學資料由2名高年資神經血管內治療醫(yī)師共同判讀和記錄。所有病例在入院時按有無APIA,分為Non-APIA組321例和APIA組31例,比較2組的性別、年齡、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靜脈類型,是否出血及出血部位。
對于AVM合并APIA的病人根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血管內治療組、手術治療組及手術+血管內治療組,對不同治療手段供血動脈、動脈瘤最大徑、AVM最大徑及治療后再出血率進行比較。手術治療組即采用常規(guī)開顱手術,根據AVM及動脈瘤的不同位置及形態(tài)采用不同手術入路,夾閉動脈瘤并切除AVM;血管內治療組病人采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原則上先栓塞動脈瘤后栓塞AVM。手術+血管內治療組病人首先對動脈瘤進行栓塞,然后對AVM進行部分栓塞,最后對AVM殘余部分行手術切除。
1.3 評價指標 病人神經功能評分:根據病人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價病人預后;術后再出血率:術后1周內AVM或動脈瘤相關出血概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和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2.1 Non-APIA組與APIA組基本資料的比較 2組的性別分布、AVM最大徑、AVM深靜脈引流分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IA組年齡高于Non-APIA組(P<0.01),后循環(huán)供血率51.6%(16/31)明顯高于Non-APIA組的22.7%(73/321)(P<0.05);2組的出血位置在AVM與動脈瘤處的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Non-APIA組與APIA組基本資料的比較
2.2 AVM合并APIA的多因素分析 以病人年齡、AVM血供(前循環(huán)=0,后循環(huán)=1,前后循環(huán)=2)、AVM最大徑、AVM深靜脈引流(否=0,是=1)為自變量,APIA發(fā)生為因變量(否=0,是=1)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年齡大及AVM血供均為APIA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年齡越大發(fā)生APIA的可能性越高,后循環(huán)及前后循環(huán)供血的AVM越容易并發(fā)APIA(見表2)。
2.3 AVM合并APIA不同治療方式組的比較 血管內治療組、手術治療組及手術+血管內治療組3組病人動脈瘤的供血動脈、動脈瘤最大徑、AVM最大徑、術后再出血率及GOS預后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AVM合并APIA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目前,AVM合并動脈瘤確切的發(fā)生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由于AVM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導致AVM供應動脈血管壁變薄,血管內膜增厚并遭到破壞,肌層發(fā)生改變,最終導致動脈瘤的發(fā)生;另外有觀點認為,多種先天性紊亂導致腦血管發(fā)育異常,最終導致AVM合并動脈瘤發(fā)生[13-15]。關于AVM并發(fā)動脈瘤有多種分類方法,應用最廣泛的為Redekop分類法[16],即Ⅰ型(AVM團內型,Intranidal);Ⅱ型(血流相關型,Flow-related)又分為2個亞型,Ⅱa:動脈瘤在AVM主要供血動脈主干的近端,Ⅱb:動脈瘤在AVM供血動脈的遠端;Ⅲ型(AVM無關型,unrelated):動脈瘤與AVM無關。其中Ⅱa型受到廣泛關注,有研究[17]表明AVM并發(fā)此類動脈瘤病人出血概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因此有必要對此類AVM并發(fā)的動脈瘤進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中發(fā)現APIA組病人年齡明顯高于Non-APIA組(P<0.01),后循環(huán)供血率明顯高于Non-APIA組(P<0.05)。多因素相關分析發(fā)現年齡及AVM血供均為APIA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年齡越大發(fā)生APIA的可能性越高,后循環(huán)供血的AVM越容易并發(fā)APIA。研究[18-19]表明年齡是AVM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顱內血管硬化增加,進一步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從而使AVM更容易出血。因此,本研究推斷年齡增加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也是引起APIA的重要因素。有研究[7]表明椎動脈系統(tǒng)的收縮壓峰值高于前循環(huán),因此有可能解釋本研究中發(fā)現的后循環(huán)供血的AVM越容易并發(fā)APIA,而關于此項發(fā)現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表3 AVM合并APIA不同治療方式組的比較
顱內動脈瘤合并AVM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血管內栓塞治療以及放射治療[20-22]。由于本病的發(fā)生機制尚不十分明確,故目前國內外對于本病的治療方法和治療原則仍存在分歧。有學者認為處理AVM之后,由于AVM 供血動脈血流量的減少,并發(fā)的動脈瘤有可能出現萎縮甚至完全消失。所以,除以動脈瘤破裂出血為首發(fā)癥狀的病例,大部分動脈瘤合并AVM的病例,應優(yōu)先處理AVM。也有學者[8]認為優(yōu)先清除 AVM 病灶后可能導致相關動脈瘤的瘤內壓升高,從而增加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而動脈瘤破裂出血的發(fā)生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于AVM破裂出血。本研究中根據AVM及APIA的不同位置及形態(tài)采用不同治療手段,原則上優(yōu)先處理動脈瘤,后處理AVM,結果發(fā)現不同的治療方式對病人的預后的影響無明顯差異。本研究主要針對APIA進行研究,因為此類動脈瘤發(fā)生與AVM供血動脈的近端,若優(yōu)先處理AVM,血流動力學對APIA的影響較大,更容易引起動脈瘤的破裂出血。本研究中遵循優(yōu)先處理動脈瘤的原則,不同治療組再出血的概率均較低,病人預后均較好。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及AVM血供均為APIA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年齡越大發(fā)生APIA的可能性越高,后循環(huán)供血的AVM越容易并發(fā)APIA,根據AVM及動脈瘤的不同位置及形態(tài)采用不同治療方式,在優(yōu)先處理動脈瘤的原則指導下,手術治療、血管內治療以及血管內治療+手術綜合治療均能取得較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