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 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指出:“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時刻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币粓鲈从谏畹呐适伦層變簩W會了觀察與思考,學會了探索與發(fā)問,學會了克服困難自己解決問題。幼兒在照顧大樹的過程中體驗愛,并傳遞愛與溫暖。教師在生活化課程推進中靈活跟進,適時介入,搭建幼兒“成長腳手架”,讓教育融入生活。
初冬來臨,幼兒園大樹的葉子紛紛掉落,樹枝上部分枯葉在風中搖曳。自然界的變化,常常引起幼兒的關(guān)注,他們觀察著、思考著、竊竊私語著……這樣的活動環(huán)境是否能夠引發(fā)幼兒自主探索、主動發(fā)展呢?是否能讓幼兒獲得有益身心發(fā)展的經(jīng)驗?zāi)兀?/p>
一個冬日的午后,幼兒在小花園里散步。他們看到大樹媽媽的樹枝光禿禿的,擔心會不會凍壞了。于是,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了:“以前大樹上有許多樹葉,現(xiàn)在樹葉都掉光了?!薄疤鞖膺@么冷,大樹媽媽光禿禿的,它冷不冷?。俊薄八鼤粫忻??”“我們一起幫一幫大樹吧!”……見此情景,我走到了幼兒中間,肯定地說:“你們的想法真好!我們怎么幫助大樹過冬呢?”大家又紛紛討論起來:“我們把落葉都放到大樹根,有葉子寶寶陪著,大樹就不會冷了。”“我們給大樹蓋一間房子吧!”“我的羽絨服穿起來很暖和,我們來為大樹媽媽穿一件暖和的衣服。”……我追隨幼兒的腳步,一場關(guān)于“大樹過冬”的“暖心”行動開啟了。
教師思考: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庇變簩ξ粗氖虑榉浅:闷?,想一探究竟,喜歡親自動手操作一番。他們提出了要幫助樹木過冬的想法,是他們的愛心和責任感的表現(xiàn)。
支持策略:教師要肯定幼兒的想法,觀察幼兒的言行,了解幼兒內(nèi)心的需求,洞悉幼兒經(jīng)驗的發(fā)展水平。教師以參與者身份介入其中,參與“暖心”行動。教師拋出了許多問題,引發(fā)幼兒積極思考,如“給大樹穿衣服需要做哪些準備”“可以用什么材料”“怎樣給大樹過冬”等。幼兒提出了很多解決辦法,主動建構(gòu)和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
幼兒回到教室,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到處尋找材料,迫不及待地來到小花園,幫大樹媽媽穿起“棉衣”,如毛線、報紙、棉布、塑料袋、棉花、包裝紙等。思怡用毛線給樹木穿衣,邊繞邊說:“我們要多繞幾道,這樣大樹就不冷了?!比魧幨帜脠蠹垼诖髽涞母浚骸斑@個報紙有點薄了,大樹好像不太暖和,怎么辦呀?”一旁的宸宸說:“我還有幾張,多包幾張吧?!逼M源用塑料袋給樹木穿衣服,問一旁的同伴:“塑料袋上沒有拉鏈,怎么辦呢?”思怡遞過一截繩子說:“用繩子綁起來就不會松了?!?/p>
經(jīng)過一番熱火朝天的操作之后,“毛線樹”“報紙樹”“塑料袋樹”“彩條樹”相繼出現(xiàn)了。幼兒看著穿著“衣服”的樹木,似乎不太滿意。露文指著“毛線樹”說:“毛線纏繞在樹上的縫隙太大,大樹會冷的。”小倫說:“塑料袋包裹不實,大樹的腳還露在外呢?!边@時,琪碩說:“如果下雨了,報紙、彩紙和毛線都會被淋濕,大樹媽媽還會生病?!边@時,我追問幼兒:“哪些材料最合適?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我上網(wǎng)查找了一些圖片給幼兒看,讓他們了解常見的保護樹木的方法,如包扎法、涂白法、套袋法。周末,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走進大自然,觀察已經(jīng)包裹好的冬日樹木,近距離感知大樹身上穿的“棉衣”,從而獲取了更多知識經(jīng)驗:給樹木包上保溫棉、噴灑防冰液、施肥管理、樹木周圍安裝圍擋等妙招。
教師思考:幼兒在自由、自主、開放的生活游戲場中,用報紙、毛線、塑料袋、彩紙等材料為大樹取暖,并在包裹樹木的過程中學會了觀察與發(fā)現(xiàn),學會了探索與發(fā)問,學會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照顧大樹的過程中,幼兒遷移了被愛的情感,將溫暖傳遞出去。在此案例中,我明白了:尊重兒童的行為,會讓成人看到不一樣的兒童。
支持策略:隨著“暖心”行動的推進,幼兒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雨水會淋濕報紙和毛線。教師支持幼兒通過不同渠道,尋求科學的解決方法。家長資源是“暖心”行動中不可缺少的教育資源。家長與幼兒共同搜集生活中適宜的護樹材料,幫助幼兒了解保護樹木的正確方法,進一步豐富了幼兒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第二次“給樹木穿暖衣”做好準備。
在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下,各種適宜的材料準備就緒,第二次護樹行動開始了。有的幼兒用麻繩纏繞樹木,有的幼兒用塑料保鮮膜包裹樹木,有的幼兒用涂白劑涂抹樹木,有的幼兒將家中廢舊的衣物繞在樹干上……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
麻繩組的依依說:“我用麻繩纏繞大樹的時候,圍著大樹轉(zhuǎn)圈圈,頭都暈了。”芯芯接著說:“是的,我用兩只手交替纏繞麻繩,太慢了?!蓖堪捉M的幼兒在用涂白劑涂抹樹木時,總是忘記樹的背面。我提醒幼兒:“你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于是,幼兒商量著如何分工。小朔說:“一個人涂正面,一個人涂背面。這樣一棵樹都能涂完了?!薄笆堑?,我們麻繩組也可以兩個人纏繞一棵樹。”晨曦拿著麻繩說。她和洋洋分別站在大樹前后,兩人嘗試相互接過麻繩,纏繞樹木。塑料膜組的幼兒看到后,也紛紛效仿互相合作的方法。
經(jīng)過大家的一番努力,大樹媽媽穿上了暖和的、合適的“衣服”,看著大樹媽媽的新衣,兜兜感嘆道:“我好像聽到大樹媽媽在說:謝謝小朋友!”澤澤拍手道:“大樹媽媽暖和了,不冷了?!?/p>
教師思考:在教育過程中,重要的不是著眼于幼兒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成的發(fā)展過程,而是要關(guān)注那些正處于形成狀態(tài)或正在發(fā)展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在對幼兒細致觀察和科學分析的基礎(chǔ)上適時、有效地介入,推動幼兒深度學習,獲得新的經(jīng)驗。在第二次給樹木穿“衣服”過程中,幼兒拓展了思路,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遇到困難時,會向同伴借鑒經(jīng)驗,討論商量,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體現(xiàn)出積極、敢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品質(zhì)。
支持策略:宸宸用小朔的方法,兩人一起合作用麻繩纏繞樹木;芃源用媽媽的舊衣服和兜兜一起用心包住大樹,一條舊圍巾正好將它們牢牢系住……在分享環(huán)節(jié),我結(jié)合具體的事例,對幼兒之間友好相處、分工合作的表現(xiàn)給予充分肯定。意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生命的成長必須有愛的感覺,愛充實兒童的自覺性,他們的自我認識是通過愛得來的?!蔽依^續(xù)鼓勵幼兒思考:除了大樹,在冬天還有什么需要我們來溫暖?通過課程的延續(xù),我引發(fā)幼兒進一步拓展關(guān)愛行動,培養(yǎng)幼兒愛他人的意識。
基于已有的經(jīng)驗和技能,幼兒想到班級自然角的植物和種植園的蔬菜都要過冬。他們敏銳地捕捉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素材:自然角里,幼兒將植物搬至泡沫箱里;將彩色海綿條有序排列在植物上,秒變“小棉被”……在種植園里,幼兒用塑料袋套在大白菜上當作“棉衣”,用干稻草直接覆蓋在黑菜、大白菜上;可愛的小金魚被幼兒“請”進了暖和的教室;小烏龜在幼兒準備的沙土里開始冬眠;兔子窩里是杭杭的外婆親手縫制的棉被褥……幼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溫暖著身邊的植物、動物。
幼兒心存感恩,每天入園時張開雙臂給教師一個大大的擁抱,離園時還會對教師鞠躬致謝。甜甜地說:“謝謝你,老師!”在生活教師的指導(dǎo)下,幼兒在生活館自制了紅糖姜棗茶,親手送給園長、保健教師、保安叔叔,為寒冷的冬天增添一絲暖意。雖然幼兒的能力有限,但他們傳遞的愛是無限的、溫暖的。幼兒愛教師、愛同伴、愛家人、愛家鄉(xiāng)、愛自然,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愛。
教師思考:從幼兒愛植物、愛動物等行為來看,愛是一種情感,不能用說教來獲得。教師需要用愛心點燃愛心,讓幼兒從愛的體驗環(huán)境中感受愛,學會愛身邊的人和物。
支持策略:愛是一種初心和信任。教師要相信幼兒能用自己的方法和方式,解決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給予幼兒自由思考的機會。有了愛的行為和體驗,幼兒就能把愛傳遞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愛是一種理解和尊重。在愛的傳遞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理解幼兒,肯定幼兒的行為,提供有效支持,讓幼兒在有愛的生活中過得充實且有價值。在為大樹穿衣的“暖心”行動中,幼兒不斷觀察、實踐、思索和感受愛,最終學會愛,愛的故事在幼兒的生活中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