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國脂肪肝的主要類型,其中糖尿病性脂肪肝占有較大比例。但是,大多數(sh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并沒有臨床癥狀,一般只在發(fā)現(xiàn)肝臟有異常時才去尋求治療。據(jù)估計,75%的2 型糖尿病患者患有某種類型的脂肪肝。臨床研究顯示,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生率在不斷上升。如不及時有效地治療,易發(fā)生肝衰竭甚至肝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糖尿病作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流行趨勢日益加劇,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非酒精性脂肪肝與2 型糖尿病常合并發(fā)生,且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2 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在不同程度上,脂肪肝會減少肝細胞的解毒和代謝,引起肝纖維化,有些患者還會發(fā)展成肝硬化或合并肝炎。所以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1]。本研究納入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根據(jù)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取二甲雙胍治療,復合制劑組采取二甲雙胍維格列汀片治療,探索二甲雙胍維格列汀片治療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 本院收治的70 例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根據(jù)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及復合制劑組,每組35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1∶14;患病時間1~19 年,平均患病時間(10.21±3.35)年;年齡61~78 歲,平均年齡(68.45±3.67)歲。復合制劑組男女比例為22∶13;患病時間1~16 年,平均患病時間(10.01±3.16)年;年齡62~78 歲,平均年齡(68.57±4.2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二甲雙胍治療,口服,500 mg/次,2 次/d,治療16 周。復合制劑組給予二甲雙胍維格列汀片(規(guī)格:每片含二甲雙胍850 mg 和維格列汀50 mg)治療,2 次/d,2 片/次,治療16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血糖、肝功能指標水平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糖指標包括FBG、2 h PBG,肝功能指標包括PTA、AST、TBIL、ALT。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血糖、血脂水平及肝功能恢復正常,癥狀消失;有效: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血脂水平降低,肝功能改善,癥狀改善;無效:達不到以上的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血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FBG、2 h PBG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復合制劑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FBG、2 h PBG 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血糖指標比較(,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血糖指標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TA、AST、TBIL、AL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復合制劑組PTA 高于對照組,AST、TBIL、ALT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復合制劑組治療總有效率94.29%高于對照組的74.2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非酒精性脂肪肝以肝臟脂肪變性、肝竇周圍膠原沉積為主。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嚴重的進行性肝纖維化。臨床醫(yī)學研究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是引起原發(fā)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其主要誘因之一。要改善預后,必須高度重視,采取規(guī)范、科學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非酒精性脂肪肝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許多糖尿病的患者同時患有脂肪肝,2 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發(fā)病率為47.1%,有學者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胰島素抵抗性代謝綜合征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在肥胖、高血壓、脂肪代謝障礙和2 型糖尿病中,胰島素抵抗是常見的。有研究表明,肥胖、高甘油三酯、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癥是2 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重要原因[3]。形成脂肪肝后,胰島素抵抗加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惡性鏈,從而加重糖尿病和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與2 型糖尿病的關系日益受到關注。研究發(fā)現(xiàn),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僅會增加肝臟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還會伴隨肥胖、脂肪代謝紊亂和糖尿病,而糖尿病是代謝綜合征的肝臟表現(xiàn)。2 型糖尿病的出現(xiàn)則會加重肝臟的損傷,促使脂肪肝發(fā)展成更嚴重的肝纖維化和肝衰竭。有一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抵抗具有明顯的耐受性,其特點是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導致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脂肪酶活性明顯下降,引起高脂血癥。研究顯示,2 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時,血糖升高,血脂增加,而且在服藥和胰島素治療時更難控制血糖[4,5]。二甲雙胍是治療2 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能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減輕體重。肝臟脂肪變性的改善可以通過體重下降3%~5%來觀察,而改善肝臟壞死和炎癥需要體重下降約10%。然而,有研究證實二甲雙胍并不能顯著改善肝臟脂肪變性和炎癥[6]。腸促腎上腺素主要由葡萄糖依賴性促腸激素(GIP)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組成,其中GLP-1在2 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腸胃泌素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促進胰島β 細胞分泌胰島素,減少胰島α 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從而降低血糖。在體內用二肽基肽酶(DDP-4)降解GIP 和GLP。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有較高水平的DDP-4[7,8]。維格列汀作為DDP-4 的抑制劑,在體內可增加GIP 和GLP-1 的表達。GLP-1 通過激活環(huán)磷酸腺苷(cAMP)的蛋白酶途徑抑制脂肪肝的形成。二甲雙胍作為治療2 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單獨使用時并不能完全改善糖代謝紊亂,但與維格列汀片聯(lián)合使用,其作用機制是互補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率。而二甲雙胍維格列汀片是二甲雙胍和維格列汀的復合制劑,可充分發(fā)揮兩種藥物的聯(lián)合作用,在不增加體重、不降低血糖的情況下,改善肝功能,調節(jié)轉氨酶水平,對胰島β 細胞有潛在的保護作用[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復合制劑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FBG、2 h PBG 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復合制劑組PTA 高于對照組,AST、TBIL、ALT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合制劑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維格列汀片治療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的血脂水平,促進患者血糖改善,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