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成 馬全朝 甄軍輝 婁兆侖 范曉磊 金銀利
(1息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河南息縣 464300;2信陽農林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綠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隸屬于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刺吸式口器,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寄主廣泛,主要為害棉花、葡萄、棗樹、茶樹、葎草、野艾蒿和黃花蒿等植物[1-3]。該蟲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和山東等黃河流域地區(qū)及湖北、江蘇和安徽等長江流域地區(qū)[4-5]。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棉花種植面積大幅度縮減,綠盲蝽不但轉移到葡萄和冬棗等果樹上為害,還在茶區(qū)為害茶樹并逐漸加重,成為為害春茶的主要害蟲[6-8]。綠盲蝽若蟲和成蟲均可以刺吸為害,具有明顯的趨嫩性,主要為害茶蚜和第1片葉,其體色為淺綠色或綠色,與茶樹嫩葉的色澤十分相似,在茶園隱蔽為害,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而且,該蟲在茶樹嫩芽上刺吸取食的初期癥狀不容易被察覺,但隨著芽葉的伸展,出現(xiàn)較大的不規(guī)則孔洞,形成“破葉瘋”,嚴重影響春茶的產量和品質[9-10]。
由于綠盲蝽獨特的取食特性和行為特點,增加了防治難度,目前仍以化學農藥應急防治措施為主[11-13]。在實際茶葉生產中,如果藥劑選擇不當或施藥時期不合理,不僅會浪費藥劑,影響茶葉采摘,還會增加綠盲蝽的抗藥性。因此,需要篩選防治茶樹綠盲蝽的快速、低毒、高效殺蟲劑。該研究通過不同類型的殺蟲劑對綠盲蝽3齡若蟲的室內毒力測定,分析不同殺蟲劑對綠盲蝽種群的毒力差異,以期為茶樹綠盲蝽區(qū)域性應急防控中科學合理地使用殺蟲藥劑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1.1 供試蟲源2019年5月初,采用掃網(wǎng)法在信陽市浉河港夏家沖村(32°03′N,113°53′E)茶園行間或地頭雜草(葎草和野艾蒿等)上采集綠盲蝽若蟲,挑選健康、活潑的3齡若蟲作為毒力測定供試蟲源。
1.2 供試藥劑供試藥劑共有7種原藥,分別為新型芳基吡咯類殺蟲劑蟲螨腈(98.00%)、兼具噁二嗪結構的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茚蟲威(90.00%)、新型吡唑雜環(huán)類殺蟲劑唑蟲酰胺(98.00%)及4種新煙堿類殺蟲劑啶蟲脒(96.00%)、烯啶蟲胺(97.70%)、吡蟲啉(96.80%)和噻蟲嗪(96.00%),均由山東濰坊禾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試驗方法參照王瑤等[14]的毒力測定方法,分別測定7種殺蟲劑對綠盲蝽3齡若蟲的毒力效果。將稱量好的各供試藥劑的原藥先用丙酮稀釋,再用1‰的吐溫80水溶液將上述各藥劑稀釋成系列梯度濃度(表1),充分混勻備用。用清水將從茶園剪取的茶樹嫩梢清洗干凈,置于平鋪在實驗臺的報紙上,晾干水分。然后,將茶樹嫩梢放置在配制好的不同濃度的藥劑中浸泡約30 s,取出于自然條件下晾干,置于一次性塑料養(yǎng)蟲盒(14 cm×10 cm×5.1 cm)中。每盒內接入健康、活潑、大小一致的綠盲蝽3齡若蟲10頭,以1‰吐溫80水溶液處理作為對照。每個濃度設置3次重復,放置于恒溫恒濕培養(yǎng)箱內,設置溫度為(26±1)℃,相對濕度為(75±5)%,光周期L∶D=16 h∶8 h。分別于處理24和48 h后觀察試蟲的死亡情況,以鑷子輕觸蟲體而不動者視為死亡。
1.4 數(shù)據(jù)處理室內毒力測定所得數(shù)據(jù)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Polo Plus Version 2.0軟件統(tǒng)計死亡率、校正死亡率,計算毒力回歸方程、致死中濃度LC50值、95%置信限和相對毒力指數(shù)。
死亡率(%)=死亡蟲數(shù)/供試蟲數(shù)×100;
校正死亡率(%)=(處理死亡率-對照死亡率)/(100-對照死亡率)×100;
相對毒力指數(shù)(TI)=標準藥劑的LC50/其余供試藥劑的LC50
2.1 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的殺蟲活性7種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24和48 h的毒力測定數(shù)據(jù)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殺蟲劑濃度為200 mg/L處理24 h后,茚蟲威的平均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別為73.33%和72.41%,而其他6種殺蟲劑的平均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均低于60.00%,其中,噻蟲嗪的校正死亡率僅為17.24%;同樣濃度處理48 h后,茚蟲威的校正死亡率為82.76%,啶蟲脒、吡蟲啉、烯啶蟲胺、唑蟲酰胺、蟲螨腈和噻蟲嗪的校正死亡率分別為75.86%、68.91%、72.41%、58.62%、55.17%和31.03%。殺蟲劑濃度為600 mg/L處理48 h后,啶蟲脒、吡蟲啉、烯啶蟲胺、唑蟲酰胺、蟲螨腈和噻蟲嗪的校正死亡率分別為93.10%、93.10%、89.66%、65.52%、82.76%和75.86%。濃度為800 mg/L的唑蟲酰胺和噻蟲嗪2種殺蟲劑處理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48 h后,其校正死亡率均為82.76%。濃度為1 000 mg/L的噻蟲嗪處理48 h后,其校正死亡率為89.66%。
表1 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的殺蟲活性
續(xù)表1 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的殺蟲活性
2.2 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的毒力評價研究表明(表2),茚蟲威、唑蟲酰胺、啶蟲脒、蟲螨腈、吡蟲啉、烯啶蟲胺和噻蟲嗪7種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24 h的致死中濃度LC50分別為78.06、142.60、157.85、169.56、170.71、278.98和560.03 mg/L。茚蟲威的毒力最高,噻蟲嗪的毒力最小,以噻蟲嗪的毒力為1.00計算,上述另外6種殺蟲劑的24 h相對毒力指數(shù)分別為7.17、3.93、3.55、3.30、3.28和2.01(表2)。從表2還可以看出,茚蟲威與唑蟲酰胺、啶蟲脒、蟲螨腈和吡蟲啉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24 h的LC50的95%置信限部分區(qū)域表現(xiàn)出重疊,說明茚蟲威與上述4種殺蟲劑的毒力沒有顯著差異。然而,茚蟲威與烯啶蟲胺和噻蟲嗪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24 h的LC50的95%置信限不重疊,說明茚蟲威的24 h毒力顯著高于烯啶蟲胺和噻蟲嗪的毒力。烯啶蟲胺和噻蟲嗪2種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24 h的LC50的95%置信限部分區(qū)域表現(xiàn)出重疊,說明這2種殺蟲劑的24 h毒力無顯著差異。
表2 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的24 h毒力
從表3可以看出,茚蟲威、啶蟲脒、吡蟲啉、烯啶蟲胺、唑蟲酰胺、蟲螨腈和噻蟲嗪7種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 齡若蟲48 h 的致死中濃度LC50分別為33.73、42.98、50.61、57.67、96.03、100.86和311.09 mg/L。茚蟲威與啶蟲脒、吡蟲啉和烯啶蟲胺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48 h的LC50的95%置信限部分區(qū)域表現(xiàn)出重疊,說明茚蟲威與上述3種殺蟲劑的毒力沒有顯著差異。然而,茚蟲威與唑蟲酰胺、蟲螨腈和噻蟲嗪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48 h的LC50的95%置信限沒有重疊,說明茚蟲威的48 h毒力顯著高于唑蟲酰胺、蟲螨腈和噻蟲嗪。所以,茚蟲威的毒力最高,噻蟲嗪的毒力最低。以噻蟲嗪的毒力為1.00計算,茚蟲威、啶蟲脒、吡蟲啉、烯啶蟲胺、唑蟲酰胺和蟲螨腈的相對毒力指數(shù)分別為9.22、7.24、6.15、5.39、3.24和3.08 。
表3 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的48 h毒力
該研究發(fā)現(xiàn),兼具噁二嗪結構的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茚蟲威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24和48 h的致死中濃度LC50分別為78.06和33.73 mg/L,相對毒力指數(shù)分別為7.17和9.22,毒力最高,其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的殺蟲活性與新煙堿類殺蟲劑啶蟲脒和吡蟲啉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第二代新煙堿類殺蟲劑噻蟲嗪。茚蟲威是一種高效、低毒、廣譜的新型鈉通道阻斷型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安全間隔期較短[15]。據(jù)研究報道,15%茚蟲威乳油對茶園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較好,速效性強[16-17]。所以,茚蟲威既是防治茶樹綠盲蝽的較好藥劑,還可以兼治茶園小綠葉蟬。然而,該研究是在室內條件下測定的7種殺蟲劑對茶樹綠盲蝽3齡若蟲的毒力,茶園防治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評價。
在信陽茶區(qū)調查發(fā)現(xiàn),綠盲蝽在茶園的發(fā)生為害情況與周波等[18]的調查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綠盲蝽若蟲和成蟲在茶樹以及茶園行間或地頭的雜草上均有發(fā)生,而且成蟲更傾向于選擇已開花的雜草作為寄主,如葎草、黃花蒿、艾蒿和飛蓬等。所以,這個時期,可考慮對茶園地頭的雜草集中噴藥,以殺滅聚集的綠盲蝽,有效減少茶園綠盲蝽的發(fā)生。尤其是在10月份秋茶結束到第2年4月份春茶萌發(fā)前這段關鍵時期,要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結合春季修剪,適時清園,并對雜草進行集中清理,減少綠盲蝽越冬蟲源,適時結合化學防治,避免綠盲蝽若蟲從雜草向茶樹上轉移擴散,有效控制茶樹綠盲蝽的為害。在實際生產中,這種防控措施,也避免了在春茶采摘期施藥帶來的茶葉農殘問題。該研究對指導茶園科學用藥和實現(xiàn)農藥減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