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穎 卞文獻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當前,腐敗問題的年輕化、高學歷化等特點愈發(fā)凸顯,高校這一“象牙塔”下的神圣殿堂也不再是一方凈土,不僅在基建工程、科研經(jīng)費、物資采購、職稱評審、招生錄取以及選人用人方面存在腐敗問題,學生領域的班干部選拔“跑官拉票”、評優(yōu)評先送禮說情、學術研究弄虛作假以及資助管理“欺瞞獲資”等“模擬腐敗”現(xiàn)象也是層出不窮。因此,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研究,幫助他們提升廉潔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義重大。自2005年中共中央印發(fā)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將青年廉潔教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內容正式納入我國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以來,有關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研究成果頗豐。截至2022年11月14日,在中國知網(wǎng)以“大學生廉潔教育”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有相關文獻1280篇。本文從理論研究、時代價值、發(fā)展脈絡、現(xiàn)狀問題以及實施路徑等方面梳理把握研究態(tài)勢,旨在為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廉潔教育研究,促進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有關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理論研究,學者們主要圍繞概念界定、教育內容以及理論依據(jù)等方面做了相關探討。
李紅權、張春宇從教育目的出發(fā),指出大學生廉潔教育是高校與相關部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用腐敗與反腐敗的理論和實踐培養(yǎng)大學生的廉潔意識與廉潔技能,增強拒腐防變理念和能力,逐漸形成廉潔自律、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觀念的社會實踐活動[1];謝鑫建從教育對象的地位出發(fā),提出大學生廉潔教育是大學生與施教者雙方在教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廉潔素養(yǎng)和廉潔行為共同得到建構與提升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它區(qū)別于單純的灌輸式教育,強調了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2];饒學開、程焰從教育過程出發(fā),認為大學生廉潔教育是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的過程,即借助特定的手段和措施,幫助大學生提高廉潔認識、陶冶廉潔情感、鍛煉廉潔意志、樹立廉潔信念、養(yǎng)成廉潔行為[3]。
2007年,《教育部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學階段廉潔教育的內容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和主導,加強法制和誠信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組織學習黨和國家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方面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4]。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學界從歷史、法制、文化等多方面歸納闡述了廉潔教育的內容,強調職業(yè)觀教育應該成為大學生廉潔教育內容的必要組成部分。侯文軍強調,中國古代廉政文化是廉潔教育的重要內容,應充分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時代價值,賦予古代優(yōu)秀廉政文化新的時代內涵[5];夏云強建議,要立足廉政建設相關內容,逐步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基礎,以系統(tǒng)的反腐倡廉理論教育為著眼點”的教育內容體系[6];夏秀芹、曲雁重視廉潔教育和職業(yè)道德的銜接,認為誠實守信、艱苦奮斗、愛崗敬業(yè)這三類教育是大學生廉潔教育的主要內容[7]。
馬克思、恩格斯等人關于廉潔教育的經(jīng)典理論,如黨的建設理論、權力監(jiān)督理論、無產(chǎn)階級政黨純潔性理論、人的本質理論和全面發(fā)展理論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廉潔教育資源,如鄉(xiāng)規(guī)民約、家風家訓、時政民謠、清官故事以及杰出人物的格言警句等;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核心的五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充分吸收借鑒中外廉潔教育和反腐倡廉的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根據(jù)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點規(guī)律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廉政教育思想;還有其他相關理論,如政治原罪論、政體變異論、制度預防腐敗理論、主權在民論、權力制約論等,都是指導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理論基礎[8-10]。
自2005年開始,關于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回顧大學生廉潔教育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總結基本經(jīng)驗,可以助推新時代大學生廉潔教育深入開展。
從理論意義來看,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研究是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與載體,是拓寬廉潔教育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創(chuàng)新廉潔教育研究視角,完善廉潔教育理論,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防腐敗體系的必然要求[11,12];從實踐價值來講,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是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要求,加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進校園廉潔文化建設,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凈化社會環(huán)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預防腐敗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13-16]。
由于劃分標準不一,關于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發(fā)展脈絡,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見解,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孟復認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6年的萌發(fā)期、1976年到2005年的初步發(fā)展期以及2005年至今的快速發(fā)展期三個階段[17];許桂芳表示,改革開放40年,大學生廉潔教育經(jīng)歷了逐步恢復 (1978—1992)、探索改進(1992—2002)、整體構建 (2002—2012)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2012至今)四個階段[18];任建明提出,我國大學生廉潔教育實踐大體可以分為奠基階段 (2000.11—2004.8)、萌芽階段 (2004.8—2005.6)、起步階段(2005.6-2007.5)、體系化快速發(fā)展階段 (2007.5—2012.7)以及規(guī)范與完善階段 (2012.7至今)五個階段[19]。
關于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現(xiàn)狀,不同學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了研究和論述。一方面,部分學者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來分析當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現(xiàn)狀。比如,龍興躍、楊鴻捷對某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989份線下問卷和2254份網(wǎng)絡問卷發(fā)現(xiàn):醫(yī)學生敬廉尚廉愿望強烈,但是對反腐倡廉的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行政策認知度不高;反腐倡廉信心堅定,但是對當前反貪懲腐形勢認識不足;廉潔自律決心明確,但是對廉潔教育的開展參與度和支持率不高;懲貪肅廉思想統(tǒng)一,但是“憎腐”行為和“羨腐”心理并存;行業(yè)反腐認識端正,但是投身反腐實踐的積極性與自覺性不高[20]。2012年,高星、丁振國、王淵對全國十幾所高校大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對大學生廉潔教育不夠重視,在校大學生廉潔意識較為淡化[21]。林興對廣東省10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分析1466份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廉潔教育存在需供、高低、嚴寬和茫清四對矛盾[22]。汪芝泉通過分析馬鞍山市部分高校大學生380份調查問卷,提出部分高校對大學生廉潔教育不夠重視,教育開展力度不大,教育方式較為落后,學生接受教育的渠道比較單一[23]。另一方面,部分學者通過定性研究的方法來分析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現(xiàn)狀。比如,張曉娟認為大學生對廉潔教育的認知存在偏頗,對基本范疇的理解不統(tǒng)一;在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執(zhí)行過程中,教育落實力度、教育方式方法和校園風氣治理都有待進一步提高[24]。李志兵認為,當前大學生廉潔教育主要存在對廉潔教育的認知錯位、廉潔教育方式較為陳舊和廉潔教育系統(tǒng)性較差等問題[25]。卞程秀、鄧小明等人提出,當前我國大學生廉潔教育存在資源有限、師資缺乏、內生性動力不足、過度倚重外在推動、目標定位不準以及實效性不強等問題[26]。
2007年,《教育部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明確了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基本原則,為大學生廉潔教育原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除引用文件原文外,很多學者還結合自己的研究重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育原則,比如,林萍從教育對象的特點出發(fā),提出大學生廉潔教育應與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與思維方式相適應[27];蘭顯洪、廖先明強調了教育環(huán)境的重要性,提出大學生廉潔教育應與和諧校園建設、師德建設相結合[28]。此外,還有很多學者側重于探討教育方式,比如,陳文昆提出大學生廉潔教育應貫徹“堅定不移”的教育方針,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堅持“顯性與隱性結合”的課程設置原則,豐富“施受相宜”的教學內容,采取“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建構“古為今用、融貫中西”的開放式教育體系[29];孟復認為,新時代大學生廉潔教育應遵循方向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認知和踐行相統(tǒng)一、灌輸教育與雙向互動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30];田雪梅表示,大學生廉潔教育應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既要整合教育內容,著重突出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又要突出教育的現(xiàn)實性與實踐性[31]。
針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第一,明確教育目標。比如,張文杰、姚志敏提出大學生廉潔教育目標是社會價值與個體需求的有機結合[32];柏孟仁、孫楨楨認為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目的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幫助大學生樹立反腐敗斗爭的必勝信心、培養(yǎng)大學生具有廉潔意識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在建設“清廉中國”進程中的公民參與意識[33]。第二,豐富教育內容。比如,張紀霞認為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廉潔法制教育、反腐敗教育和權力責任教育方面,不斷豐富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內容[34];梁忠輝、黃東升提出,要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論述融入大學生廉潔教育中[35]。第三,拓寬教育方式。比如,黃紅平、宋魏旻認為,理論灌輸、專題講授、案例剖析、情景模擬及正面引導等教學方法是開展廉潔教育的有效舉措[36];王鑫提倡借助多種渠道和平臺,以故事化的形式開展廉潔教育[37];卞程秀、鄧小明等人提出,要堅持榜樣引領、構建朋輩團隊、開展朋輩互助就業(yè)指導活動[38]。第四,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比如,錢云光、劉喜玲等人指出,通過組織、開展以廉潔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綜合運用多種宣傳手段深化師德師風建設,營造優(yōu)良的校園育廉育潔環(huán)境是開展廉潔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39]。第五,整合教育力量。比如,張文杰、姚志敏提出,要深入挖掘社會和家庭教育中的廉潔資源,充分發(fā)揮高校廉潔教育的輻射作用,形成社會、高校、家庭三者廉潔教育內容互補、形式遞進的大學生廉潔教育生態(tài)[40];周琳認為,大學生廉潔教育需要學校黨政職能部門和二級教學單位共同參與,做到學校有想法、職能部門有辦法、二級教學單位有做法,推動形成教育整體合力[41]。第六,完善教育保障機制。比如,錢云光、劉喜玲等人提出要不斷完善廉潔教育制度體系,建立資金保障制度,健全責任分工和考評制度,完善日常管理制度[42];張紀霞認為高校要健全大學生廉潔教育機制,做好廉潔教育規(guī)劃,構建廉潔教育制度體系,建立廉潔教育效果評價標準[43]。
從上述文獻梳理可知,學界對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內涵、理論依據(jù)、時代價值、發(fā)展脈絡、現(xiàn)狀問題以及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大學生廉潔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和思路。但是,有關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研究還存在研究泛化、學科基礎薄弱、教育內容系統(tǒng)性不足、教育措施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等問題,這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方向。未來,大學生廉潔教育研究要重點關注四個問題:第一,聚焦核心問題。要進一步界定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核心概念,科學辨析“廉潔教育”“廉潔意識教育”“廉潔文化教育”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厘清廉潔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間的關系,把握廉潔教育的自身特點和規(guī)律。第二,發(fā)揮多學科理論的交叉作用。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學、倫理學、管理學、統(tǒng)計學等交叉學科開展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第三,提高教育內容的系統(tǒng)性。不僅要選擇大家一致認可的重點內容,也要進一步整合、梳理學者的不同意見。第四,增強教育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根據(jù)不同時代背景下教育對象的群體差異,客觀反映現(xiàn)狀問題,制定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