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刊文指出,尋求讓美國當首選伙伴的國家,是美國多屆政府在印太地區(qū)外交政策的不變特征。但美國執(zhí)著于排他性的伙伴關系往往適得其反,這一點在東南亞最為突出。
東南亞是一個以實用主義為特征的地區(qū),主要體現在東盟身上。東盟通過協(xié)商一致開展工作,解決問題和防止沖突。東盟成員國目睹了冷戰(zhàn)期間的大國競爭所造成的破壞性結果,它們不大可能參與另一場大國競爭。
圍繞東南亞國家可能被迫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的觀點,目前仍然眾說紛紜,但實際上,它們會選擇站在自己一邊。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一句話來說:“大象打架,小草會遭殃。但大象調情,小草同樣會遭殃?!?/p>
“美國擁抱”讓東南亞感到窒息,因為各國真正的競爭領域是經濟領域,而不是防務領域。美國不斷向東南亞宣揚中國的掠奪性經濟學,是一種錯誤估判。東南亞以及整個印太地區(qū)的大多數國家都愿意最大限度地與美國和中國這兩頭“大象”合作,避免與其中一方走得太近而激怒另一方。與此同時,也沒有哪個國家希望過于依賴其中任何一方。美國試圖改變這一點,只會感到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