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露[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 030002]
托爾斯泰曾經(jīng)坦言自己在安徒生的童話中讀出了強烈的孤獨。事實上,安徒生的生活至少表面看起來并不孤寂。他酷愛旅行,在有生之年,一共進行了二十九次國外旅行,并且有超過九年的時間是在丹麥以外的地方度過的。每到一地,他都主動結(jié)交當?shù)刂膶W家和藝術(shù)家,與海涅、巴爾扎克、狄更斯、格林兄弟、雨果、大仲馬等人握手言歡。他對自己生活的評價是“旅行就是生活”①。
在交通并不發(fā)達的19世紀,安徒生可以說是旅行最遠以及和歐洲各國名流交往最廣泛的丹麥作家。他的生活充實而豐富,名聲越來越顯赫,但成為他創(chuàng)作王冠的童話卻在時時泄露作家內(nèi)心的秘密。安徒生說:“孩子們最喜歡童話里邊描寫的那些色彩斑斕的裝飾,另一方面,成人則對隱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更感興趣?!雹凇吧羁淘⒁狻敝屑从型袪査固┧缘墓陋殻谎诓卦诨驘狒[或有趣或曲折或優(yōu)雅的故事背后,年幼的兒童感受不到,但身為文學大師的托爾斯泰,因為與安徒生擁有同樣豐富的精神園地、同樣敏感的心靈世界,卻能一語道出其童話的內(nèi)核,得出精準而深刻的評價。
下面通過闡述《海的女兒》《野天鵝》《柳樹下的夢》《幸運的貝兒》(其中《海的女兒》《柳樹下的夢》《幸運的貝兒》均被認為具有安徒生自傳色彩),來探析安徒生童話中傳遞出來的孤獨意味。這種孤獨,從個人角度來看,是安徒生的人格、經(jīng)歷以及命運等烙下的特有刻痕;從生命角度來看,則是每一個塵世中人都有可能體驗到的存在真相。
在《海的女兒》中,沒人理解小人魚。她的父親、她的五個姐姐、她的慈祥的祖母,所有的親人都那么愛她,可是感受不到她對人類世界的向往之心。在安徒生筆下,小人魚是一個古怪的孩子,不大愛講話,總是靜靜地在想什么東西?!八幌蚴呛馨苍敽拖矚g沉默冥想的,現(xiàn)在變得更是這樣了。姐姐們問她,她第一次浮在上面看見了些什么,可是她什么也沒說?!雹鄹钊私^望的是,為了得到王子的愛,她失去了婉轉(zhuǎn)的嗓音,失去了漂亮的魚尾,每一日都如同行走于刀鋒之上,王子卻根本無從知曉她的心意。當王子問她是誰的時候,“她卻只能用她那深藍的眼睛溫柔而悲傷地看著他,因為你們知道,她是不會講話了”④;她在宮殿中聽到美妙的歌聲,王子微笑著看向她,她不由得悲哀地想道:“唉,要是他知道,我為了和他在一起,把我的聲音永遠喪失了,那該多好?!雹萦捎陉幉铌栧e,王子就要在小人魚的眼前迎娶另外一位女子了。在他們的新婚之夜,小人魚沒有將姐姐們用長發(fā)從女巫那里換來的尖刀刺向王子,從而留住自己即將消失的生命,而是投身大海深處,化為泡沫。
安徒生用瑰奇的想象、詩歌般的語言、從容的行文完成的這篇童話,彌漫著美麗而憂傷的氣息和令人難以釋懷的遺憾。近在咫尺的王子看到了小人魚的美,訝異著,欣賞著,贊嘆著,卻絲毫察覺不到小人魚的真情實感。無論小人魚愛的火焰燃燒得多么熾烈,她都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獨自跳舞。她說不出,道不得,沒人能夠窺見她隱秘的內(nèi)心,當然更無人能夠體察那份無助、焦灼和煎熬。借助童話這種文學樣式,安徒生讓小人魚“失語”,關閉她所有向外表達情感、傳遞思想的通道。這是一種殘酷,更是一種無奈。
安徒生在創(chuàng)作這篇童話時,將自身的遭際與感受融入其中,小人魚身上有安徒生的影子。安徒生終生未婚,他將之歸因為自己既丑且貧,難以和意中人終成眷屬。安徒生從來不乏愛的意愿、愛的情感、愛的能力——他深沉愛過的女性都是有名有姓有顏有才的佳人,但在這條道路上,他總是愛而不得。在安徒生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中,他吐露過心語,表白過情意,但那些聲音如同石子沉入湖中毫無激蕩,沒有回應,沒有共振。這種感受是難堪且痛苦的,那就不如將濃情深埋——在自己可以做主的文學世界中讓小人魚“失語”,這是安徒生能夠做到的對愛的最后守望?!笆дZ”是作家情感經(jīng)歷的見證,是作家本人深入骨髓的孤獨體驗。
“失語”并不僅僅是《海的女兒》專屬的情節(jié)設置,在《野天鵝》中也出現(xiàn)了。仙女告訴小公主伊麗薩,解救被魔法變成野天鵝的十一位哥哥的辦法是忍受雙手被毒得滿手是泡的痛苦,采摘從教堂的墓地里長出的毒蕁麻,編織長袖披甲;更為關鍵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說話,因為她每吐出一個字,就會有一把鋒利的匕首刺進哥哥們的心臟。于是在此情形下,伊麗薩面對惡勢力的偏見和陷害無法爭辯,眼睜睜地看著國王對自己從愛戀到誤解以至于恩斷義絕,也始終不能進行任何解釋。伊麗薩的“失語”,與小人魚一樣,都是被給予的,但這一次,道路雖曲折,前途卻光明,那一份憑借堅忍和勇毅爭取到的圓滿未來,讓伊麗薩的孤獨有了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并且大放異彩。
但孤獨怎么能以“理由”“價值”這樣實用的字眼來簡單粗暴地評價呢?尤其是愛的孤獨,它是人性之殤,亦是人性之美,愈無果,愈顯示出悲劇的力量、審美的震撼。
《柳樹下的夢》發(fā)表于1853年,講述的依然是一個跟愛和孤獨有關的故事,屬于安徒生童話創(chuàng)作的中期作品,此時距離《海的女兒》誕生已經(jīng)過去整整十六年。在這一時期,安徒生早期童話中那種唯美浪漫的氣息開始消退,作品展現(xiàn)出來的世界少了幾許幻想成分,多了一份真實狀態(tài)。褪去童話天地如夢似幻的華服,現(xiàn)實中的一切苦難、艱辛、不堪、粗糲撲面而來。《柳樹下的夢》就是一個傷痛的故事,其中的孤獨意味表露得更為直截了當。作者毫不隱藏,將這種感受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的描述和盤托出。
男孩克魯茲和女孩約翰妮比鄰而居,是青梅竹馬的小伙伴,在家鄉(xiāng)的老柳樹下,他們一起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光,但幸福的日子并不長久,后來約翰妮一家搬到哥本哈根居住,克魯茲成為鞋匠。克魯茲在十九歲時去哥本哈根工作,終于見到了朝思暮想的童年女孩,此時約翰妮已成為舞臺上耀眼的明星。克魯茲向約翰妮表達愛意,被委婉拒絕,頓感整個屋子都在旋轉(zhuǎn)。他跑過大街小巷,覺得“世界走著自己的路,克魯茲走著他自己的”⑥。為了療愈情傷,他踏上旅程,在城市和鄉(xiāng)村間放逐自我,逃離一個又一個讓人觸景生情的“老柳樹”。他沒有對任何人談起過約翰妮,“沒有對任何人談到他的渴望,沒有人相信他的心靈有創(chuàng)傷。一個人可能受到的最深刻的創(chuàng)傷,世人并不知道它。它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就連朋友也不必知情,而他也沒有朋友”⑦。最終,他在異鄉(xiāng)的老柳樹下,做著愛情融化堅冰的甜夢,離開了人世。
《柳樹下的夢》已經(jīng)不能稱之為童話,因為它既沒有奇幻瑰麗的想象,也沒有曲折有趣的情節(jié),更沒有歡快輕盈的氣氛,就是一個經(jīng)常會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故事而已,不少人經(jīng)歷過,很多人目睹過?!拔野押髞沓霭娴耐捊小豆适隆?,這可不是隨意起的,而是我覺得我后來寫的稱‘故事’比‘童話’更合適?!雹喟餐缴捲絹碓劫N近現(xiàn)實,也越來越讓人讀之愴然。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被很多讀者念念不忘,源于安徒生細膩溫柔的筆觸、起承轉(zhuǎn)合的高超敘事功力,作品中大量壯美風光的呈現(xiàn)、既美又虐的悲劇結(jié)局,以及字里行間揮之不去的憂傷情緒和孤獨感受。
安徒生的身影依然在故事中處處閃現(xiàn)。主人公離開傷心地,翻山越嶺,飽覽美景,企圖在大自然中忘卻前塵往事,“山巒像一堵墻,把他和所有的記憶隔了開來”⑨,而安徒生本人的旅行也時常帶有逃離和療愈的性質(zhì),“旅行開始,我看著故鄉(xiāng)的事物漸漸離我而去,那些失望、痛苦仿佛也在遠去”⑩;主人公不讓任何人知道自己的心事,他沒有朋友,而安徒生雖然愛好交友,一生中很多時間都是在朋友家度過,以至于沒有自己的固定寓所,但他并沒有終其一生愛他護他的好友。
同樣是孤獨,《柳樹下的夢》比《海的女兒》更具體更蒼涼,也更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后者中的小人魚是被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控制而面對心愛的人無法言說;前者中的克魯茲卻是面對所有人都不愿言說,心中縱有千言萬語,縱然波濤洶涌,也不表露分毫。存在主義治療法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孤獨:一種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獨;一種是存在的孤獨。前者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那是一種與他人隔絕的痛苦,這種孤獨通常與害怕親密、擔心被拒絕、感覺害羞或是不值得被愛聯(lián)系在一起”?。一方面,克魯茲將在愛情中受到的傷害延續(xù)到生活中,覺得自己不配說;另一方面,克魯茲深深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總是充滿歧義,無人聽,更無人懂,因此,他失去了訴說的勇氣,選擇沉默,將孤獨制成鎧甲披在身上??唆斊澋倪x擇貌似主動,卻比小人魚的被動失語更無奈、更凄涼,波及范圍也更廣,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這是人生的常態(tài)和困境。
據(jù)統(tǒng)計,安徒生一生創(chuàng)作了一百六十八篇童話,其中近四十篇有關于死亡。《賣火柴的小女孩》中,饑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平安夜劃亮手中所有的火柴,在美妙的幻境中凍死在街頭;《她是一個廢物》中,艱難撫養(yǎng)兒子的重病母親栽倒在冰冷的河水中,腳上的木鞋被流水沖走;《堅定的錫兵》中,單腿小錫兵歷經(jīng)波折之后,被小孩子扔進火爐,變成一顆小小的錫心;《冰姑娘》中,主人公終究無法逃脫冰姑娘的毒手,在新婚之夜墜入深湖;就連語言風格輕快活潑的《小伊達的花》,也以花兒們的生命結(jié)束于盛大舞會后為尾聲……這些故事中出現(xiàn)的死亡事件,原因是各種各樣的,但書寫本身就是態(tài)度。死亡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歐文·亞隆道:“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世界最終會消失,意識到?jīng)]有人可以一路陪伴我們走到陰沉的死亡之路的盡頭。正如一首古老的圣歌提醒我們的那樣:‘你只能獨自走過那孤獨的山谷?!?安徒生一次次在本應是天真爛漫的童話文本中書寫死亡,有意無意間透露了自己孤獨的心態(tài)。同時,安徒生“從精神的永存入手對死亡進行詩意的敘述”?,他對死亡的描述通常是浪漫的。在《幸運的貝兒》中,主人公貝兒的死亡結(jié)局既驚心動魄,又璀璨絢爛,表現(xiàn)了安徒生對人生意義的終極思考。
貝兒是一個出生于窮苦人家的孩子,熱愛舞臺,天生擁有一副好嗓子。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努力奮斗,勇敢追夢,歷經(jīng)艱辛,終于在舞臺上大獲成功,奪目綻放。然而就在享受巨大幸福的那一刻,他的心臟爆裂了。在喝彩和掌聲中,貝兒倒在了舞臺上。
這個故事普遍被認為具有自傳性質(zhì),從中可以窺見安徒生的人生經(jīng)歷。貝兒的母親是勤勞的洗衣婦;父親被征入伍,在戰(zhàn)場上第一個犧牲;祖母十分寵愛他,克服膽怯,獨自乘火車去看望重病的孫子;歌唱教師如父如友,對他悉心教導,并且匿名資助他求學。周圍的人們——教他讀書的教員的太太、藥劑師的女兒等對他的夢想都看好并支持。貝兒變聲,不能再表演,離開舞臺整整兩年之后破繭重生。無疑,貝兒是幸運的。安徒生的身世和人生軌跡與此相似。他的鞋匠父親曾外出當兵兩年,母親靠給別人洗衣獲取微薄的收入;在他十四歲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哥本哈根時,祖母傷心地哭了。到達哥本哈根后,在一些上流人士的幫助下,他生活、演戲和學習。在這期間,他經(jīng)歷了變聲;在舞臺表演上,由歌唱而舞蹈,并且寫起了劇本。安徒生同貝兒一樣是幸運的,有好心人助他逐夢。“藝術(shù)家和科學家們對安徒生這塊璞玉抱有極大的興趣,因為他出生低賤卻有著非凡才能,而他的自然不造作在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看來是十分難得的,因此他贏得諸多欣賞和支持?!?
看起來《幸運的貝兒》溫馨有愛,但在情節(jié)的推進中,被嘲諷、被嫉妒、被輕視、被質(zhì)疑,如同“幸運”一樣,也與貝兒的成長如影隨形,卻不被人看見。在臺上跳舞,又小又破的衣服從脖子一直到褲腳裂開口子,觀眾哄笑著說“好”,從此他被叫作“裂口”;他被富家公子搶走舞伴,憤怒卻無奈,只能麻痹自己得向富人低頭和討好;他默默愛戀著藥劑師的女兒,卻缺乏表白的勇氣,終至錯失良機,覺得一切幸福都結(jié)束了,未來是空洞和悲哀的;奔赴理想的路上雖然屢屢遇到貴人,但身不由己、任人安排的無力和飄零之感永遠藏于心底——這是幸運之外的另一個貝兒,是所有苦果必須默默消化的貝兒,是獨自體驗人生冷峻的貝兒。一切既來自出身的寒微,它讓貝兒所有的奮斗都來得艱難,讓貝兒邁出的每一步都顯得辛酸;又源于“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所以,貝兒那顆純潔善良的琥珀心始終是克制而壓抑的;唯有對待理想,他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在舞臺上盛放,被歡呼聲淹沒,就是他人生全部的價值和希冀所在。他的人生,只為那一刻而存在。這是純粹執(zhí)著的追求,令人感佩;亦是徹骨生寒的孤獨,令人喟嘆。貝兒終于迎來了理想實現(xiàn)的一刻,在享受巨大榮耀的同時,死亡突如其來。那一瞬間的貝兒完成了人生的意義,也告別了縈繞一生的孤獨,那一刻他是幸福的。
現(xiàn)實中的安徒生于1819年離開歐登塞,1867年成為歐登塞榮譽市民榮歸故里,故鄉(xiāng)的人們?yōu)樗湴?,整個城市為他陷入狂歡。在四十八年的奮斗時光里,他遍嘗苦辣酸甜,歷盡人生百態(tài),終由貧兒逆襲成為萬眾矚目的作家。1870年,《幸運的貝兒》出版。1875年,安徒生病逝于朋友的鄉(xiāng)間別墅。在安徒生的人生詞典里,孤獨是同奮斗、意義、死亡、幸福等交織在一起的詞匯,它們共同完成“生命”這張考卷,燭照精神的世界。
底層的出身、曲折的奮斗經(jīng)歷、悲欣交集的情感世界、敏感的個性、天賦的想象力、藝術(shù)家的氣質(zhì)、不曾泯滅的童心,聯(lián)袂讓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超越了國家和年齡的界限,流芳于世,安徒生因之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這位童話大師在作品中處處留下了孤獨的影子。其實,生而為人,孤獨是宿命,是必然的存在。安徒生書寫的是自己,亦是每個人的人生狀態(tài)和生命真相。所以,在他的童話中,年幼的孩童因為讀到好玩的故事而樂不可支,閱歷漸增的成年人則由于讀出深重的孤獨而涕淚泫然。
①②⑧⑨ 〔丹〕安徒生:《安徒生自傳:我的童話人生》,傅光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48頁,第239頁,第242頁,第262頁。
③④⑤⑥⑦ 〔丹〕安徒生:《安徒生童話故事全集》,林樺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頁,第54頁,第54頁,第259頁,第262頁。
⑩? 賈曉婷:《安徒生評傳》,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8年版,第129頁,第26頁。
??? 〔美〕歐文·亞?。骸吨币曭滉枺赫鞣劳隹謶帧罚瑥垇喿g,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年版,第113頁,第113頁,第118頁。
? 張雪輝:《安徒生童話的悲劇美:以〈堅定的錫兵〉為例》,《閱讀與寫作》2010年第3期,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