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萌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燒制出青瓷的國家,而高麗青瓷就是脫胎于中國青瓷。公元前10~12世紀是宋朝瓷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期,也是高麗青瓷的發(fā)展時期,而高麗青瓷的發(fā)展又與宋朝各大窯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宋朝時,中國制瓷業(yè)迎來了發(fā)展的繁榮期,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空前繁榮的時代。宋代陶瓷得以發(fā)展離不開其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同時寬減了割據政權時期的賦稅,使人民能夠得以休養(yǎng)生息,社會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在此基礎上,商品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全國出現了許多商業(yè)繁榮、人口密集的城市。戶口的增多也使得當時出現了許多手工業(yè)與商業(yè)興旺的集鎮(zhèn),且經濟空前繁榮。
隨著宋代社會經濟的變化,宋代的社會風貌也與唐代有所不同,唐代壁畫上未見描寫家居陳設的圖像;而在宋代墓壁畫中,則經常見到描寫家庭居室生活的場景。這體現了人們社會意識、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時也使得宋人對于瓷業(yè)有了新的需求。宋朝廷注重海外貿易,把對外貿易的稅收作為一項重要的政府收入。在瓷器的外銷的過程中,中國瓷器對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地區(qū)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其中高麗青瓷就是受到越窯瓷器的影響,進而發(fā)展出來的瓷器品種。
高麗青瓷是指在高麗王朝時期,朝鮮半島所生產的青瓷。高麗青瓷發(fā)展的有利條件主要有:
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商業(yè)往來,在統(tǒng)一新羅時期就逐漸交流密切。在唐朝時期,就有大量的越窯青瓷運輸進朝鮮半島。據考古資料顯示,扶余曾出土了越窯的青瓷玉璧底碗,益山彌勒寺遺址發(fā)現了越窯的青瓷殘片。
高麗陶瓷得以發(fā)展,張保皋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朝鮮半島和中國相鄰,張保皋利用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發(fā)展海上貿易,使中國青瓷流入新羅市場,并從浙江地區(qū)引進了瓷器及制瓷技術,在9世紀末,新羅在繼承了中國瓷器的基礎上開始生產瓷器。高麗青瓷在初期繼承了中國越窯青瓷的制瓷技術、裝飾技法,在不斷地學習模仿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風格。
在高麗的西南海岸一帶大多為平原海岸線,島嶼眾多、物產豐富,與我國的海上交通便利,物質與文化交流活躍。因此這里更適合積累財富,擁有發(fā)展瓷業(yè)的自然條件。在10~12世紀,高麗青瓷受到宋瓷影響較深,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就曾記載了北宋的“奉使”訪高麗多達16 次,由此可見高麗與宋代的往來尤為密切。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在與宋朝的往來學習中,高麗學習了中國的青瓷制作技術,同時在監(jiān)造管理制度上,高麗同樣也與宋朝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引進了中國的瓷業(yè)生產管理制度。
中國瓷器文化的傳入不但影響了高麗青瓷的制瓷技術,還影響了高麗的窯業(yè)體制,其制瓷制度主要是受到了中國官窯的瓷業(yè)管理制度的影響。
中國宋代瓷業(yè)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官府聚資設窯或者設官督,當時設有歸屬于中央和地方的窯場。歸屬于中央的窯場在南宋時期設有修內司和郊壇下二官窯,歸屬于地方政府的窯場有宣州官窯、潤州官窯等。這一時期的瓷器生產設有特定的官員,也可以叫做“陶瓷監(jiān)工”,負責管理所監(jiān)窯場瓷器的生產。
根據王光堯先生在中國古代官窯制度中記載,在宋周密《云煙過眼錄》(美術叢書)卷下提過:“李公略收藏的百衲琴內題字:大宋太平興國七年歲次壬午六月望日,殿前承旨、監(jiān)杭州瓷窯務趙仁濟再補修進入吳越國王宮百衲雷威琴”。通過這段史料可知,在宋朝設有監(jiān)瓷窯務官,而且該官的設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這種瓷器的生產管理制度也在高麗的管理制度中體現出來。高麗王朝的瓷業(yè)生產系統(tǒng)也和宋代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也被視作官手工業(yè)的一種,統(tǒng)一由官府管理。綜《高麗史》卷三一“趙浚傳”中曾提到,高麗王朝每年都由中央派人到州縣監(jiān)造,征求包括瓷器在內的各類貢物。而在地方監(jiān)造瓷器的官員稱為窯直,他們就是每年由司甕院派往各個地方監(jiān)造內用瓷器的官員。由此可見,高麗王朝的瓷業(yè)管理制度也是由中央王朝司甕院負責,下設官員負責具體的瓷窯生產,這種管理方式和宋朝的瓷業(yè)管理制度大相徑庭。
同時,從陶器上的銘記來看,與越窯貢瓷書寫“官”款和定窯瓷器刻有的“尚食局”、“尚藥局”一樣,高麗青瓷中也有刻有“尚藥局”的銘藥盒和“寶淙庫”銘梅瓶,或者在器表書“御件”、“正陵”等銘文,可以說明當時的高麗王朝也出現了類似于宋元時期為政府官員定制瓷瓶的制度。通過對比宋朝和高麗的瓷業(yè)管理體制,發(fā)現高麗王朝的瓷業(yè)管理體制適當的吸收了中國宋代的管理制度,也是由中央督辦,下設官員監(jiān)督具體瓷窯生產。由此可見宋代的文化、政治制度對高麗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唐宋時期,宮廷、政府專用機構的銘文就出現在陶瓷器物上。根據實物銘記資料的記載,不僅在隸屬于中央政府的官窯,各地方政府也存在各地方的官窯。如宋代就出現了“宣州官窯”,這體現了在宋代的瓷器等級分化的趨勢。
而從陶器上的銘記來看,宋代的官窯制造業(yè)對不同官府機構定制了不同的陶瓷。如在出土的定窯瓷器碗底就刻有“尚食局”、“尚藥局”的題樣,這都體現了不同的機構不同用瓷的生產制度。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定窯白釉刻劃花卉紋盤(見圖1),該盤為敞口、弧壁、圈足。內外施牙白色釉,口沿無釉,鑲銅釦。盤內印花裝飾,內底為摩羯紋,外圍牡丹、荷花紋二層紋飾,口沿下印一周云頭紋。外底豎刻行書體“尚食局”三字,是瓷器燒之前所而刻。
圖1 定窯白釉刻劃花卉紋盤
在宋宣徽下設六局,“尚食局”掌管宮廷膳食制作,所以出土的刻有“尚食局”銘記的陶瓷多為大型盤類器物?!吧兴幘帧倍嗾乒軐m中的醫(yī)藥供應與問診等事物,所以刻有“尚藥局”字樣的陶瓷器物僅一件直口平碗。這說明此時的官窯器物針對不同的官府機構的職能與功用,定制了不同的器型陶瓷,已經形成了較為清晰的定制瓷器的制度。
與定窯瓷器刻有不同官府機構相關銘文一樣,高麗青瓷上也刻有銘文,大部分為陰刻銘與鑲嵌銘。鑲嵌銘刻有“尚藥局”的銘藥盒、“東寧府”、“司醞署”和“寶淙庫”銘梅瓶的存在或者在器表書“御件”、“正陵”等銘文。這可以說明,當時的高麗王朝也出現了類似于中國宋元時期為政府官員定制瓷瓶的制度。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有一片瓷片(13 世紀高麗的刻有“內”字銘文的青瓷鑲嵌銘刻),瓷片上的銘文“內”應與其他王室用器皿的銘文有“御件”、“宮”、“皇帝萬年”等刻在器皿外底,其線條清晰可見,這種器皿都是為了滿足王室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制作的。這與中國官窯中的定制瓷器制度有異曲同工之處。由此可見,中國這種對不同機構施以不同瓷器的管理制度,進而也影響了高麗的瓷業(yè)的制度。
筆者分析了宋朝和高麗的社會背景與交流往來的概況,進一步對中國與高麗的瓷業(yè)生產監(jiān)管人員的設立制度、官府機構的定制瓷器制度進行對比分析,將高麗青瓷與宋代瓷器的種種相關性進行了梳理,旨在從新的角度分析宋代瓷業(yè)對高麗青瓷的影響。同時也可看到高麗青瓷大致的發(fā)展概況,是在中國的影響下創(chuàng)燒出自己的瓷器,逐步完善建立自己的瓷業(y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