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趁心
兔年的元宵節(jié)緊隨立春節(jié)氣,意味著從元宵節(jié)開始大地回春、草木萌發(fā)、春山可望。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繼春節(jié)后中華民族又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一輪滿月高懸在夜空的時候,大家或在家或出門集體賞月、看焰火、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實,元宵節(jié)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過了正月十五,就是新一年的開始。
元宵節(jié)必吃元宵,以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記得20 世紀90 年代初,人們生活水平普遍都不高。母親會從市場買一些原材料,然后制作湯圓。制作湯圓時,提前準備一些紅薯面粉,再摻一些面粉用開水燙熟,然后用搟面杖搟成手掌心大小的面片,再用面片把提前準備好的紅糖和芝麻包起來,這樣就算做成了。其實,元宵和湯圓差不多,湯圓是用餡包出來的,元宵是用餡滾糯米粉做出來的,都寓意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送燈籠,也是一個民俗。在河南的一些鄉(xiāng)村,正月十五之前,姥姥姥爺要給剛剛出生的外孫和外孫女送燈籠。那時的燈籠都是自家扎的,形態(tài)各異。簡單的燈籠,是用紅紙或者玻璃紙糊一個圓燈籠;復雜的,就扎鯉魚燈、龍燈、羊燈、雞燈等各種栩栩如生的造形燈籠。正月十五晚上,孩童集體挑著各式燈籠匯集在街上比誰的亮、誰的好看。大街小巷形成了燈的海洋,燈籠閃爍,交相輝映,點點燈火映照人間歡顏。記得2002 年我的孩子出生時,收到的燈籠是紅色的塑料外殼,外置電池。通電后,里面的燈泡不時閃動,內(nèi)置的喇叭還會唱兒歌,孩子特別喜歡。
兒時的元宵節(jié)必有舞龍、舞獅、踩高蹺等民間演出。首先,舞龍、舞獅、踩高蹺的隊伍在縣城繁華地段,或者從南到北,或者從東到西,幾支隊伍同時開始,在沿街商店門前逐個表演。舞龍、舞獅的隊伍在大鼓音樂的引導下,根據(jù)分工不同進行有趣的表演。商店的老板會早早地在距離地面兩三米高的地方,懸掛現(xiàn)金和幾盒果子放在籃子里作為報酬。舞獅的一般兩三個人合作,一人舞頭,一人舞尾,一人持繡球,通過獅頭移動或者扭、揮、仰、跪、跳等各種動作,最后把報酬摘下來,這也是表演最高潮的部分。其間,舞龍同時進行,一人持龍珠,龍頭跟著龍珠做各種動作,不斷地展示翻、滾、戲、纏等多種姿勢,時緩時急,蜿蜒翻騰。踩高蹺的隊伍,在旁邊配合做著滑稽動作,博得圍觀群眾的陣陣喝彩。
元宵節(jié)還有“猜燈謎”活動。組織者會在街道繁華地段設置猜謎語或者猜燈謎,把寫謎語的紙條貼在彩燈或者墻壁上,供人們觀看競猜。猜謎語環(huán)節(jié),饒有興趣的小朋友猜中后,蹦蹦跳跳去領(lǐng)小獎品。猜謎語活動不僅能啟迪智慧,而且有挑戰(zhàn)性,同時,也為元宵節(jié)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我們那里的元宵節(jié)還有一個習俗,放飛許愿燈,對著天空許愿,祈禱家人平安,未婚男女祈禱找到心儀的愛人,做生意的祈禱生意興隆。
長街花燈明如月,月圓人圓詩意濃。一元復始,愿你我在春天里,不負時光,不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