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亞靖
人類社會是一個充滿交際的社會,語言是人們交換、獲取信息的基本工具,以語言為基本工具,人們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表現(xiàn)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上,則是語文。語文學科一直貫穿學生的學習生涯,語言感悟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能力,甚至還將影響學生步入社會后的工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當下,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學生系統(tǒng)學習的初始階段,小學教學尤為重要,直接關乎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他們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家教育標準、教育目標等不斷變革,小學語文教學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知識目標上升為語文能力、學科素養(yǎng)等方面的培養(yǎng)。其中,語言感悟能力作為學生必備的表達技能,對學生以后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當下,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本文以此為契機展開相關探討,分析了語言感悟能力的概念以及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性,從聽、說、讀、寫四方面出發(fā),并在情境創(chuàng)設和作品賞析中將聽、說、讀、寫融合起來,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一、語言感悟能力的概念
語言感悟能力指的是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個體能夠通過文字感知文字所表述的含義,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表達,應用文字表達技巧,即理解語言表面含義及深層含義的能力,并能夠通過語言的感悟自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在小學階段,語言感悟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是理解語言的含義,既包括語言的表面含義,也包括語言的深層含義。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會進行閱讀活動,聆聽教師的課堂講授,此過程都是通過語言表達的,學生不僅需要理解語言所傳達的表面含義,還要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自身的思考領會到語言文字背后的含義。這些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背景,了解語言所處的語境,需要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做支撐。
二是語言的認知和表達方式。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涉及句型、語法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等形式,帶領學生認知語文結構方式,探究語言表達方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形式下語言表達情感的不同,理解不同場景下的語言應用技巧。
三是語言的情感和文化特征。語言是傳遞文化的重要工具,通過學習語言,學生能夠體會到語言背后所表達的情感,感受到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語言所傳達的歷史文化。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能夠促使學生對語言的情感、文化形成獨特的認知,從而加深對語言深意的理解,并受此影響形成一定的文化價值觀。
二、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性
當下,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知識能力以外的教學目標,要求語文課程通過文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使其能夠積極將語言應用于現(xiàn)實場景中,具備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與此同時,語文學科還要透過文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對文字、語言的鑒賞水平,使其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語言文化,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在此過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弘揚和發(fā)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師需要認識到,漢字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時蘊含了深刻的含義,對于一些可能無法用言語傳達出來的內容,我們卻能從文字中感受到所要表達的意境與情感。因此,在感受漢字之美、感受語言文字之美時,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語言感悟能力,從而體會到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之美。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積極性的帶動下,能夠以文字為依托,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面,形成自身獨到的感受,使其領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語言感悟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代表著教師需要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讓語文教學的層次得以拓展,從而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更加深刻、全面地認識事物,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語言能力的提升提供無限的可能。除此之外,語言感悟能力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精神世界,可以說,語言感悟能力更強的人,所擁有的精神世界會更加穩(wěn)定、更加豐富多彩。因此,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為其擁有多元化的精神世界提供幫助。
三、新課標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途徑
語言教學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部分,分別對應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表達、閱讀、寫作等能力,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語文能力。因此,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
(一)從聽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聽,指的是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傳遞的信息,通過語言信息的提取,形成自己的認知。這一過程并不是教師一直說、學生一直聽,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不能只是機械被動的狀態(tài),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能夠在教師、同學所說的話語中提取信息。我們需要認識到,聽他人說話,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受到成長經(jīng)歷、教育背景、職業(yè)、年齡等方面的影響,每個人的語言水平、語言風格等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發(fā)揮“聽”的優(yōu)勢,使學生通過“聽”的過程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
例如,小學生喜歡童話故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童話故事引入其中,使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將故事講給學生聽,同時可以結合故事內容,加入適當?shù)闹w語言,通過聲音與肢體的協(xié)調應用,將學生帶入故事中,引領學生思考。在完成故事的講授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故事語言的表達形式等進行評價,組織學生交流所聽到的信息,表達各自在故事中聽到的情感。教師通過這種訓練,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聽來感悟語言內容的能力。
(二)從讀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關于讀書的經(jīng)驗,熟讀之后才能了解書本背后的含義,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與觀點。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閱讀是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閱讀一直貫穿于小學語文學科的始終。通過閱讀,學生能夠切身經(jīng)歷語言感悟的過程,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感悟能力。小學語文閱讀課應當以學生的讀為主要教學方式,使學生通過自身的語言感悟能力,找到所讀文章蘊含的情感,捕捉需要的信息。同時,在閱讀教學時,教師不僅僅要教會學生迅速提取信息,還要教會學生品味語言文字之美,讓學生在每一次閱讀中都能夠感悟文章背后的內容,每一次都有所收獲,使其語言感悟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
1.感受文字之美。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學生的學習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實現(xiàn),學習內容主要是各種文本,教師則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教學文本進行朗讀,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中的情感,從而增強他們對文字之美的感受,提高他們的情感體驗程度。對此,教師需要提高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朗讀并不僅僅是將課文讀出聲音,更多的是根據(jù)文字的書寫,賦予聲音一定的情感,通過抑揚頓挫的語音和語調來增強語言的情感感悟。
以《荷塘月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上組織學生先進行朗讀,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對其所描繪的魅力景色有所了解,然后帶領學生整體梳理文章內容,帶領學生以文字為基礎,想象文字所描繪的荷塘月色,最后讓學生輪流單獨朗誦,并要求學生互評,吸取他人的優(yōu)點,同時規(guī)避他人在朗讀時存在的缺陷,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會?!逗商猎律分袃?yōu)美的句子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月色下寧靜的荷塘之美,在腦海中勾勒出寂靜的美景,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感悟能力。
2.學會精讀技巧。
一般來說,文章會有重點段落或重要語句,這些段落和語句或點明了文章主旨,或對文章中的故事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這些段落或語句的反復朗讀和品味,學生能夠將其存儲到腦海中,形成自己的理解與儲備,豐富語言積累,將語言對象的描寫內化為自身的體會,提升自身的語言感悟能力。
以《豐碑》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紅軍隊伍在行軍途中,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為線索,組織學生反復誦讀后,分析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與晶瑩的豐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處。
(三)從說和寫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說和寫,就是通過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將自己腦海中的想法通過語言或者文字的形式外宣出來。在語文學科中,這種表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通過對話的形式說出來,另一種則是通過文字的方式寫出來,這兩種方式都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學校、教師可以組織“朗讀大賽”及征文比賽,為學生提供表達的平臺,以競技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實現(xiàn)提升學生語言感悟能力與語言水平的目標。
四、新課標背景下學生語言感悟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
(一)重視情境模式的創(chuàng)設
除上述方法外,教師還需要認識到,語文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聽說讀寫四部分在學生的生活中并不是完全割裂開的,更多的是綜合應用,他們應用的場景就是情境模式。同時,在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中,文章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建,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文章內容,提升學生的切身感悟能力。
不同的文章所描繪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如《黃河魂》一類的文章,側重于對景物的描寫,重點描繪黃河的壯觀景象,但受到自身學識、見識的影響,僅僅是課文中的文字,學生很難充分發(fā)揮想象,很難勾勒出黃河的壯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來搜集有關黃河壯麗、豪邁的素材,如《黃河大合唱》、黃河的圖片等,為學生的想象搭建基礎,使學生能夠透過文字感受到黃河的奔騰不息,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從而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目標。
除了對形象的描寫外,還有些文章側重于對情境的描寫,這就需要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到文章所描繪的意象與情感。如《鄉(xiāng)愁》這篇文章,作為一首現(xiàn)代詩,鄉(xiāng)愁通過排比段的使用,描繪出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統(tǒng)一的迫切愿望,這些情感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自己體會出來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對海峽兩岸文化相似的內容進行情境構建,體現(xiàn)出文化的一致性,并通過文化的一致性引導學生思考民族的統(tǒng)一性,從而使他們感受到團聚在海峽兩岸同胞心中的地位。
(二)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賞析
一本好書、一篇好的文章,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通過反復的揣摩、推敲,學生能夠對文章中語言的使用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認識,既能更好地感受作者在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還能通過對文字的反復揣摩,更好地理解文字所側重表達的含義,為寫作能力的提高做鋪墊。如《飛奪瀘定橋》一文中“飛”字的使用非常值得推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體會這一字所傳達的兩重含義,即表面和深層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革命先輩的不易,今天美好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對于學生來說,語言感悟能力可以與其自身的語言敏銳度畫等號,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包括了三個層面,一是最為淺顯、最為基礎的層面,是對句子信息的提煉,學生能夠快速提取語言中所蘊含的信息。二是對好詞好句的揣摩,能夠對關鍵句子、重點段落進行賞析,推敲文字的使用。三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整篇文章的朗讀,體會作者所要構建的意境、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提高自身對語言情感的領悟。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性,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以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為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學習能力,實現(xiàn)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