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趕樓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在城市公園、廣場中常見的大面積人工草坪,整齊美觀,四季常青,令人賞心悅目。為了維護它,需要園林工人定期剔除雜草,每隔一段時間還要打殺蟲藥。這樣的草坪是不會有任何動物駐足的。當園藝師嘗試在其間播種一定比例的其他花卉植物后,病害減少了,不容易蔓延,甚至不用打藥,許多鳥雀來停棲了。當然,到了秋天草坪會黃得早一些,但自然界一定是有一年四時變化的。
以上現(xiàn)象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寫作指導
作文材料設定了具體的寫作情境,將人們對草坪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結果進行對比,以此引起考生對環(huán)境、審美等的思考,引導考生關注生活,立足當下。
材料包含兩個角度。第一個從“人”的角度出發(fā),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要做到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二個從“環(huán)境”角度出發(fā),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人大自然的一分子;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
材料含有兩層關系。第一層是“人工與自然”,第二層是“單一與多元”。這兩層,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成就的關系:自然因人類的改造而顯得更加多彩,人類因自然的多樣而生活得更加有味。
材料具有啟示意義。人與自然如何共處?《庖丁解?!贰斗N樹郭橐駝傳》等文章可以給予我們啟示,就是要尊重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從人工草坪前后變化來看,園丁順應自然、尊重規(guī)律,才使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審美角度看,四季常青、生機盎然是美,春發(fā)夏茂、秋黃冬枯也是一種美。這種觀念,可以擴展到文學、生活乃至新農村建設等諸多方面。
參考立意: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按規(guī)律辦事。
例文
順應自然是一種智慧
□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 文雙雙
人工草坪經園藝師打蟲藥、除雜草變得整齊美觀、四季常青,卻無動物駐足;當任其自然生長后,鳥雀棲息,雖然秋天草坪黃得早一些,但這種應時而變難道不更美嗎?
莊子推崇人事順天理應自然,四時調和而萬物生。人生如四時“盛衰各有時”,順應四時即隨遇而安,不強折枯木以作舟,不催春花發(fā)于冬,順勢而為,一如自然法則,也即人生之理。
世間萬物的生長發(fā)展,皆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春去秋來,花開花落,順天而作,才是萬物的和諧。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說:一般人種樹,“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而“種樹大神”郭橐駝卻認為這是“雖曰愛之,其實害之”。他覺得順應自然,樹木的天性才得以保全,它們才能更好的生長,郁郁蔥蔥。所以,“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便是郭橐駝成為種樹專家的秘訣。讓樹自己去追尋陽光的方向,讓樹自己去扎根緊實的土壤。正是這簡單的遵其本真、不加干預的順從,讓生命綻放出了最美的光輝。
順其天性成長,萬物都會有缺陷,南唐后主李煜,他是個好的詞人,卻不是一個好的君主,如此一個熱愛美好的李煜,一個毫無政治細胞的李煜,卻被放在了最殘酷的政治格局當中,做了亡國之君。他不會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成為賢明的治國之君,然而中國文學史上卻多了一位詩詞帝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絕唱于千百年來傳誦不歇。
常在超市或其他水果店內看到“時令蔬果”的字樣,比如看到西瓜,會讓人想到酷暑難耐下的冰鎮(zhèn)口感,吃一口是多么沁人心脾。看到橙紅的柿子,會讓人想到碩果累累的秋收季節(jié)。這一切的想法來源于自然規(guī)律潛移默化的影響。那我們不妨再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有一天打破了規(guī)律,隨著科學發(fā)展,讓特定季節(jié)的事物變成常年性的,那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tài)?也許一開始會覺得更加方便,但日子一長,我們會失去那種新鮮感,時令水果正值季節(jié),必定是吸收了日月之精華,才會香甜可口,生活仿佛也多了幾分樂趣。
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覷。順應自然是一種智慧,我們無法脫離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生存,切忌“拔苗助長”的錯誤,我們應順應自然,順應其有規(guī)律地發(fā)展!
評點:余音
文章從材料出發(fā),自然得出觀點“順勢而為”。文中,作者引用莊子、《種樹郭橐駝傳》、李煜等例子,論證了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從“人”和“物”等角度,作以闡述,結構完整。文章絲絲入扣,很有說服力,給人以啟迪。李煜例處如果再加一些總結性的論述會更完美。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