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江峰
教學目標:
1.結合語境認識“亦、宜、庭”等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抹、磨”,會寫“斷、楚”等1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能結合注釋,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背誦詩歌。默寫《望天門山》。
3.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 ? 初讀感知,整體感受
1.背誦古詩,導入課題。
同學們讀過不少古詩,其中不少是寫景的,比如《春曉》《詠柳》《江雪》等,你最喜歡哪一首呢?背一背。
過渡:今天我們要學習第17課《古詩三首》,誰來說一說,這三首古詩的題目分別是什么?觀察這三首古詩的題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提示:《望天門山》《望洞庭》這兩首古詩的題目中都有“望”字,這里的“望”是遠看的意思。天門山和洞庭分別在哪里呢?自己讀讀注釋,教師出示地圖。(指地圖說明位置)從題目上看,一首寫山,兩首寫湖。
2.讀這三首古詩,讀完后交流,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提示:這三首古詩都是寫景的,分別寫了天門山、西湖和洞庭湖,它們分別出自唐宋三位著名的大詩人。
(設計意圖: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三首古詩都是寫景的古詩,從背古詩,到理解題意,到初步感知三首古詩寫什么,教學逐步深入。)
板塊二 ? 學習《望天門山》,理解詩意,想象畫面
1.出示《望天門山》,讀通讀順。
(1)過渡:讓我們先跟著詩人李白一起去看看天門山的景色。(出示天門山的圖片)同學們看,這就是天門山,它給你怎樣的感受?
(2)自己朗讀古詩,注意停頓,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找一找,這首詩寫到了哪幾種景物?
提示:指名朗讀,正音,指導讀準翹舌音“楚、至”,前鼻音“斷、帆”。結合注釋理解“楚江”,詩句中的“碧水”也是指長江。這首古詩寫到了天門山、楚江、孤帆等景物。
2.朗讀第一、二句詩,想象畫面。
(1)讀著這兩句詩,你感覺天門山是一座怎樣的山?長江水又是怎樣的?
提示:這一句中的“斷”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斷的壯麗畫面。出示長江穿過天門山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斷”是“斷裂”的意思,“中斷”是“從中間斷裂”,“開”是“分開、斷開”的意思,體會天門山的雄偉和長江水的洶涌。
(2)“回”是什么意思?讀到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提示:這里的“至此回”是講長江水碰到天門山后往回流了嗎?“回”在詩句中是“回旋”的意思,“至此回”是描寫長江水撞擊天門山后,漩渦洶涌的景象。由“回”字聯(lián)想: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聲音,這一句主要寫長江的水是怎樣的?滔滔碧水沖向大山,形成巨大的回旋,在山腳下發(fā)出了震天的響聲,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所描繪的景
色。指導朗讀這兩句詩,讀出氣勢。
提示:古詩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詩都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我們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就能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再現(xiàn)詩的意境,讓我們走入詩的境界,通過誦讀再現(xiàn)這一雄奇壯美的畫面吧。
(設計意圖:這兩句詩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偉和長江水的氣勢,“斷”“開”“回”這幾個字表現(xiàn)出長江水和天門山兩者相遇的激蕩,這也是李白詩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特點之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先理解這幾個字的意思,進而讀懂這兩句詩,在腦海中形成畫面。)
3.朗讀第三、四句詩,體會詩情。
(1)讀一讀這兩句詩,青山是不會動的,詩人怎么說它在“出”呢?“孤帆”又怎么從“日邊來”的?你讀到了什么畫面?又想象到了什么?
提示:一個“出”字,進一步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人坐在車、船里,兩邊的景物就好像往后退去。金色的陽光灑落下來,孤帆在長江水里行進,這是多么壯麗的一番景象啊。
(2)指導朗讀,邊讀邊思考:坐在船里的詩人李白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小結:唐玄宗開元十三年,25歲的李白第
一次離開自己的故里四川,乘船順著長江東下,被波瀾壯闊的長江從天門山中間奔流東去的壯觀景色所震撼,于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
4.朗讀背誦,總結學法。
(1)朗讀《望天門山》,注意讀出氣勢,試著背一背。
(2)我們學過很多古詩,今天又讀了李白的《望天門山》,想一想我們是怎么學習的。
提示:在讀通的基礎上,通過借助注釋了解了詩句的意思,在想象中體會到了天門山的雄偉和長江水的澎湃。接下來我們繼續(xù)用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畫面的方法學習下面這兩首古詩。
(設計意圖:除了字面意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在腦海中形成畫面,進而朗讀背誦,積累古詩。)
板塊三 ? 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西湖的美
1.了解詩人,讀準字音。
(1)播放西湖風光的視頻,生欣賞,師提問:看了視頻,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跟西湖有關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生齊讀詩題,說說詩題的意思。
提示:詩題中的“飲湖上”的意思是在西湖的船上飲酒。西湖有一處美景,名叫蘇堤春曉。(出示蘇堤春曉的圖片)主持修建蘇堤的人就是《飲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他的名字叫蘇軾。
(2)朗讀古詩,正音,讀好詩句的停頓。
提示:“亦”和“宜”發(fā)音相似,讓學生反復朗讀,比較,區(qū)分聲調。指導“瀲滟”“空蒙”“抹”的字音,指導“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朗讀停頓。
2.結合注釋,借助學習單一,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過渡:《望天門山》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讀通讀順—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畫面”,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一起來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
(1)出示學習單一,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學習單一
提示: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2)小組匯報交流第一、二句。
讀一讀注釋,“瀲滟”“空蒙”分別是什么意
思?“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的景色“奇”在哪
里呢?
提示:結合生活理解,你見過“瀲滟”“空蒙”的景象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瀲滟”“空蒙”等詞語,了解“奇”在詩句中是奇妙、奇特的意思。
(指名讀,小組讀,想象“瀲滟”“空蒙”的西湖的樣子。)
提示: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體會西湖晴天和雨后的不同景象,感受西湖的美麗動人。
(3)小組匯報交流第三、四句。
“西子”是誰?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個景,一個人,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提示:(出示西施的資料)西施,越國人,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世人稱其為西子?!拔骱焙汀拔髯印钡拿掷锒加幸粋€“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有天然美的資質,所以詩人把西湖比作西子。體會詩人對西湖美的贊賞,想象畫面,你看到了怎樣的山、怎樣的湖面?
“淡妝濃抹”指什么?到底是淡妝好還是濃抹好?
提示:西施本來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這叫“總相宜”。
(4)總結全詩,背誦古詩。
師: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古詩的,學完后你有什么收獲?
提示:通過學習單,運用學習《望天門山》的學習方法,我們讀懂了《飲湖上初晴后雨》。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黃昏,景色各異,美不勝收。所以詩人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正因為這個美妙的比喻,西湖從此又有了“西子湖”這個人景合一的美稱。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學習方法自讀自悟,入情入境地誦讀,體會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妙處,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對西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板塊四 ? 借助學習單二,對比朗讀,自學《望洞庭》
1.出示學習單二,對比朗讀。
學習單二
提示: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學習《望洞庭》,交流匯報。
(1)“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中的“兩相和”是什么意思?這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提示:理解“兩相和”的意思。出示秋月映照洞庭湖畫面的圖片,想象月光下湖面的景象是怎樣的?感受柔和的月光與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互輝映的美,體會朦朧淡雅的意境。指名讀第一句詩。
(2)理解“潭面無風鏡未磨”。
提示:出示磨鏡的資料: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凹凸不平的銅面進行反復打磨,把鏡面磨平、磨光,制成了銅鏡。引導學生借助資料理解詩句,洞庭湖面微波蕩漾,就像一塊沒有打磨的鏡子。
(3)“白銀盤里一青螺”,這里的“白銀盤”指什么?“青螺”指什么?
提示:出示洞庭湖中的君山的圖片,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體會波光粼粼的湖面,就像白銀盤一樣,洞庭湖中美麗的君山就像一顆青螺一樣可愛。
2.對比朗讀,感受不同的景色。
指名讀《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這兩首詩都寫了湖,如果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它們的特點分別是什么?
提示:《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這兩首詩有很多共同點,比如都用了比喻,都寫出了湖的美麗等。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飲湖上初晴后雨》寫出了西湖別樣的秀美,《望洞庭》則寫出了洞庭湖的微波不興,平靜怡人。
(設計意圖:在對比中閱讀,發(fā)現(xiàn)《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這兩首詩的異同點,通過想象畫面,豐富古詩內容,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
(作者單位:上海市松江區(q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