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兵,雷龍乾
(1.東華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昌 330013;2.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西安 710119)
生命自由是人及人類成為其自身的原初本真境狀,如此本真境狀綻出實際上就是時間自由的不斷解蔽。馬克思用“解放時間”構建起自己的全部現(xiàn)實旨歸,如解放無產階級、解放人類世界、解放世界歷史。馬克思關于“解放”的理解不同于各種流俗觀點,其“解放”內涵指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生產實踐的時間生命自由,即解放既是歷史的,又是超歷史的;既是個人的,又是超個人的共同體;解放既是物質的,又是超越物質的生命時間自由。解放總是指向對于束縛的批判,束縛表征為不能改變的自然之規(guī)制和不斷變化的社會之存在。然而,對社會之存在的批判指向由資本生產邏輯建構起來資本關系的整體形態(tài)化存在,資本構建起當前人類社會的全部交往關系。資本座架著整個社會的全部,生命自由和自由時間都變成資本自由和資本時間,生命和時間的神圣性都被資本所馴化。資本把生命自由和時間自由都給轄制著,生命自由在時間自由中的未來現(xiàn)實性和無限可能性都被資本給閹割了。正如當資本戴上神圣桂冠時,就是生命自由黑暗時代的開始,同時也是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的開始。
生命自由和時間自由是馬克思哲學最深刻的本質性根基?!吧杂伞弊鳛閷嵺`生成目的,“生命”意指“生時”和“命時”,二者共意為“生命時間”,其結構著生命綻開自我的時間性;“自由”意指“自在”和“自為”,二者共意出“自我多種可能性”,其結構出人及人類的無限可能性?!皶r間自由”作為呈現(xiàn)規(guī)定范疇,“時間”意指“活力的展開”,其意為生存活動的展開;“時間自由”意指“生命無限展開的可能性”。馬克思對生命自由和時間自由的理解實際上要回歸到這個原初之意上,正如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因此說,生命自由和時間自由既是回歸之路又是出發(fā)之徑。生命自由和時間自由給馬克思批判劃定了具體的界域,同時也為其規(guī)定了必然的邏輯。必然邏輯并不表達必然之意,而是表達著“真實但錯誤”的特殊歷史,因為馬克思的批判哲學就是從批判“真實但錯誤”中理解什么是生命自由。只有從這種邏輯規(guī)定中,馬克思的生命自由和時間自由才會映入眼簾,生命主體的時間自由才會得到肯定。
時間是全部生命存在利益的決定性源泉,沒有時間意味著生命將不屬于自我。關于“時間”秘密始終是一個想說清而根本說不清的難題,不同的思想家總是清楚地表達自己關于時間的意蘊,但總是難以駕馭時間自身給予存在的戲耍。不同的時間觀將決定著存在者的時間維度,時間維度將會自然而然地賦予存在者必然的規(guī)定,因此說對于時間的不同理解將會為思想家生成原創(chuàng)性思想進行奠基。圣奧古斯丁曾提到“元始-時間-永恒”,如此時間觀性質是形而上學的邏輯,“元始”指向時間的開始,“永恒”指向時間的結束。三者融合出生命本質,即生命只有在這種時間結構中才能永恒,生命的根本利益就是生命永恒??档掳褧r間從自然永恒收回到主體自由,主體自由是主體對自我存在的純粹觀念現(xiàn)象化,并對時間進行了主體性的馴化,時間成為“離開了感性直觀的種種主觀條件,時間便簡直沒有了,既不能說它本身存在,又不能說它是屬于存在的事物的”〔2〕。時間成了康德實現(xiàn)“能知-當做-希望”的全部綻開,時間在如此結構中的展開實際上就是人的自由的實現(xiàn)。黑格爾把時間解釋為“否定性生成”,即“全部的時間都是不斷消逝和不斷生成的當前:‘過去不是,將來也不是,只有當前是’”〔3〕。以至于可以說“當下即是”就是其時間觀的根本界定,如此時間觀蘊含著的自由就是抽象精神自由-倫理自由。與以往時間觀都不同,海德格爾并沒有遵循以往的“主體形而上”的時間邏輯觀,而是直接把“時間”推及到“此在時間”,即時間指向“將來”,在時間-將來的結構中領悟到時間自身的綻出,其綻出的就是“無限自由-可能性”。正如他說“將來在源始而本真的時間性的綻出的統(tǒng)一性中擁有優(yōu)先地位,雖則時間性不是通過諸綻出的積累與嬗娣才發(fā)生的,而是向來就在諸綻出的同等的源始性中到時的”〔4〕。他把時間推向將來綻出“無限可能性”,同時又從將來折回到“當下即是”,從“是”中生成著“畏死救生”?!拔匪谰壬敝荚诒磉_著生命之能在-自由,或者說拯救能在-自由的生命。
從時間中生成實踐和從實踐中生成時間,時間與實踐的競合生成感性知覺時間觀的現(xiàn)實時間自由結構,生成現(xiàn)實生命自由和未來生命自由的無限可能性。馬克思時間觀是“當被感官感知到的物體的偶性被認為是偶性時,時間就發(fā)生了。因此自身反映的感性知覺在這里就是時間的源泉和時間本身……因為既然那自身反映的感性知覺就是時間本身,因此不可能超出時間的界限”〔5〕。馬克思把這種感性知覺時間觀貫穿到資本生產的時間性分析中,在《資本論》中,指出現(xiàn)實生命自由與資本時間結構的沖突,表現(xiàn)為資本時間結構對現(xiàn)實生命自由的具體總體性規(guī)訓,其對資本時間結構進行最深刻批判。資本對生命自由利益的全部統(tǒng)治都表現(xiàn)為對生命自由利益的時間性統(tǒng)治,以至于說資本統(tǒng)治就是時間統(tǒng)治。以至于可以說《資本論》就是馬克思揭示資本時間統(tǒng)治的經(jīng)典著作,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必須要確證資本論的文本語境是批判語境,而不是澄明語境。批判語境意味著他認為在資本生產邏輯過程中,生命自由利益就根本不可能得到實現(xiàn),這就意味著把“自由勞動時間”和“自由支配時間”解釋為馬克思所理解的生命自由利益是根本錯誤的。進一步說,在資本生產邏輯中,不能有所謂的生命自由利益,要想談生命自由利益必須要超越資本時間生產的必然性邏輯,只有超越這種必然邏輯以后,生命自由的價值才能進入人們的視域之中。馬克思通過批判由資本生產建構起來的資本時間統(tǒng)治,而后指出生命自由只有擺脫資本時間座架,即超越資本邏輯進入社會時間狀態(tài)之后,生命自由才能真正地彰顯出來。社會時間就是個體生命實踐時間和主體間互為本質性能在的自由時間,即時間自由。
資本邏輯馴化出遵從資本生產的全部社會欲望和價值追求,生命自由被資本生產進行著具體性總體的異化。資本是在歷史的交往關系中不斷生成,亞里士多德曾提到“高利貸”是違反自然交往關系的。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這種交往方式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不斷地被人們普遍認可,以至于隨后人們直接把這種交往方式看作目的———資本交往方式。資本交往方式已經(jīng)改變了以往交往方式的性質,其不再為使用價值來交往,而是為了資本所有權本身來交往,或者說為隱藏在資本背后的資本主義所有權關系來交往。交往關系的性質從使用價值的平等性進階到交換價值的對立性,這種對立僭越著以往社會的交往觀念。資本觀念不斷地從交往方式中漫溢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逐漸地成為人們判斷社會行為和活動的價值標準,成為全部社會行為的指導性原則。社會資本化和資本社會化不斷地從社會行為和社會精神交互運動中馴化著公眾的日常行為,現(xiàn)實變成了已經(jīng)資本化和正在資本化的過程。觀念世界的“拜物教”就是資本邏輯時代精神世界的總體特征,“拜物教”指向“資本增殖欲望”和“資本增殖方式”,此時資本就希求某種穩(wěn)定的資本生產結構。資本結構是由時間、勞動、價值組成的,其中時間控制是資本結構的穩(wěn)定器,資本運動的時間越快,資本關系就越穩(wěn)定?;谒俣仍娇煸椒€(wěn)定,資本不斷地要求勞動提高速度,提高勞動速度的方式無非是縮短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和采用先進技術的方式提高時間效率。德國學者哈爾特穆特·羅薩提出“加速社會”,實際上今天人類世界正在處于不斷的加速期,起決定作用的就是“資本生產邏輯規(guī)定性”的要求,因為今天資本要想保持自我永恒,只有不斷地加速生產,資本的加速生成最終還要落腳到社會交往關系之中,即加速社會交往。當資本實現(xiàn)了自己的加速生產以后,資本自身的價值才能真正得到肯定,資本價值得到肯定的同時,資本也就為自己的存在贏得歷史的存在權和時間性。資本會不斷通過這種方式來為自己贏得生命空間,并且用各種力量來捍衛(wèi)自己的所有權自由,甚至于不惜犧牲他人生命的生命時間自由。
在資本所有權邏輯中人類“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人得到物的豐裕同時實現(xiàn)物的壓迫,人失去自己的真正精神存在和全部的生命時間自由。馬克思肯定資本生產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巨大物質財富,并強調資本創(chuàng)造的現(xiàn)實超越性,資本帶來了工業(yè)文明和資本文化。隨著資本生產的增長無極限,資本的豐足不再成為滿面的笑容,而成了愁苦的積累,此時物質豐足就變成負擔,負擔導致的結果就是生命自由利益的失去。“失去”表現(xiàn)為“無時間感和無存在感”,正如海德格爾曾指出“此在”把“時間丟失于操勞之事”,并經(jīng)常表征自己為“沒有時間的存在”?!安賱谥隆本褪谴嗽诓坏貌槐弧百Y本增殖瑣事”所牽掛,這注定此在將永遠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自由。施密特曾指出“馬克思把人的自由問題還原為自由時間的問題”。自由時間在資本邏輯中已經(jīng)變成了非自由時間,資本生產時代屬人的自由時間變成了資本化的自由時間,即時間不再表現(xiàn)生命自由利益,而表現(xiàn)為資本自由利益。生命自由時間的喪失標志著生命全部實踐獲得非自由性,在此勞動也不再為生命本質服務,而成為資本增值服務的生死疲勞;精神世界的全部理性也不再為生命自由服務,而是為資本拜物教服務的顧影自憐。勞動本質的喪失標志著自我存在價值性的喪失,人不再成為目的性存在,而成為工具性存在,人表征出“無感知性存在焦慮”和“無感知性存在虛無”。生命自由價值變成了不斷為資本增值服務的非勞動本質,生命存在成為生命的負擔,表現(xiàn)為“負生命自由利益形態(tài)”??傊?,當人失去自己自由時間以后,人將注定失去自己在生命時間中無限可能性綻出,資本搶走了生命的自由時間。時間丟失了,一切都丟失了。
《資本論》是馬克思實踐經(jīng)濟哲學關于“資本關系”批判的完整實踐邏輯論證,其中徹底揭示了資本生產邏輯的實踐方式和歷史界域,并全面澄清現(xiàn)實的人在資本時間中非屬人性存在的表征。批判資本對人類世界存在的現(xiàn)實制約性,對人類交往方式的未來桎梏性,只有超越資本時間人才能真正觸及到自身的生命自由可能性。圍繞資本時間構建起來的事態(tài),馬克思對其進行勞動時間、物質時間和資本時間的整體性批判,通過批判揭示出與此相對的真正時間自由和真正生命自由。批判對象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卻是錯誤的,批判真實存在是為了澄明人類未來可能的自由存在,這意味著真實并不等于真理。批判指向真實且錯誤,而澄明卻指向真理且變革,這就是馬克思批判資本時間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生命在時間結構上表征為勞動,生命無勞動意味著生命無限可能性將不能綻開,意味著生命自由將得不到實現(xiàn)。正如說“勞動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暫時性……表現(xiàn)為這些物通過活的時間而被賦予形式”〔6〕331?!盎畹臅r間”就是生命的勞動性綻開,并為生命自由的無限可能性提供了基礎。但在資本邏輯生產過程中,資本把原屬于生命自身的“活的時間”變成了“死的時間”,“死的時間”并不是生命的自然時間終結,而是生命時間淪落為資本的工具。馬克思批判資本邏輯下的勞動時間,包括生產時間、節(jié)約時間、自由時間。在資本生產邏輯中,這些時間都發(fā)生了本質性異化,它們不再成為主體實現(xiàn)自身自由的時間結構,反倒成為資本實現(xiàn)自身的“時間工具”。
資本生產制造著生命自由不斷喪失的“時間工具”。首先,生命在資本生產時間中是無時間性的存在者。在資本生產開始時,勞動者就把自己生命時間賤賣給資本所有者,當勞動者走進生產過程時就表明他的時間不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他人?!皠趧恿Α本褪侵赶颉吧鼤r間的能力”,如此能力在生產關系變?yōu)椤拔锏挠嬎銜r間”結構中,即資本-必要勞動時間。在資本必要勞動時間的措置中生命正在成為時間木偶,生命自由之花正在變得枯萎,但資本卻變得越來越肥厚。正如“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6〕269。資本把工人的生活時間不斷地變?yōu)樯a時間,不斷地鼓吹“最后一小時”,同時不斷地把工人變成資本生產中“局部人”。其次,工人時間的節(jié)約變?yōu)殚_拓資本家的物質自由法寶。在資本邏輯話語中,“節(jié)約時間”是個偽概念,因為它僅對工人而言,工人節(jié)約出來的生命時間變成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財富的時間,或者工人用節(jié)約自己生命時間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貧窮,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了財富。資本話語中的節(jié)約已經(jīng)變成了剝削,資本讓勞動者不斷節(jié)約時間表現(xiàn)為對勞動者剝削程度的加深。節(jié)約時間對生命自由來說是實現(xiàn)生產力的加速,生命自由的實現(xiàn)就表現(xiàn)為生產力在未來時間中的無限可能性。因此說,馬克思批判資本話語中的“節(jié)約時間”,而強調生命自由中“節(jié)約時間-創(chuàng)造未來無限可能性”。最后,自由不是勞動的自由,而是資本所有權的自由。自由時間在資本話語中同樣指向資本,在資本生產邏輯中馬克思批判資本所有權之下的時間自由,因為資本生產邏輯中沒有“自由支配時間”,即使有那也是人們誤以為是把生理生命存在的自由時間當作所謂自由時間。把自由支配時間看作自由時間,實際有誤解馬克思自由時間思想,因為在資本話語邏輯中也有自由支配時間,但卻不是馬克思所意蘊的自由時間。馬爾庫塞曾表示“閑暇時間”不是自由時間,而是所謂資本話語中的自由異態(tài)。因此說,閑暇時間是資本所有權話語中的特殊時間形態(tài),而不是屬于全體人類所具實踐的真正自由時間,因此即使把人變?yōu)橹黧w,即使人的生命得到生命應有的閑暇時間,那也難以使生命進入到自由時間世界。
商品時間話語內的時間自由都是商品價值尺度。商品作為資本表象出的現(xiàn)實存在形態(tài),商品不斷地積蓄著物質時間的橫無際涯,到處都顯像著物質時間的魅惑。物質表現(xiàn)出的嫵媚徹底把人的占有欲望和價值欲望給調動起來,生命機器成為對價值尺度的永恒動機,如此動機讓世界變成具有普遍性的商品價值尺度。馬克思指出“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計量的物的性質不同,部分是由于約定俗成”〔6〕48。“計量的物”成為構建起了資本世界的全部存在尺度,如此存在尺度就是商品構建起來的商品價值尺度和商品的世界時間尺規(guī)。因此說,計量的物-價值尺度-世界時間共同構成了商品世界時間的尺規(guī)性設準。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展開對于商品時間內在要素性質異化的批判,因為在商品價值邏輯中生命自由時間已經(jīng)不復存在,生命自由時間已經(jīng)變成意蘊商品價值的工具性存在。因為生命自由時間是不能計算的,同時生命自由時間也沒有計算的現(xiàn)實意義,但生命自由時間又是可以計算的,就是因為生命自由時間已經(jīng)變成了商品價值時間。
對資本邏輯批判實質上是對商品價值-物質時間的批判,從批判中澄清生命自由時間的本質邏輯。首先,商品時間蘊含著對于生命自由時間的虛假平等交換。商品蘊含著超越自然時間的感性時間-生命時間,商品交換的根據(jù)就是“生命時間有限性”,生命自由價值也歸結為“生命時間有限性”。同時,生命時間有限性與生命自由無限性之間的張力通過社會化交換得到有效拓展,但是當原本為拓展生命自由的社會交換被商品價值交換所劫持后,自由交換就會變成商品價值交換,以至于可以說商品交換的開始標志著自由交換的喪失。其原因就是在商品價值交換內在沒有生命自由平等,只有商品價值計量尺度的平等,資本按照商品計量尺度把生命自由設為商品價值時間,其表現(xiàn)為生命時間的物象化。因此說,生命時間計量化以后,生命時間就自然地獲得了“等價邏輯”,如此等價邏輯掩蓋了相同生命屬性的不同生命自由。黑格爾曾將就指出“過分夸大數(shù)量等式關系的社會危險性”,其危險性在于掩蓋了社會結構內在的不平等性。簡言之,馬克思批判庸俗經(jīng)濟學家,意在表達商品時間內在的方程等式隱藏著生命時間的不平等性。
其次,商品時間通過吮吸生命時間來集聚自己的價值永恒性-神性。資本追求增值,增值從形式上表現(xiàn)為物的增加,但從內容上則表現(xiàn)為時間持續(xù)。物質力量增加表明著時間結構的持續(xù),甚至為了增加商品,不得不采用超時間的商品存在。馬克思說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商品的可感覺性就是商品物態(tài),商品的超感覺性就是商品價值時間化。商品價值在獲得時間永恒性中不得不采取新的方法,大衛(wèi)·哈維就提出“反價值”,旨在說明“以往資本是通過實現(xiàn)物質增值來獲取時間永恒性,今天資本則是用負債方式來敲詐未來時間”,資本開始用債務的方式來搶劫人類未來的時間。時間就是資本的生命,沒有時間資本的生命也就要終結?!吧唐钒菸锝獭本褪巧唐穬r值時間永恒,商品價值時間永恒就是商品獲得時間上的價值神性。商品價值的神性不死,人的現(xiàn)實-人性就不可能出場,商品價值的神性“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tài),作為自由聯(lián)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6〕97。人的回歸只有打破商品價值時間的永恒性虛幻,只有在價值時間中克服資本價值的永恒恐懼,人才能真正向人的回歸。
最后,實際的物質所有權就是現(xiàn)實社會時間占有。生命自由源于對生命存在形式-勞動的占有,生命只有占有自身的勞動時生命才能真正獲得自身的自由。資本是從對他人生命勞動中獲得的,資本通過“清掃領地”和“最后一小時”不斷地占有他人的勞動。資本把原來屬于個人勞動生成的占有變成資本勞動占有,并且不斷地把他人勞動均為己有,同時還不斷地宣布所謂的“資本拯救窮人”的謊言論調,并表征資本為人的優(yōu)秀人格倫理。以至于甚至說,資本倫理就是資本占有他人勞動合理性的工具倫理,而不是個體占有自身勞動的目的性倫理。資本對他人勞動的占有就是對他人生命時間占有,生命時間的喪失意味著人的徹底工具化。正如此馬克思提出“重建個人所有制”,其根本意旨就是使勞動真正回歸個人所有,讓勞動回歸到生命自身對于自己的自由占有,讓生命自由具有時間自由。
資本剝削的基礎內涵指向剝削時間。剝削時間指向剝削生命時間存在和可能性,馬克思揭示資本就是從資本時間要素開始的,批判同樣是從批判資本時間開始的。從批判時間中把生命時間揭示出來,并把生命時間內在的無限自由-可能性給予生命性澄明。資本通過對時間的剝削,不斷建構起資本時間內在的永恒性,資本時間的永恒性就表現(xiàn)為資本開始建構自己的資本價值、資本自由和資本信用。馬克思通過對資本價值、資本自由和資本信用的資本生產規(guī)律闡釋,指出資本就是在靠著這些東西來進行連續(xù)性的時間剝削,并且還用這些不斷地座架工人的生命。生命時間任由資本的擺布,資本不斷地把生命時間吮吸到自己精神時間之中,以便讓自己獲得資本時間永恒。
首先,時間自由是生命價值的絕對尺度,而在資本邏輯中資本價值卻成時間自由的絕對尺度。生命價值是人對生命存在的根據(jù)性肯定,一切價值都指向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建構起人類全部的本質關系,生命價值指向生命自然關系。資本改變了以往的生命自然關系,而營造出資本價值關系。同時,資本價值關系解構了生命自然關系,生命自然關系成了資本價值關系的附庸。生命自然關系都變成了資本價值關系,生命價值變成了可以進行價值計量和價值交換的對象。物把人的價值給代替了,人已經(jīng)成為被物化之人。同時,人與人之間建構起來的關系不再是互為本質性存在的關系,而是互為工具性交換存在的關系。日本學者廣松涉指出“價值物象化范疇”,指出資本價值的本質特征就是物化價值,物化價值成為資本價值的普遍形態(tài),并在其中看到資本價值遮蔽的現(xiàn)實關系。以至于馬克思說資本關系不再是簡單的等級關系,而是普遍的社會交往制度關系。全部社會都在圍繞資本價值而展開,一切社會關系都被資本價值所資本化,甚至已經(jīng)上升到人們的觀念層次-思想資本化。
其次,資本自由是資本專制他人生命時間的合資本性自由。在資本邏輯中自由都變成資本自由,資本自由表征著“資本-自由主體”,資本不斷地依人格化方式竊取主體自身的人格化屬性,資本逐漸地獲得資本人格化。資本人格化并不能真正肯定資本真正獲得自由,因為資本內在的自由是空虛的。英國學者克里斯多夫·約翰·阿瑟把“馬克思的資本”與“黑格爾的精神”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資本表現(xiàn)出了精神具有的獨特性質,指出黑格爾的定在是“空洞的存在”,資本實際上就是附著于物質交換中的異化幽靈。從其比喻中可以看到資本自由本身的空虛性,同時從資本自由空虛中看到資本自由的異化幽靈,異化幽靈褫奪著生命時間,并把生命自由誘離生命畿域,向合資本性自由躍進。生命自由變成了資本自由,生命無自由和資本顯自由的時代場域已經(jīng)開啟,資本神圣化的黑暗之門悄然打開。
最后,資本信用在剝削時間上表現(xiàn)出“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的吊詭。資本信用是為剝削時間服務的資本信用,資本信用表現(xiàn)出的特征是騙子和預言家。資本信用是由騙子用謊言建構起來的信用,謊言的邏輯規(guī)定性指向要求工人必須講資本信用,而資本家并不對工人來講信用。工人在資本信用制度中不斷地失去自己的生命時間,不斷地被資本信用壓得無法喘氣,資本信用制度徹底讓工人變得沒有生命時間。如果說資本信用是騙子制造的具有現(xiàn)實強制力的謊言,那么資本信用也正在被預言家制造著關于未來的永恒諾言。資本信用實際就蘊含著關于未來的預言,用資本信用來擔保未來就表征著預言家的特性。預言家不斷在為資本綻出著永恒,并為資本信用剝削時間進行未來性的預告,并試圖不斷制造所謂的資本未來??傊_子用謊言編造資本信用,預言家不斷用預言為騙子繼續(xù)編造未來謊言。
共同勞動是生命自由的始基,沒有共同勞動就沒有生命自由,否則生命將會變成生存的負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資本生產對生命自由時間的盜竊,不斷地讓生命時間消失殆盡,使生命變成某種特定的生存負擔。海德格爾也表達了生命的生存負擔,指出“此在-生存論存在論”焦慮與困惑,焦慮與困惑意味著“此在-自由時間”的喪失,“此在在事態(tài)中把自己的時間弄丟了-繁忙之中無自我時間”。馬克思的自由時間與海德格爾的此在時間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達了自由時間的喪失,生命自由利益的漸微。與海德格爾不同,馬克思批判的是資本生產導致了人的自由時間的喪失,指出資本不斷地剝削著生命自由時間,并在批判中提出解放生命現(xiàn)實時間自由的實踐路徑。
人類能夠獲得物質上的完全自由是實踐歷史哲學的根本問題,馬克思對該問題的回答是肯定。實踐歷史哲學認為歷史的客觀性就表現(xiàn)為物質生產的客觀性,物質生產的客觀性意蘊著生命勞動自由的最現(xiàn)實表現(xiàn),脫離物質生產的生命自由將會變?yōu)樯晕一孟氲某橄笞杂伞R恍┧枷爰野褮v史中的生命自由推理到抽象的觀念邏輯體系中,自由已被觀念語法邏輯給予囚禁。馬克思批判黑格爾關于生命自由的歷史抽象理性,把生命自由從抽象理性中解放出來,并強調生命自由只有在歷史生產的客觀實踐邏輯中才能真正得到綻出,同時也指出人類能夠在歷史的物質生產中獲得物質自由。但前提是必須要對物質生產方式進行歷史性批判,尤其是要對當下的資本物質生產進行勞動歷史批判。
物質生產方式蘊涵著生命自由實現(xiàn)形式。物質生產方式表征著生命自由實現(xiàn),生命自由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得到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的肯定,即生命自由以物質自由的方式存在著。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著生命自由的性質。決定生產方式性質的根本因素就是生產出發(fā)點,如果生產是從“個人”出發(fā),那意味著生產將不能完全表現(xiàn)社會性,而只僅僅表現(xiàn)個人對于生命自由的“適者生存”的追求?!吧a-個人”蘊含著生產的根本性質變成了非社會性,圍繞如此性質會制造出社會工具化的個人生產模式。馬克思指出“剝削社會性質”的本質特征就表現(xiàn)為個人生產模式,在如此模式中生命自由就變成個人對他者而言的抽象生命自由。當個人變?yōu)閷λ说某橄笊杂傻臅r候,個人生命自由就會變?yōu)榭斩吹纳涡院图で樽杂?。生命任性和激情自由不僅不表達普遍自由,反而表達了對自由本身的破壞。因此必須批判“個人生產模式”,試圖顛覆違背共同體利益存在的生命任性自由,而讓物質生產性質回歸到社會共同體基礎上,人的生命自由才能真正地存在,即共同體生產是互為本質性存在條件的社會普遍性生產。
勞動是生命自由在共同體中存在的主要形式。生命自由是在勞動中得到展開的,沒有勞動就沒有生命自由無限的展示。但當勞動表現(xiàn)為工具性存在時,勞動就不再表現(xiàn)生命自由,如此勞動應該得到生命自由的批判。馬克思基于共同體中生命自由的歷史性實踐展開對于“資本化勞動”和“勞動資本化”的批判,指出資本-死勞動對生命-活勞動的奴役,以至于在資本構建的生產交往關系中生命自由已變得晦暗不明。必須把作為能夠展示生命自由利益的勞動從資本結構中拯救出來,就是要打破資本-解放勞動。必須對資本進行革命,把構成生命自由存在的勞動和人類歷史創(chuàng)造的勞動從資本中解放出來,徹底把物化的人的價值轉向人化的物的價值,從物質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真正達到以共同體為最高利益存在體的人類的生命自由。正如“在協(xié)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6〕874。共同占有-共同體存在體-的個人所有制不是生命自由利益的偶然,而是生命自由實現(xiàn)的必然現(xiàn)實,即個人所有制實際上就是生命自由的社會共同體屬性。
人類實踐目的性的歷史性追求就是“互為本質條件關系存在”。人的現(xiàn)實性就表現(xiàn)為社會關系,或者說社會關系就表征著人的現(xiàn)實性存在。馬克思是從社會關系視角來研究人的實踐目的性存在,其區(qū)別以往哲學家把人引入邏輯觀念的語法規(guī)制中。社會現(xiàn)實關系的根本就是由生產交往建構起來的,其核心就是生存的互為條件性。在人類不同的歷史發(fā)展中,社會生產方式的不同決定著社會交往關系的不同,馬克思對以往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指出人類社會關系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關系”。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正深陷于“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的深淵,整個社會關系表現(xiàn)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但“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卻悖論著互為本質性條件關系。在《穆勒評注》中就對這種社會關系的性質進行批判,指出“把物物交換關系理解為社會關系實際是對社會關系的物化-資本扭曲”,“社會關系”的社會性應該表現(xiàn)為“互為本質條件關系”。
從批判互為工具交換關系到互為本質存在關系的歷史演進。馬克思說“我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你生產,就象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我生產一樣。我的生產的結果本身同你沒有什么關系,就象你的生產的結果同我沒有直接的關系一樣……我們作為人并不是為了彼此為對方生產而存在”〔7〕34。在這種生產過程中,我的生產完全變?yōu)榧兇庾晕椅ㄎ镄陨a,我的存在已表現(xiàn)為類的異化-人的純粹物化。在由人的純粹物化構建起來的“物物關系”中,人與人的關系就歸置為互為工具性交換關系,即“你沒有把別人當做人,別人也沒有把你當做人;彼此之間的交換實際表現(xiàn)為彼此的工具性”?!盎ゲ徽J可自己的類本質”意味著人完全把自己變?yōu)榧兇獾奈?,人的物化性出場意味著人的人性化退卻。主體間性關系性質的喪失表現(xiàn)為主體性自身的喪失,資本讓這些都變成了現(xiàn)實。生命自由在這種關系邏輯體系中表現(xiàn)出了自身存在的現(xiàn)實特殊性和歷史局限性,面對資本悖論導致的人類交往關系的結構性扭曲,人類實踐將會通過勞動不斷地把自己從資本生產的現(xiàn)代性中解放出來。
人的勞動具有對自我和他者的雙重肯定性,雙重肯定建構起主體間性之間的互為本質性存在條件的普遍歷史性本質利益。馬克思說“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xiàn),因此是生活的樂趣……勞動是我真正的、活動的財產”〔7〕38。因此說,勞動是自我肯定的絕對形式,在勞動中人的全部自由自覺力量都得到了根本性實現(xiàn),這種自由的本質實際上是生命在時間自由中無限可能性展示,生命自由力量與給生命何種損益則毫無相關之據(jù),因為生命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肯定自己。恰恰在生命肯定自己的實踐過程中,生命在勞動中也構建起了肯定他人的條件,如我的生命自由的綻出為他者生命自由的綻出提供的條件,他者的生命自由的綻出會繼續(xù)為“無數(shù)他者”提供條件,由此就會形成互為他者生命自由綻出的條件-生命自由關系-本質性依存的社會共同體關系。“在我個人的生命表現(xiàn)中,我直接創(chuàng)造了你的生命表現(xiàn),因而在我個人的活動中,我直接證實和實現(xiàn)了我的真正的本質,即我的人的本質,我的社會的本質”〔7〕37。由社會構建起來的“主體間性關系”就表達著生命自由間的雙重確證性,正如在生命自由建構的生命自由關系體中,生命自由就會通過勞動力量把自己從特殊的歷史生產推向世界歷史生成,生命自由也將會通過生產結構建構起超越資本邏輯的“新時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