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燕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會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這要求教師在開展幼兒數學教育時要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善于捕捉生活中帶有數學信息的人或事,使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化,讓問題引領幼兒學習?!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庇辛艘蓡?,幼兒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經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使幼兒園的數學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圍繞“回家路線”活動,根據體驗、探究、交流、應用、延伸這五個密碼,經過“產生—分析—解決—深化—再造”的過程,將問題和數學核心經驗有效銜接,將問題作為學習的重要線索,圍繞問題開展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筆者以大班“回家路線”活動為例,闡述了用五個密碼破解幼兒園生活化數學教育難題的經過,以供參考。
一、五個密碼的提出
筆者所在幼兒園自辦園以來,崇尚“以數啟思,快樂相伴”的教育理念,開發(fā)了“快樂靈動”園本課程。在園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除了常規(guī)的學習活動,教師還通過五個密碼解決了幼兒產生的問題,引導幼兒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并在一日活動中滲透數學教育理念,幫助幼兒解決實際問題。
五個密碼是根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體驗生活中產生問題,在自主探究中分析問題并挖掘數學元素,在合作交流中解決數學問題,在實踐應用中深化問題,在解決問題和深化問題的同時再造新的問題,之后再解決、再深化,最后在活動延伸中再提問題的過程(圖1)。
二、五個密碼鏈接幼兒生活
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筆者所在幼兒園借助真實的、熟悉的生活與活動情境,通過調動幼兒已有的數學經驗,引導幼兒將數學內容、學習方法遷移到日常生活,鼓勵他們嘗試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簡單的問題。
(一)密碼一:體驗生活,產生問題
1.活動開始。筆者開展“回家路線”這一主題活動,主要是因為離園前幼兒之間的對話。筆者所在班級還剩A、B、C三名幼兒,在等待家長的過程中,這三名幼兒展開了對話,以下是對話內容。
幼兒A:“我爸爸出差了,今天奶奶來接我,但她怎么還沒有來?”
幼兒B:“我和你家都在北塢村的最里面,離這里很遠,每次我爸爸來接我也是很晚的?!?/p>
幼兒C:“我也住在北塢村,去我們家要經過一個紅綠燈,然后往東邊走一段,就能看到我們家了?!?/p>
2.教師的發(fā)現。筆者從這三名幼兒的聊天中發(fā)現了以下兩點。一是幼兒的話題源于他們的生活,并且幼兒的談話興趣高漲。因此,教師在開展活動時應圍繞幼兒的生活,讓幼兒能思、能說、能動手。二是教師自身應善于挖掘幼兒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元素??此破匠5囊淮坞x園對話,卻是幼兒學習數學的有效資源。面對邏輯思維能力尚未完全發(fā)展的大班幼兒,教師在數學教育中應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充分挖掘身邊的數學元素,讓幼兒在生活的環(huán)境中不斷感知數、量、形、類別、時間、空間等數學知識,形成有益的數學思維方式。
3.教師的生活化教學策略。統(tǒng)計是大班幼兒熟悉的數學方法,為此,筆者將班級幼兒入園和離園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以此作為序幕,開展接下來的一系列活動。此外,為了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筆者在第二天晨間談話環(huán)節(jié),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描述回家的路線。以下是對話內容。
教師:“你們回家的路線是怎樣的?”
幼兒A:“我回家要經過兩個紅綠燈?!?/p>
幼兒B:“我回家要沿著江邊直走。”
幼兒C:“我家要先直走,然后拐兩個彎就到了。”
在提問的基礎上,筆者請幼兒繪制回家路線圖。從幼兒繪制的路線圖中,筆者有如下發(fā)現。一是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幼兒繪制的回家路線圖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形象化,以兒童的視角揭示數學的本質。二是圖中包括了生活中的元素,如道路、房子、紅綠燈等,清楚地體現出了幼兒從幼兒園到家的路線。三是雖然幼兒繪制的回家路線圖能準確表現出他們回家的路線,但他們對回家途中的事物的關注度不夠,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數量觀察得不夠仔細。
(二)密碼二:自主探究,分析問題
筆者結合幼兒畫出的回家路線圖,提出了新的問題,并引導幼兒關注回家路上的事物。以下是對話內容。
教師:“你們回家的路上都有些什么?”
幼兒A:“我看到路邊有很多樹?!?/p>
幼兒B:“我看到有很多不一樣的房子。”
幼兒C:“我看到三個路口只有兩個紅綠燈?!?/p>
通過筆者的提問,幼兒發(fā)現原來回家的路上有那么多平時沒有關注到的事物。在此基礎上,筆者請幼兒在回家路線圖上增添“沿途景觀”,并指導幼兒羅列出“回家路線”活動中所蘊含的數學元素(圖2)。
幼兒的興趣離不開真實的生活,教師在數學教育活動中應及時引導幼兒發(fā)現生活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加強數學與幼兒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幼兒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有趣。
(三)密碼三: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真實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情和問題,以豐富幼兒的經驗,開闊幼兒的視野。大班幼兒對集合、數學運算比較熟悉,但對比較與測量、幾何與空間等數學概念比較陌生。筆者結合大班幼兒現有的能力水平,開展集體教學活動,讓幼兒了解回家路線圖中所包含的時間、空間等內容,并讓幼兒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開展具有操作性的學習。圍繞回家路線,筆者梳理了數學教學內容及數學核心經驗,將每周四下午定為“靈動數學”特色活動的開展時間,圍繞紅綠燈、房子、樹、車等內容,聚焦數學核心經驗,采用游戲化教學模式,結合生活實際,讓數學活動充滿樂趣。
以集體教學活動“我家在這里”為例,這一活動的目標有以下三個:一是學習按照箭頭所指的橫向、縱向方位進行標記的方法,初步掌握空間方位對應方法;二是嘗試運用雙向排序的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相關問題,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三是主動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字,體驗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樂趣。在開展這一活動時,筆者準備了座位方位圖、箭頭、房子圖、人物圖卡、顏色卡片、數字卡若干套、標記圖、地址卡、玩具卡片等。這一活動的過程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熱身活動,初步感知空間、位置概念。筆者幫助學生復習橫向、豎向排序知識,并引導幼兒根據座位表,尋找自己的空間方位對應點,讓幼兒觀察探索,自由討論,初步感知自己的空間方位。第二步,學習空間位置對應方法。筆者展示房子的圖片,讓幼兒分析房子的顏色和樓號,并讓幼兒按箭頭方向“→”標注樓號,根據箭頭方向“↑”給房子編樓層。筆者還讓幼兒觀察并講述自己同伴的居住地點,并引導幼兒鞏固練習按箭頭所指的橫向、縱向方位進行標記的方法。第三步,延伸活動。筆者引導幼兒根據橫向、縱向標記,逆向思考,尋找對應的空間位置。
(四)密碼四:實踐應用,深化問題
生活處處皆教育,在“回家路線”主題活動中,筆者將活動從幼兒園的小空間延伸到幼兒園外的大空間,開展“家園兩點,多條路徑”探索實踐活動,圍繞“放學回家,有幾條路線可以走?”“哪條路回家最快、用時最短?”等問題,指導幼兒繪制路線圖,并利用步行計數表(表1)進行分析,帶領幼兒從問題走向真實世界進行探索。
幼兒結合步行計數表,通過比較用時、距離和步數的數據,發(fā)現了路線二所用時間比較少,路程較近,并從路線圖中發(fā)現,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加深了對距離的認知。
在這次實踐體驗活動中,筆者發(fā)現,幼兒在描述具體方位時會用“前、后、左、右”進行表述,但是對“東、南、西、北”的認識還不明確,方位知覺的能力有待提高。
(五)密碼五:活動延伸,再造問題
筆者圍繞幼兒方位知覺認識的不足這一問題,在區(qū)域游戲中,投放了指南針這一工具,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在探索過程中,幼兒發(fā)現指南針的指針總是指向南面,加深了對指南針的用途和“東、南、西、北”方位的了解。
三、收獲與反思
在“回家路線”系列數學教育活動中,筆者充分利用幼兒在回家路途中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幫助幼兒在一個又一個問題中學習數學,豐富了幼兒的知識儲備。
(一)幼兒方面
在五個密碼的探索破解中,幼兒與同伴、教師進行了數學方面的交流,并用數學語言準確地表達了數的概念,嘗試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收獲了解決問題的樂趣,拉近了與數學學科的距離,增強了對數學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了自身的應用能力,為幼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教師方面
在幼兒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時,筆者給予幼兒及時的鼓勵和引導,密切關注幼兒的生活,增強了幼兒對生活中蘊含的數學信息的敏感性。生活是數學教育的源泉,筆者引導幼兒在熟悉的生活中發(fā)現和體驗數學的樂趣,使幼兒熟練地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
(作者單位:蕭山區(qū)義橋鎮(zhèn)許賢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