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紅
(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zhèn)安川學校,甘肅通渭 743300)
微課的基本特點是媒材豐富、指向明確、短小精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微課適用于各類課型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用起來非常靈活、便捷,能夠帶給學生良好的感官體驗,擴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語文課程目標和實際學情,明確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做好信息資源的開發(fā)、收集以及微課設計工作,合理地應用微課激趣導學,引領學生積極踴躍地投入語文探究活動,從而彰顯微課的實用價值,構建充滿智慧氣息的語文課堂。
興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根本動力,雖然微課的展現(xiàn)形式非常新穎,但若內(nèi)容單調(diào)無趣,學生也無法產(chǎn)生詳細瀏覽微課的動機,致使微課的應用效果被削弱。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微課時,教師必須立足趣味原則,即根據(jù)語文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的興趣喜好進行微課的素材收集和制作。比如學生青睞圖片、視頻、音樂等具有感官沖擊力的媒材,厭倦枯燥、單一的文本資料,那么在微課的制作階段,教師就應該加大影音視圖材料的應用比例,避免微課中只有文本類的材料。再如,大部分學生都喜好聽故事,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可以將故事材料作為載體,或者在微課內(nèi)容中穿插故事情節(jié),從而使微課內(nèi)容契合學生的興趣需求,有效調(diào)動其注意力和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語文自學意識[1]。
微課雖然在展示信息媒體資源方面具備突出的優(yōu)勢,但是語文課堂仍舊以講透知識點和技能點為本位。著名的MOOC 平臺曾經(jīng)研究過教學視頻時長與學習者完成度之間的關系,視頻如果超過8 分鐘,學習者看完視頻的數(shù)據(jù)就會下降。由此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應用過于拖沓冗長的微課,反而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渙散,影響對語文學習主題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遵循適度原則,即合理設置微課的時長,把控在3~8 分鐘為宜,同時結合語文教學重點適度、適量地運用媒材和技術。微課并非越花哨越好,比如用于教學總結的思維導圖微課,就不宜插入過多的動態(tài)影像。教師落實好“度”的控制,才能真正使微課成為語文教學的點睛之筆。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微課,強調(diào)的是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和師生交互,如果教師只負責給學生播放微課,忽視引導學生開展思考和交流,那么學生就會淪為純粹的看客。播放微課是向學生輸入信息,而學生討論、操作、反饋是輸出信息,只有加強交互教學,才能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微課內(nèi)容。為此,教師在將微課引入語文教學時,應該堅持互動原則,通過在微課中增加互動內(nèi)容、設計問題等方式,使微課學習變成多向互動的過程。比如在微課制作階段,教師可以插入一些問題式的旁白和配音,引導學生一邊觀看微課一邊運轉思維。再如,在播放微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合作概括微課的要點內(nèi)容,讓學生探究解決微課布置的任務,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互動能力,增強微課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實效性。
情境創(chuàng)設是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常用方式之一,語文教學以文本閱讀為主,在研讀陌生文本之前,學生的思維和情緒都比較僵化,微課能夠整合利用多種媒材,直觀、生動地為學生呈現(xiàn)文本主題或內(nèi)容,使學生加速投入閱讀狀態(tài)。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善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閱讀文本遴選信息資源,設計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微課,引發(fā)學生的情境共鳴,從而喚醒語文閱讀期待。具體策略如下。
在基于閱讀情境創(chuàng)設制作微課時,教師必須緊扣閱讀文本的主題,選用的微課素材要與文字描寫內(nèi)容相關,確保媒材具象、有感官沖擊力。優(yōu)質(zhì)媒材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類型以及花體字、音效、旁白等需要用技術手段設置的媒材形式。選好微課素材后,教師可使用PowerPoint、Flash 等軟件完成微課的編輯[2]。在閱讀課堂上正式播放微課之前,教師應該根據(jù)微課內(nèi)容,精心設計簡潔的導入語做鋪墊,以此匯集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描寫季節(jié)風景的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收集季節(jié)景物圖片、視頻制作微課,并給每個景物配上花體字說明,搭配舒緩的輕音樂。在播放微課之前,教師可做簡短的導入預告:老師要帶大家開啟一場季節(jié)之旅。在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微課內(nèi)容后,教師可讓學生聯(lián)系微課內(nèi)容互動交流自己眼中的季節(jié)風景,或者回憶以前學過的描寫該季節(jié)的文章、詩歌,隨后引出新文本的主題和作者,并預設懸念:作者會從哪些角度描寫微課中的季節(jié)美景呢?和大家以往學過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這樣通過應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的思維獲得預熱,迫不及待地參與文本研讀。
初中語文教學是以探究為基礎的,微課適用于語文課堂探究活動的策劃、發(fā)布和組織,能夠給學生提供更開放的學習空間,充分突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主體性。為此,教師應該延展思路,把微課和活動化教學、任務式教學有機整合,應用微課布置多姿多彩的探究任務,引領學生集思廣益、協(xié)作學習,從而強化學生的樂學意識和探究能力。具體策略如下。
在應用微課組織課堂探究時,教師應該根據(jù)語文教學的具體需求,制作任務、主題明確的微課,把待解決的問題、要求和方法等,在微課中一一列出來,讓學生在微課的指示下自主、合作開展探究學習。如在文本精讀環(huán)節(jié),教師若想讓學生分析語言特色,就可以在微課中插入文本的主題圖。不同文體對語言的要求不同,記敘文要求是準確、形象、富有感染力;議論文要求是鮮明、邏輯性強;說明文要求是通俗、簡明。在微課的任務頁面,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教材課文的文體,四人一組合作分析語言特色,在概括語言特色的同時要列舉出文本中的具體句段。播放微課后,學生投入語言品析和探究交流,教師在其間需提醒學生參照微課出示的語言要求來賞析,最后組織各小組匯報、分享語言分析結果,鍛煉學生合作精讀課文、概括語言風格的能力[3]。再如,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文本中會出現(xiàn)較多的古今異義詞。教師在微課的開頭部分可以先插入一組古今異義詞的解釋例子,在任務部分要求學生使用工具書和信息設備,合作找出文本中其他的古今異義詞,并在筆記上記錄每組詞的古義和今義。在播放微課的同時,教師可跟進導語:從微課中的范例大家可以看出,同一個詞的古義和今義是迥然不同的,這樣的詞在課文中還有很多,我們來比一比哪組能獨具慧眼、把它們找出來。各組熱情百倍地參與探究,教師可點撥學生在查閱、記錄古今異義詞含義的同時,討論、比較古義和今義的具體區(qū)別。最后,教師再使用微課公布文本中全部的古今異義詞及其解釋,讓各組學生自主復核,把遺漏的摘記完整。這樣通過應用微課組織探究,學生就習得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痛點和難點,以往教師一般在簡略地布置作文話題和要求后,就讓學生開始寫作,學生形成寫作思路慢、無法迅速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很難寫出優(yōu)質(zhì)作文。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適用空間非常廣,是啟發(fā)學生寫作靈感、指導寫作章法的最佳工具。為此,教師應該重點應用微課實施寫作教學,給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和謀篇布局的方法等,從而增強學生的作文創(chuàng)作質(zhì)量。具體策略如下。
在應用微課實施寫作時,教師應該從寫作目標出發(fā),在微課中采用圖片和視頻等媒材,給學生提供描寫對象或參照物,同時用文本形式介紹寫作方法,包括描寫內(nèi)容、描寫順序等,引導學生觀察微課中的描寫對象,結合方法指導,構建作文思路和提綱,最后按照提綱擴展成文。如在人物描寫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收集的人物肖像圖、人物活動短視頻作為寫作素材,設置在微課的開頭部分,后續(xù)界面用文字整理人物描寫的方法,包括肖像描寫,寫出人物的體貌、神態(tài)特征;語言描寫,寫出人物之間的對話或獨白;動作描寫,寫出人物的動作、行動,用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為特點;心理描寫,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所思所想,并在每種描寫方法的后面出示1~2 個對應的例句[4]。教師播放微課,學生閱讀并了解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后,教師需重新展示人物圖片和短視頻部分,鼓勵學生任選其中一個素材認真觀察人物的肖像、語言和動作特點,想象其心理活動和思想性格,與身邊的伙伴合作交流。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構建作文提綱:同學們,仔細觀察微課所描寫的對象后,你準備如何刻畫所選的人物呢?請大家參考老師提供的寫人方法,在草稿中列出幾個人物特點關鍵詞,圍繞關鍵詞列出描寫順序的提綱,比如先寫肖像還是先寫動作,心理描寫安排在哪個位置,并在提綱中擬定作文開頭和結尾的中心句。學生開始自主擬定提綱。提綱擬定完畢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jù)提綱的設想和結構正式開展人物描寫的創(chuàng)作。這樣在微課的素材展示和方法指導下,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創(chuàng)作,并掌握人物描寫和提綱構建的技巧。
學生在經(jīng)歷語文新知學習、探究訓練等活動后,頭腦中積累了比較龐雜的知識點,教師必須跟進實施歸納總結,才能促進學生整體回顧所學知識,加深認知印象。微課具備強大的信息整理功能,教師應該利用微課匯總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梳理重難點和知識經(jīng)驗,從而省去板書總結的麻煩,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策略如下。
在應用微課實施語文教學的歸納總結時,教師應該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綜合利用圖片、文本、表格、思維導圖等媒材,把課堂知識點集中整理到微課中。播放微課后,教師可讓學生參照微課和學習筆記,自主、合作對課程要點進行復盤,把疑點、認知不透徹的內(nèi)容反饋出來,教師答疑或查缺補漏。如在事物說明文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可采用微課出示說明對象的圖片以及總結文章特點、說明寫作方法的思維導圖,指導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回顧教材說明文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描寫了哪種實體性事物;作者運用的是介紹、描述、記述還是闡釋法;說明文的語言風格等等。學生自主梳理完畢后,教師發(fā)問:對微課中整理的知識點,大家是否還存在困惑?有學生反饋對說明文的語言風格把握不準,教師精講:說明文語言的基本要素是客觀、準確,一般不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傾向,在此基礎上追求生動或平實,大家在課后可以多閱讀幾篇同題材的文章,就很容易感受說明文的語言運用規(guī)律和風格了。這樣通過應用微課實施歸納總結和拾遺補闕,就能全面消除學生的閱讀理解死角[5]。
文化理解和傳承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初中語文教學中涉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多元文化。除文字描寫之外,教材能夠給學生提供的文化資料是非常有限的,影響學生閱讀理解和文化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微課可以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文化資料的共享和展示,彌補教材資源的不足。為此,教師應該將微課作為文化拓展的工具,助推學生的文化理解和傳承。具體策略如下。
在應用微課拓展文化時,教師應該針對教材中含有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異國文化的文章,收集對應的文化資料并制成微課,資料類型以圖片、視頻為主,適量地搭配文本介紹。教師應結合文章閱讀展示微課,引導學生圍繞文化資料的內(nèi)容互動交流,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文化現(xiàn)象和內(nèi)涵。如在關于傳統(tǒng)民族舞蹈的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舞蹈表演視頻以及介紹舞蹈歷史淵源、舞蹈特色、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料,設計成微課播放給學生,引導學生了解微課內(nèi)容,閱讀文章中描寫舞蹈表演場面的段落,設問組織文化探討:根據(jù)微課展示的舞蹈視頻和文字資料,大家認為這個地區(qū)和民族的人們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舞蹈表演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學生互動交流后反饋:該民族的人們具有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舞蹈表演讓人產(chǎn)生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流暢飄逸之感。這樣通過應用微課拓展文化,學生就體驗到傳統(tǒng)民族藝術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和審美素養(yǎng)[6]。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堅持趣味原則、適度原則和互動原則,提高微課和課堂教學的設計質(zhì)量,加強應用微課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組織探究活動、實施寫作指導、歸納總結知識點、拓展文化視野,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穿微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和寫作能力,助力學生差缺補漏,獲得文化知識儲備的擴充,從而發(fā)揮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