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南關小學 梁晴晴
教育平等,確保每一個適齡學生都能獲得正規(guī)校園教育,有智力缺陷的學生也有相同的受教育權,融合教育、隨班就讀等方式給這些特殊學生以學習與成長的契機。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該更加耐心地接納這群學生,并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使這些學生盡早融入一般的教育環(huán)境,根據學生智力水平、行為特點設計差異性的教學模式,縮短特殊學生與正常學生之間的差距,真正把融合教育落在實處。
特殊學生在理解能力、記憶力、書寫能力、閱讀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從而加大了這些學生學習語文的困難程度。這些學生從小就在別人奇怪的眼光中長大,常常存在著自卑心理,幾乎不會和師生進行主動交流,這給教師的“如何教”帶來了困難。甚至一般教學內容,在這些學生的心目中,同樣會覺得很難懂。教師按照正常的進度授課,這些學生就覺得節(jié)奏太快了,自己不明白。這種教學模式易導致智力落后的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習信心不足,學習態(tài)度消極等。面對上述問題,教師一定要客觀、理性地看待特殊學生這一特征,要為其營造一個更適合他們特征的學習氛圍,促使其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幫助這些學生排除心理障礙,使他們像普通學生那樣,做課堂上的主人,給學生足夠的尊重與幫助,不急躁、無怨言,讓這些學生打開心扉,融入班集體,融入校園生活,更加高效地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面對隨班就讀學生,教師應該給他們分別制定教學目標,并圍繞“淺化、易操作、效果明顯”的原則。所謂淺化,是指比為普通學生制定的教學目標更加低,與隨班學生實際情況相符;易操作,就是方便隨班學生練習,能使這些學生也參加語文的學習活動;效果明顯,就是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淺化與實效相結合對隨班就讀的小學生而言,他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接觸自己喜愛的事物,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內容做出適當調整。有效就是要在淺化的基礎上,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盡管隨班學生的能力略遜一籌,但并不等于教學目標就能松動,教師必須“淺而實”,確保學生學習后能熟練掌握。
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一般教學目標是:“流利地背誦課文,了解基本對仗知識,掌握‘鳴’‘泊’等動詞的用法,理解古詩意境等?!边@樣的課堂教學往往忽視了對課堂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對隨班學生來說,可以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完整地朗讀古詩,能認讀簡單的生字,盡量背誦”。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隨班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能力,而且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課后作業(yè)。教學目標淺化,可減輕隨班學生心理負擔,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課程。通常情況下,達到目標后能使學生獲得某種成就感,這樣的成就感對隨班學生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出單一、乏味的目標,不僅不能激發(fā)隨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會導致隨班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合理淺化的教學目標,合力降低隨班學生學習門檻。
融合教育以特殊學生融入普通環(huán)境為主要目的,幫助他們構建正常人際關系,形成自我認知概念。融合教育對學生來說具有特殊性,它不僅需要有較高的溝通技能,還需要學生能與他人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就小學語文課堂融合教育而言,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表現機會,借此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使隨班學生能真正融入班集體。在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氛圍中,引導其構建更加融洽、更加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這是對融合教育提出的特殊需求。
如語文課堂游戲中,教師可允許隨班學生充當“龍頭”,即第一個說出成語者,以后學生就會按此成語接龍?;蛘呓處熢诜治鲆欢握n文前,可由隨班學生先讀,鞏固主題,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有助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如在講解《火燒云》一課時教師可如此導入:“作者所描繪的火燒云實在是不可思議,特別是寫火燒云色彩,今天,我們讓一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這段寫火燒云顏色的課文……”教師之所以如此導入,主要是為了兩個目的,第一,要使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第二,檢查學生對描述火燒云色彩的那一段詞語有無認識。要是學生真的找不出,教師可直接指出,并要求學生讀。如此精心布置,可以使融合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滲透,使學生能了解并跟上當前的教學進度。
特殊學生與其他同齡學生相比,存在著顯著差異,他們在心理、生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有時表現出某些超乎正常學生的行為,由于這些表現和一般人不一樣,常引起部分學生的不解,然后戲弄他們,造成特殊學生還有可能因為溝通不暢而出現暴力行為,不想和別人溝通,長期下去,就會使特殊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如自卑、退縮、不愿積極與人交流溝通。
因此,基于融合教育的理念,以隨班就讀的學生為對象,班主任應該為特殊學生的正常班集體生活、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特殊學生和正常學生間的交流、融合問題,使其融入班集體,體會團結的精神,博愛的力量。為達到這一教育目的,班主任對隨班就讀特殊學生進行管理時,要講究策略,了解并滿足其需求,適當降低管理標準,對特殊學生應做好過程性評價工作,一發(fā)現有什么進步便多贊美、多鼓勵,這樣也能使得同班級的學生覺得特殊學生和自己沒什么區(qū)別。
正常的學生積極和這些特殊學生建立良好學生關系,結對幫扶。教師可先請班干部和特殊學生隨班學習結對,一起讀書、交流、復習等,為班級做出榜樣。受榜樣的感召,其他學生和特殊學生結成對子,逐步確立“輪流結對”的生活和學習格局,為隨班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要樹立“人人懂關心、人人有愛心、人人付真心”的融合教育氛圍,使隨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集體對他們的愛與溫暖,從而塑造健康的人格,開朗的性格,創(chuàng)建和諧班風、教風,使隨班就讀特殊學生能及時融入班集體。這對他們的性格與品德養(yǎng)成有著很大影響,能為其健康成長提供極大助力。
家庭對特殊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他們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聯(lián)系最密切的仍然是家人。特殊學生的父母對學生的了解更多且更具有針對性,父母為特殊學生健康成長傾注著超人的毅力,因此,他們在特殊學生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有些家庭認為特殊學生是累贅,不想再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來關心他們,對特殊學生的特殊教育缺少有效、合理的辦法,缺乏自信。所以,教師應建立家校協(xié)作模式,對隨班就讀特殊學生,更要做到心中有數,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這類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性格愛好,這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正常教育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家校協(xié)作中應多邀請家長到校開會,指導其教育特殊學生的技能與方法,教師還要做好家訪工作,與父母進行適時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的需要。
融合教育對彰顯國家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隨班就讀為特殊學生的正規(guī)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并逐步深入,逐層指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從而給隨班就讀學生打好基礎,一步步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真正實現語文基礎教育的“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