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鵬飛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與實施,家庭教育由過去的傳統(tǒng)“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學校需要開展好家庭教育指導。盡管很多學校設立了家委會,創(chuàng)建了家長學校、家長課堂,但家校共育尚有不少難點、堵點沒有引起重視或解決。
隨著社會轉型和發(fā)展,家庭教育正面臨著發(fā)展不均衡、不充分,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不適應、質量參差不齊等諸多新矛盾和新挑戰(zhàn),亟須構建科學系統(tǒng)的組織、指導和支持體系。[1]只有了解需求、精準施策,家校共育才能取得實效。為此,江蘇省常州市教科院附屬初級中學在2018 年建校之初就大膽構想、建設“智慧父母成長班”,開展一系列實踐和探索。
《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四十一條指出,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根據家長的需求,邀請有關人員傳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
家長教育課程的目的是滿足家長育兒需求,提高角色勝任力。[2]17借助家長問卷調查、家訪訪談以及學生個案咨詢,結合具體課程實踐經驗,學校形成了一體化的“智慧父母課程”體系(見下頁表1)。課程設置既關注從“核心內容”到“主題活動”的橫向一致性,又關注從“關注孩子個體”到“關注家庭系統(tǒng)”的縱向系統(tǒng)性,改變了以往學校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無序性和散亂性。通過課程,家長學習了系統(tǒng)的、循序漸進的、一體化的父母成長內容,學校培育了一批家庭教育理念新、實操能力強的“種子家長”。通過三年的學習,家長還成了孩子的“同窗好友”,獲得“上崗證書”,與孩子一起“畢業(yè)”。
表1 智慧父母課程
目前,家校合作已經成為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現(xiàn)代學校體系的制度性標準。學校及教師必須形成“大教育”理念,在新時代主動承擔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幫助提升家長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職責。[3]與專家、教授相比,學校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在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與家長溝通等方面有著更明顯的優(yōu)勢,更容易得到家長的信任。
然而,一線教師在面對家校共育問題時存在以下困難:一方面中學教師本身的教育教學工作滿負荷,時間和精力受限;另一方面,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每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也不同,教師的相關專業(yè)能力不足,尤其在心理咨詢、醫(yī)學、法律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學校“智慧父母成長班”的師資成員主要以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長指導站的教師為主,其中既有班主任,又有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研究興趣的學科教師。為了充分發(fā)揮成員們的優(yōu)勢和能力,學校首先根據每個成員的研究興趣和專業(yè)特長進行專業(yè)培訓和任務分工。如推薦成員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師業(yè)務培訓,鼓勵成員參加高校心理學教授主持的督導研討,啟動“月研究制度”,定期開展理論專業(yè)培訓。其次,讓每個成員“術業(yè)有專攻”,即根據從教年段和擅長領域指導成員進行專題研究。如有的成員主要研究幼小銜接、學習習慣、學齡期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時間管理等,有的成員主要研究小升初銜接、情緒管理、青春期溝通技巧等,有的成員擅長信息技術,全力開發(fā)家庭教育線上課程,有的成員是資深心理健康教師,適合開展心理團輔或家庭治療。所有成員都加入課程設計和講解,進一步發(fā)揮各自的專業(yè)優(yōu)勢。再次,整合家庭教育、父母成長、心理咨詢等研究工作,使家庭教育指導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最后,啟動“學校導師”+“校外力量”的融合師資配置。學校邀請心理科醫(yī)生、心理咨詢師、知名教育專家、法治副校長等校外力量加入研究隊伍,在專業(yè)引領的同時,拓寬學員的視野,延伸家校社共育的工作渠道。
家長教育課程是成人教育課程,學校應按照成人教育的方式科學合理地設置家長課程,尊重成人自主性學習特征,注重家長的已有經驗,注意家長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參與性。[2]15-16為此,結合本校實際,“智慧父母成長班”在實施過程中體現(xiàn)了以下3個特點。
從起始年級開始,家長自主報班學習。每個年級1 個班,學員約60 人,每月安排2 次周五晚上集中授課,確保學員的上課時間和聽課效率?!罢n后積極練習,認真實操,以獲得行之有效的技能和方法”是“智慧父母成長班”的亮點。每次課程結束后,家長需要完成相應的課后反思或實踐作業(yè),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是一種“自生長”。另外,“智慧父母成長班”的“學習委員”每學期會帶領全班共讀一本家庭教育的理論書,定期推送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小視頻或文章,供家長自主選擇和學習。如“居家抗疫、家校同心”線上系列課程包括“情緒的覺察與管理”“服從指揮、積極配合”“做好時間管理和分配”“營造溫馨家庭氛圍”等主題,并配有“留言互動”專區(qū),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學校充分利用家長自身的教育資源,通過小組合作、閱讀分享、案例點評、家教小故事等不同形式,讓更多家長的教育智慧“流動”起來。如征得家長同意后,將家長作業(yè)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推薦到課堂,所有成員參與討論、相互點評,通過案例討論引發(fā)家長更多的思考。再如,很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每次課前一刻鐘,家長成員競相上臺,輪流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故事,或講述“如何陪娃寫作業(yè)”,或講述“如何體現(xiàn)家庭成員的擔當和責任”。無論對教師還是家長,這都是一種“互生長”。經過碰撞和凝練,這些家庭教育經驗形成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體現(xiàn)了家校共育的優(yōu)勢,提升了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智慧父母成長班”不同于普遍意義的“家長課堂”,在這里,家長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組織者、討論者、操作者、評價者。家長參與制定課程內容,可以選擇、增加或修改有關課程。課堂上,教師提供真實的問題情境,家長進行角色扮演,并復盤過程,再進行小組討論,探尋合適的家庭教育方法。另外,家長還組建了班委,利用廣泛的社會教育資源把“智慧父母成長班”的活動延伸到校外,如戶外拓展,親子農耕,參觀美術館、圖書館,開展班級總結表彰大會等,進一步深入推進家校協(xié)同育人。
家校共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學?!爸腔鄹改赋砷L班”嘗試將家長作為學員主體,將他們的育兒聚集點從關注孩子學習生活轉移到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行為的完善上來,通過“父母”角色的完善和體驗,幫助家長完成了自我生命的“二次養(yǎng)育”,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家校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