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中才
現(xiàn)代社會,但凡遇上開學季,各地學子都會背上行囊,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重返校園,開啟新學期的生活。
古代既沒有火車飛機,也不具備自駕出行的條件,但是古人開學卻遠比今天顯得莊重。從離家之前到入校以后,古人的開學過程透著滿滿的儀式感。
從古至今,入學皆需準備學費,這既是對授業(yè)教師的酬謝,也是對知識的尊重。古人將學費稱為“束脩”。作為六禮之一,束脩早在孔子時代就已施行,《禮記·少儀》中有言:“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惫糯鷮W生繳納的束脩一般以實物為主,鮮有錢幣,因為古代生產(chǎn)力落后,多數(shù)寒門學子只能以物代之。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貨幣發(fā)行量的增加,束脩也慢慢改為銅錢或銀兩。
現(xiàn)在的學生開學后都會收到校方準備的校服,校服規(guī)格一致,穿上后顯得統(tǒng)一有序。古時為表示對讀書人的尊重,也會在開學前準備一套正式的校服,名為“青衿”。“衿”的本意是指漢服的交領,青衿就是青色交領的深衣?!对娊?jīng)·鄭風·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應是“青衿”一詞的最初來源。
北周的庾信在《謝趙王賚息絲布啟》一文中說:“青衿宜襲,書生無廢學之詩?!庇纱丝梢?,古人開學穿青衿,與今人返校穿校服有異曲同工之妙。
校服和學費準備妥當?shù)耐瑫r,讀書人還要備足路費。古人出行艱難至極。筆者曾經(jīng)寫過一篇《李白春節(jié)為何不愿回老家過年》的文章。其中提到李白回一次四川江油老家,需要從都城長安出發(fā),一直往西走到寶雞市的大散關,再搭乘馬車經(jīng)由陳倉道輾轉漢中,隨后翻越秦嶺和大巴山,沿著金牛道繼續(xù)走到廣元,最后抵達江油。整個行程一千八百里,路上行程一個月,雇傭馬車和住宿花費不菲。所以,不備足路費,難以遠行。
一切準備就緒,上學便可以提上議程。各地學子會背上行囊奔赴遠方,古人把書包叫做笈囊?!墩f文》中解釋,笈囊,多用竹、藤編織,用以放置書籍、衣巾、藥物等。這便是書包的雛形。
現(xiàn)代社會,開學先要報到,登記辦理入學手續(xù),然后舉辦一場隆重的開學典禮,此后正式開啟學習生涯。古代開學儀式的流程復雜些。在古代,兒童一般四至七歲入私塾讀書,無論出身貴賤,若要開蒙入學,一定要行“入學禮”?!叭雽W禮”主要包括“正衣冠”和“開筆禮”兩大環(huán)節(jié)。開筆禮分為朱砂開智、描紅開筆、擊鼓明志三個部分。朱砂開智時,授業(yè)老師會用蘸有朱砂的毛筆在學子眉心處點上一顆紅痣,寓意學子自此啟智明理;描紅開筆時,學子們會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寫入學后的第一個字;擊鼓明志時,學子們依次排隊走到鼓邊,擂鼓的同時高呼人生理想。
由此來說,古人開學前的準備工作與今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對開學之“禮”的重視反映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和尊重。所以,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從不缺乏博學大儒。他們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
各種“入學儀式”不僅僅是為了賦予開學一種儀式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這些儀式背后的文化意蘊和美好希冀。開學了,便意味著收拾好心情,端正學習態(tài)度,做好開啟新征程的準備,迎接新的挑戰(zhàn)和知識的饋贈。這一點,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