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本期特稿
淄博陶瓷研究綜述
懷 康,綦 璇(5)
文化與教育
后現(xiàn)代主義視閾下的現(xiàn)代陶藝研究
徐夢薇,岳友熙(25)
淄博陶瓷藝術美育融入外語教學的實踐研究
王莉莎(30)
藝術與設計
臨江窯青花瓷紋飾的“立象盡意”表達研究
王占峰(37)
枕上之景:“借景”在磁州窯瓷枕上的應用研究
褚宏福(44)
歷史與考古
中國古代瓷器上菊花紋飾的歷史演變
孫華勇,王衛(wèi)丹,衛(wèi)松濤(49)
元代絞胎雙環(huán)耳瓶初探
李博文,王麗麗,楊倩倩(60)
材料與科技
長石-石英類礦物原料對日用陶瓷物理性能的影響
李 赫,張金釗,張 健,孫 寧,毛曉東,陳 偉(66)
熔體表面張力的研究
劉干平,談梅英,李劉旒(71)
產業(yè)與發(fā)展
人工智能新技術對陶瓷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影響研究
顧子瞻,陸振宇(76)
第2期
理論研究
中國“現(xiàn)代陶藝” 的概念內涵及批評方法分析
朱峰瑤,李曙光(5)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的視覺人類學分析
張辰昊,朱苗苗(10)
文化與教育
文化折扣視域下中國陶瓷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
張常霞(15)
瓷器紋飾中的信仰民俗——以淄博市博物館藏瓷器為例
劉 駿,么 彬,張 沖(25)
藝術與設計
審美經濟視角下陶瓷潮流玩具的新態(tài)研究——以泡泡瑪特的產品為例
郭 松(36)
歷史與考古
古代陶塤的發(fā)展歷史及其文化內涵
賈劍蕾(42)
從匠籍制度看《陶記》的成書年代
黃 越,陳鎮(zhèn)江(48)
魯中南地區(qū)隋唐時期窯業(yè)生產中心的遷移及原因
付 丹(53)
材料與科技
氧化鈰合成與改性及在催化領域的應用
周 斌,王 鵬,孟凡鵬,張孝賢,張學謙,王依山(64)
產業(yè)與發(fā)展
“雙碳” 目標下陶瓷產業(yè)合規(guī)發(fā)展路徑探析
崔德潤,朱伯玉,徐 堃(74)
第3期
文化與教育
陶瓷器物的文學書寫及其當代價值——以《煙壺》《國壺》《西冶大天井》為例
徐欣萌,唐長華(5)
文本類型視域下陶瓷科技英語的翻譯技巧
霍紅亮,張 蕾(15)
藝術與設計
適性與自得:成化民窯青花鲇魚紋研究
胡 芬(20)
隱于書后的清代天藍釉器皿
周雅琦(28)
仿生設計在陶瓷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康 毅,陳 鶴(34)
清代外銷瓷上“中國風”女性圖像設計特征研究
柯明慧,劉樂君(39)
歷史與考古
齊墓出土陶俑研究
張 沖,朱良賽,么 彬,王 濱(45)
材料與科技
凝膠注模-冷凍干燥法制備磷酸鋁基多孔陶瓷
高 杰,樸佳思,白佳海(53)
長石與石灰石釉料調配的始熔溫度研究
劉干平(59)
產業(yè)與發(fā)展
陶瓷作品著作權的理論邏輯與裁判路徑探析——以2020-2023年73份判決書為分析樣本
徐德臣,侯成龍,明海飛(67)
基于產業(yè)集群視角的淄博陶瓷企業(yè)品牌提升的實證研究
王 蕾(73)
簡訊與訪談
《山東陶瓷》編輯部到淄博職業(yè)學院陶瓷琉璃藝術系走訪調研
劉 麗(19)
《山東陶瓷》編輯部到山東銀鳳股份有限公司走訪調研
劉 麗(80)
第4期
理論研究
基于文化再生產理論的傳統(tǒng)手工藝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以建水紫陶為例
李皓然,張桎瀅(5)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下的中英陶瓷紀錄片比較研究
陳 麗(14)
ChatGPT譯文質量的評估與提升——以陶瓷類文本漢英翻譯為例
王子云,毛 毳(20)
文化與教育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陶藝課程的教學實踐
徐玉玲,程紅璞(28)
幼兒陶藝審美教育的價值與實施路徑
車紅艷,姜麗蕊(33)
藝術與設計
傳統(tǒng)淄博花釉在現(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中的融合創(chuàng)新
劉木森,馮俊杰(37)
陶瓷的理想世界——祝大年陶瓷作品的藝術特征
劉思祺 ,吳 衛(wèi)(43)
陶瓷材料在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紀念品中的運用研究
孫洪波(51)
材料與科技
YSZ短纖維增強日用陶瓷固廢再燒結材料的研究
呂 智,劉俊伯,張小珍,王少華,江瑜華,汪永清(58)
水處理用平板陶瓷膜團體標準與國家標準的對比分析
馬 寧,李 泉,樊震坤,張 偉,孟凡朋,張 超(64)
增強型二氧化硅氣凝膠材料的研究進展
王蒙蒙,徐 杰,隋學葉,綦開宇(70)
簡訊與訪談
《山東陶瓷》編輯部到部分高校走訪調研
劉 麗(80)
第5期
文化與教育
論清代詩歌中的陶瓷茶盞
蔡定益(5)
中國陶瓷藝術中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
耿麗娟,岳友熙(15)
地方高校國際學生陶瓷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策略
季麗莉(22)
藝術與設計
陶瓷碎片裝飾中的設計美學——以羅中立美術館為例
趙 陽,朱少華(37)
歷史與考古
山東煙臺萊州東關東南墓地出土青白釉爐的年代及用途考析
孫兆鋒,許 哲,張英軍(43)
材料與科技
室溫固相合成氧化鈰納米拋光粉工藝研究
李文杰,徐曉倩,岳嘉寧,孫海濱(50)
長石與石灰石釉料調配的高溫黏度研究
劉干平(56)
產業(yè)與發(fā)展
中文陶瓷類期刊論文被引情況分析與啟示——基于2013-2022年CNKI數(shù)據(jù)
朱艷紅(65)
簡訊與訪談
山東陶瓷行業(yè)簡訊
羅維志(78)
作品賞析
吳國良藝術作品
(80)
第6期
理論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陶瓷研究立項情況統(tǒng)計分析
邢同衛(wèi)(5)
氣氛美學視野下陶瓷器物在視覺藝術中的意義生產研究
路子琰,穆宏非(20)
文化與教育
17—19世紀中國陶瓷對英國文化的影響
丁念亮(25)
中國陶瓷在歐洲的傳播及意義再生產
牛書田,江金諦(32)
藝術與設計
陶瓷繪畫元素融入陶瓷藝術設計的路徑分析
王 剛(36)
蒲城店遺址陶器紋樣類型與裝飾特點分析
葉銘澤,商亞敏,劉光甫(42)
養(yǎng)生文化視角下陶瓷小家電產品設計的功能及趨向研究
羅靈芝,文衛(wèi)民(48)
歷史與考古
河南扒村窯瓷器姓氏類款識的品牌性研究
蔣輝煌(54)
材料與科技
燒結溫度對凝膠注模成型熔融石英陶瓷性能的影響
張永翠,翟寶森,李曉亮,閆福恩,楊 凱(61)
六方片狀氧化鋁微晶的制備及生長過程研究
殷劍龍,徐美燾,劉炳琦,范光磊(66)
產業(yè)與發(fā)展
《山東陶瓷》現(xiàn)狀、問題與思考——基于對企業(yè)和高校的調研分析
劉 麗(72)
作品賞析
曲冰、高亞楠作品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