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TechHQ網(wǎng)站2月23日文章,原題:亞洲虎風光不再一日本科學家準備離開 日本科學家正在離開該國,前往中國的大學尋求更好的機會。中國在研發(fā)投資方面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科學家們紛紛離開日本以逃避限制性的工作環(huán)境和缺乏資金的狀況。日本要提高其國際研究地位,就必須營造能讓科學家自由投入工作的工作環(huán)境。
過去20年,日本科學家持著“宿命論”的態(tài)度,對工作失去熱情,抱怨預算太少或沒有時間進行研究。相比之下,一名日本科學家記得2019年在美國參加會議時,看到一名中國教授吸引了一群中國學生,教授說服學生去他的研究中心。這名日本科學家找工作好幾年了,希望能去日本的大學當副教授,但一直沒有空缺職位。后來他得到了一份教職,并在2022年搬到中國。他說,中國的科學家們積極性很高,很少錯過發(fā)表研究文章的機會。
與日本相比,中國社會更加尊崇科學和學術(shù)。另一位科學家說,日本和中國實驗室的顯著區(qū)別在于交流。他也經(jīng)歷了艱苦的求職,不得已移居中國,最終得到了比5年前高5倍的薪水。
日本科學家說資金不是唯一的問題。在中國,研究人員似乎與實驗室的同伴和主管都有交流,而日本僵化的等級制度使社交變得困難。也許正是中國實驗室的互相交流而不是資金增加了他們的產(chǎn)出。這是笠川和平財團理事長、研究中國科學方法的專家角南篤的看法。他說,制度安排是關(guān)鍵所在。中國的大學改革給了大學管理層相當大的自主權(quán)。這使得年輕的科學家也可以自由研究,有機會贏得資助和晉升。
日本與美國和荷蘭的科研合作,是否會影響日中易位的速度,目前不得而知。過去20年,中國和曰本在科學影響力方面互換了位置。中國還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研究論文發(fā)表最多的國彖,而日本已降至第12位。據(jù)稱,日本排名下降是“選擇與集中”政策的結(jié)果,由于資金有限,日本只對少數(shù)研究領域進行投資。這意味著預算集中在某些大學。要獲得長期職位非常困難,政府的補貼要么被削減,要么數(shù)額太小。
日本文部科學省數(shù)據(jù)顯示,日本每年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shù)在2006財政年度達到了17860人的高峰,近年來一直在15000人左右徘徊。而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shù)從2005財年的26506人猛增到2020財年的65585人。▲(作者莫利?羅伊,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