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殿海,裴娜,盧娜,曾歡高,高敘軍
1 新余市中醫(yī)院 (江西 新余 338000);2 新余學院 (江西 新余 338004)
腰椎滑脫癥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多由于過度機械應力、退行性改變引發(fā),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腰腿疼痛、間歇性跛行、下肢麻木等,部分患者可累及馬尾神經導致大小便失禁,嚴重時可造成癱瘓,給患者及家庭均帶來沉重的負擔[1]。因此,患者應積極進行治療,使滑脫的腰椎恢復正常位置,椎間孔恢復正常,避免出現(xiàn)神經壓迫[2]。雙通道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經皮釘固定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腰椎滑脫癥的主要術式,雖然可快速復位,但術后患者受創(chuàng)傷、疼痛等因素影響導致長期制動、康復情況無法令人滿意。隨著中醫(yī)藥技術的發(fā)展,術后治療配合使用中藥熏蒸穴位刺激可提高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康復[3]。我院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脫癥患者進行觀察,研究雙通道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經皮釘固定術配合術后中藥熏蒸穴位刺激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腰椎滑脫癥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0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9 例;年齡50~65 歲,平均(57.49±3.63)歲;病 變部位:15 例L4~L5、8 例L3~L4、7 例L5~S1。試驗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50~66 歲,平均(57.44±3.61)歲;病變部位:14 例L4~L5、9 例L3~L4、7 例L5~S1。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診斷依據(jù):腰部疼痛(多為鈍痛)波及臀部、大腿后側,站立或彎腰時加重,臥床休息后緩解;站立位腰椎生理性前凸,脊柱重心后移,腰椎活動受限;側位X 線片可見椎體明顯前移,CT 和MRI檢查可見脊髓/神經根受壓。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骨傷科學》[4]診斷標準與上述診斷依據(jù);經X 線片、CT、MRI 檢查確診;認知清晰;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近期接受腰椎同節(jié)段開放手術治療;存在脊柱結核或腫瘤情況;存在凝血障礙;存在嚴重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
對照組單純行雙通道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經皮釘固定術治療:患者行全麻后取俯臥位,借助C 臂機確認具體的手術節(jié)段,在體表標記術式點后做長0.5~0.8 cm 穿刺切口,置入逐級工作套管予以擴張?zhí)幚?,常?guī)頭側作為觀察通道,尾側作為工作通道,實施窄骨膜剝離子剝離側椎板間組織,并置入關節(jié)鏡,從工作套管置入等離子射頻后行鏡下止血,使椎板下緣及下關節(jié)突得以充分顯露,鏡下骨刀切除下關節(jié)突,并切除部分椎板下緣及棘突基底部,對側下關節(jié)突內側部分于對側椎板腹側進行切除,予以單側入路雙側減壓以達到雙側減壓的目的,使同側上關節(jié)突顯露,對部分上關節(jié)突內側緣于整體節(jié)段黃韌帶進行切除,將同側與對側行走神經根及部分出口神經根進行顯露、松解,并于對側及同側的側隱窩實施減壓;將同側椎間盤暴露后,鏡下切開椎間盤,擴大椎間盤外口后鉸除椎間盤,摘除髓核組織,并去除軟骨終板,選定合適椎間融合器在鏡下打壓植骨和置入椎間融合器;最后在椎間隙上下相鄰的椎體部位置入4枚椎弓根螺釘,予以提拉、復位、固定。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中藥熏蒸穴位刺激治療:于術后次日開始,選擇雙臀部、雙大腿、小腿后外側等疼痛明顯的阿是穴進行中藥熏蒸,20 min/次,2次/d,熏蒸結束后對阿是穴進行點狀按揉或艾灸刺激等處理,選取的中藥為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五加皮、白鮮皮、絡石藤、艾葉、紅花。
觀察兩組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康復情況、疼痛程度、功能障礙指數(shù),并對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1)康復情況涉及椎間孔高度、椎間盤高度、硬膜囊前后徑。(2)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評估,評分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重。(3)功能障礙指數(shù)應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估,總分值0~50分,分值越高提示各項功能越差。
兩組治療前椎間孔高度、椎間盤高度、硬膜囊前后徑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椎間孔高度、椎間盤高度、硬膜囊前后徑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mm,±s)
表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mm,±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組別 例數(shù) 椎間孔高度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11.83±1.02 16.09±1.48a對照組 30 11.87±1.04 13.56±1.21a t 0.150 7.249 P 0.881 0.000組別 例數(shù) 椎間盤高度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7.11±0.70 12.25±1.10a對照組 30 7.09±0.68 8.97±0.86a t 0.112 12.867 P 0.911 0.000組別 例數(shù) 硬膜囊前后徑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5.72±0.56 9.53±0.94a對照組 30 5.70±0.55 8.17±0.80a t 0.140 6.035 P 0.889 0.000
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VAS 為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例數(shù) V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4.29±0.41 1.16±0.10a對照組 30 4.33±0.42 1.98±0.17a t 0.373 22.772 P 0.710 0.000
兩組治療前ODI 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ODI 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功能障礙指數(shù)比較(分,±s)
表3 兩組功能障礙指數(shù)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ODI 為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
組別 例數(shù) ODI 指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21.76±2.05 8.25±0.81a對照組 30 21.81±2.06 11.94±1.07a t 0.094 15.060 P 0.925 0.000
腰椎滑脫癥是指脊椎椎體由于各種原因與相鄰腰椎出現(xiàn)相對移位,其致病原因較多,主要為各種過度的機械應力,如搬運重物、體育運動、外傷、磨損和撕裂等常見誘發(fā)因素,常見發(fā)病部位為L4~L5、L5~S1[6-7]。腰椎滑脫癥患者臨床常表現(xiàn)為腰骶疼痛、間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和放射痛等,部分可累及馬尾神經出現(xiàn)下肢乏力,甚至大小便障礙等,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8]。因此,臨床應及時對腰椎滑脫癥患者進行有效治療,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9]。
隨著近年來內鏡技術的不斷進步,雙通道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經皮釘固定術以其良好的治療效果而被廣泛應用[10-12]。該手術的手術切口較小,手術視野清晰,術中對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小、出血量少,且術后無須放置引流管,但由于術后疼痛、長期制動等原因會對患者康復效果產生一定影響。為進一步提高康復效果,臨床應在術后配合有效的康復手段[13-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試驗組椎間孔高度、椎間盤高度、硬膜囊前后徑大于對照組,VAS 評分、ODI 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雙通道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經皮釘固定術配合術后中藥熏蒸穴位刺激治療腰椎滑脫癥可獲得比單純行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經皮釘固定術治療更好的效果,患者術后腰椎復位情況更好,疼痛更輕,腰椎功能恢復更好。中藥熏蒸穴位刺激治療是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之一,以中醫(yī)基礎理論、針灸學、經絡學說為基礎,能將中藥有效成分通過熏蒸的方式直達穴位,從而達到治療作用[15-16]。本次研究使用的透骨草具有舒筋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功效,伸筋草可舒筋活絡,海桐皮有鎮(zhèn)痛消炎、祛風行氣、祛濕活血之效,五加皮能祛風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絡石藤祛風通絡、涼血消腫,艾葉散寒止痛,紅花散瘀止痛,諸藥合用具有驅風活絡、消炎鎮(zhèn)痛、舒筋活血等功效,能改善術后機體的炎癥狀態(tài),減輕疼痛,使患者能更早地進行術后康復訓練,從而加速康復速度,提高康復效果;此外,熏蒸時的熱效應可使患者毛細血管網開放,改善血液循環(huán),還可促進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滲透至病灶,生物效應更高,鎮(zhèn)痛、活絡關節(jié)等功效更強,能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使患者的椎間孔、椎間盤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對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活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雙通道脊柱內鏡下椎間融合經皮釘固定術配合術后中藥熏蒸穴位刺激治療腰椎滑脫癥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腰椎的康復程度,對促進腰椎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