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術史論家、美術評論家、博士生導師、人文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人民周刊》新時代美術高峰課題組、中國畫“兩創(chuàng)”課題組專家成員。
莫奈32歲時畫了一幅畫,描繪的是哈佛港一個多霧的早晨,晨曦籠罩下的海水和天空渾然一體。天空用亮麗的橙黃色和淡紅色渲染,下有一輪紅日,水面上有紅日照射的波痕。筆者曾在海邊觀看日落在海水中的反射,同時想起這幅畫,寫出了“風吹聲壑響,波動夕陽紅”的詩句。這幅畫近處有一小船,上有二人劃船,船和人皆隨意點寫幾筆,似像非像,還有那些波紋,都是中國寫意畫的形式。這幅畫被人稱為《日出·印象》。后來把這種表現光的瞬息變化,尤其是在陽光下作畫,色彩強烈而豐富的作品,稱為“印象派”。
但印象派怎么來的,還需再做研究。
莫奈《高迪波夫人》,1868年作,為其早期作品,是歐洲傳統畫法。
莫奈《穿和服的女人》,1875—1876年作。根據浮世繪中的內容所畫,背景是對浮世繪作品的臨摹,繪畫方法依然是歐洲油畫式。
莫奈晚年畫的《睡蓮》,名震東西方,使他成為世界級的畫家,而他畫的《睡蓮》正是受中國畫影響的結果。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著名畫家,也是世界著名畫家。莫奈年少時即對繪畫有興趣,15歲時就得到前輩畫家歐·布丹的指導,并對大自然充滿著強烈的熱愛,畫人物,也畫風景。后來他認識和結交了著名畫家?guī)鞝栘?、柯羅及馬奈,開始了寫實主義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他又認識了后來被稱為印象派的一些畫家,如畢沙羅等。稍后又認識了荷蘭畫家瓊金德,又進入格萊爾畫室,并認識了羅諾阿、西斯萊、巴吉爾等。再后來,他到了巴黎郊外巴比松村的楓丹白露森林,創(chuàng)作了一批具有巴比松風格的作品。這些畫還都是歐洲畫的面貌。莫奈的油畫功力很深,無論是人物,抑或是風景,畫得都很好,但個人風格并不突出。
1871年,他31歲時去荷蘭旅游,發(fā)現了日本畫,稱之為“浮世繪”。他感到十分新奇,在荷蘭滯留到年底,又買了一些浮世繪帶回家。
因為當時日本的文化藝術大都源于中國,日本很多畫家到中國拜師學藝,并帶走大量的中國繪畫,浮世繪是在學習中國畫基礎上發(fā)展成功的,骨子里還是中國畫。很多畫商從日本購得浮世繪,其中有很多就是中國畫,不過他們統稱為浮世繪而已。浮世繪、中國畫都以線條為主,這對莫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回到家后,他又認真研究了浮世繪和一些中國畫。從此,他繪畫的興趣轉向東方。第二年,他創(chuàng)作的《日出·印象》畫風大變。筆觸爽快,線條突出,水波都是用線條表現。船和人以及煙囪、工地的機械,都是用線條和中國畫寫意筆法畫成的。在此之前,他的畫都不是這樣,是買了浮世繪之后才有如此變化的。他33歲時畫的《通往卡普辛斯的林蔭大道》,顯然也有中國畫的影子。
莫奈去世后,人們在他家中發(fā)現了兩張中國水墨畫,但莫奈不知道是中國畫,他仍以為是浮世繪。他對這兩張中國畫,嗜愛終生。這從他31歲之后的畫中可以找到根據。
他同時還運用舊的技法作畫。1875—1876年,莫奈創(chuàng)作的《穿和服的女人》(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畫的是他的太太身著日本和服,背景全是日本的浮世繪。1899—1900年,莫奈創(chuàng)作的18幅“日本橋”系列作品,顯露了他對日本藝術更為強烈的興趣。
在巴黎的莫奈花園即莫奈故居中,客廳、臥室、廚房、衛(wèi)生間、走廊中,除了他自己的畫之外,掛的全是日本浮世繪。
奠定莫奈在世界繪畫史上地位的作品,是他畫的《睡蓮》。莫奈畫睡蓮,用線勾出形狀,用油畫著色,其實這就是中國畫的寫意法。他畫的芍藥、睡蓮、水草和很多色彩筆觸,均來自中國畫的大寫意法,大異于傳統的歐洲油畫。尤其是畫中的垂柳,顯然采用的是中國畫的傳統畫法。他畫柳樹葉,用線比畢加索高明得多。中國書法中用筆的轉折頓挫,他都有體現。他未必懂中國書法和中國畫線條中的奧妙,也可能并不理解,但天才畫家的感覺十分靈敏,當他畫出他的感覺時,與中國畫線條正契合。
尤其是他畫的《晚間睡蓮》,大寫意,用的是中國狂草線條,揮灑恣肆,亂而有序,狂而有度,完全是中國畫大寫意的精神狀態(tài)。他1920—1922年間畫的《垂柳》,其中柳枝線條更是中國畫寫意式,沉著痛快而瀟灑。
莫奈《睡蓮》,1914—1917年作,畫法來自中國畫。
莫奈《柳枝睡蓮》,1914—1917年作。作品中的柳條(葉)明顯是學中國寫意畫的。
更明顯學習中國畫的是他的構圖。他畫的《睡蓮》是長卷式,高兩米,長達數十米。歐洲傳統油畫受定點透視的規(guī)定,一般長寬比是5:4或4:3,之前沒有長卷或長軸。中國畫從不受定點透視的影響,像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高僅51.5厘米,而長達1191.5厘米,長是高(寬)的20多倍。莫奈的《睡蓮》也是仿效中國畫長卷式,打破了歐洲傳統的定點透視法。在歐洲繪畫中,第一次出現這種長卷式的繪畫,其形式來源于中國畫。沒有中國畫的影響,也就沒有莫奈的名作《睡蓮》。莫奈有了《睡蓮》,才有了他在歐洲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
莫奈《早晨·倒影·垂柳》(上、中、下,局部),1916—1926年作。中國畫不受焦點透視約束,受此啟發(fā),莫奈打破西方繪畫焦點透視法規(guī)矩,創(chuàng)作了長卷作品。
莫奈《晚間睡蓮》(局部),1922—1924年作。用中國狂草線條作畫,體現著中國畫大寫意精神。
最后還要談一個問題,西方傳統油畫家如果老年手抖,是不能畫畫的。如果眼疾嚴重,視物不清,更是不能畫畫的。但中國畫畫家例外,晚年手抖寫出的字、畫出的畫,有時會顯得更古拙、更有味道。黃賓虹晚年目疾嚴重,有時完全看不清。他摸索著畫畫,全憑感覺。有評論家認為,他靠感覺畫出來的畫更好。這些對于西方傳統油畫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莫奈27歲時患有眼疾,而且越來越嚴重,他曾一度準備自殺。但他學習浮世繪、中國畫后,靠感覺畫,不需精準,尤其他畫《睡蓮》《晚間睡蓮》,完全是中國大寫意式,隨意揮灑,意到筆到,不拘泥于形和像。如果沒有中國畫的啟導和幫助,莫奈晚年便不可能繼續(xù)畫畫,更不可能產生那些震動世界的名作。
(本文為新時代美術高峰課題組、中國畫“兩創(chuàng)”課題組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