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朱贏椿
朱贏椿創(chuàng)作的“食物主題系列書籍”第一部《肥肉》。
2023年2月11日,朱贏椿和小朋友們在“這里蟲子美術館”前。
書籍設計師朱贏椿剛剛從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jié)的活動上抽身而出,回到南京。在佛山南海西樵山下,?;~塘邊,他搭建了一座“這里蟲子美術館”,里面展演著蟲子們的影像和藝術作品,有蟲子的“繪畫”“書法”“詩歌”等。
這次展覽,是朱贏椿平日里觀察蟲子的行為,搜集蟲子爬行和嚙咬的痕跡,再進行布置、設計的成果。匾額上“這里蟲子美術館”7個大字便是蟲子用自己的痕跡“書寫”,再由他“編輯”而成?!盀榱俗尨蠹抑匦驴创粘I钪谐1缓雎詤s無處不在的小小生靈,發(fā)現(xiàn)它們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感受自然的生命力。”他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
朱贏椿習慣于觀察生活日常和細節(jié),并從中汲取養(yǎng)分,用于創(chuàng)作。他提取細小螞蟻在雪白書頁上爬過的痕跡,做成“無字書”《蟻囈》;用相機記錄同一個地點一天之中時辰、光線、景觀的細微變化,做成“足夠空”的《空度》;集結鳥的糞便的圖形,再創(chuàng)作成“無厘頭”的《便形鳥》……憑借這些匪夷所思的書,他成了中國乃至世界最美書籍的“習慣性獲得者”。
他最新的書是《豆腐》,也取自生活日常,就是那塊方正潔白、普普通通的中國豆腐。
《豆腐》的創(chuàng)作,與上一部作品《肥肉》有關。
8年前,朱贏椿開始策劃做“食物主題系列書籍”,第一部的主題是肥肉。靈感源于他有次逛夜市,看到有人在賣仿真肥肉吊墜,覺得好玩,心生一念:把它設計成書擺在書店里會是什么樣子?這一想法引發(fā)了不少人共鳴。不久,他發(fā)出邀約,請人寫與肥肉有關的文章,葉兆言、麥家、張嘉佳等作家紛紛加入。設計書時,他當真做出了“一塊肥肉”,書封上還被蓋了一個豬肉檢疫合格章。這樣一本反常規(guī)的、看起來“油膩膩”的書被擺在書店里,引來讀者紛紛圍觀。后來不斷加印、再版、增補內(nèi)容,成了暢銷書。
“做《肥肉》純粹是為了好玩兒?!敝熠A椿說。他本人口味偏素,喜歡吃五谷雜糧和豆腐。豆腐便成了食物系列第二部的主題。
豆腐之于朱贏椿,有著許多獨特的記憶。少時,他生活在蘇北農(nóng)村,當時鄉(xiāng)下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己做豆腐,泡黃豆—磨豆子—分離豆渣和豆?jié){—點豆腐—壓制豆腐,“看著一顆顆黃豆變成潔白的豆腐,整個過程充滿了神奇和喜悅”。他有時也幫忙磨豆子,整個屋子彌漫著豆腐的香氣。
“豆腐雖小,卻大有文章。在中國人眼中,豆腐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像是一個代表了歷史、飲食、文化的精神符號,承載著濃濃鄉(xiāng)愁、童年記憶和人生百味?!敝熠A椿說。帶著這種記憶和情愫,他開始做《豆腐》,一做就是8年。
他邀請身邊的作家、詩歌愛好者以及音樂、建筑等非文學專業(yè)的人來撰稿。此外,他還發(fā)征文啟事,鼓勵更多普通人參與到豆腐的書寫中?!凹s稿的過程,感覺自己就像是一位命題作文的閱卷老師,看看他們怎么去答題。這種心態(tài)非常有趣?!敝熠A椿說。
他跟編劇鸚鵡史航約稿,對方很快發(fā)來一首《豆腐》詩:“你可以炸我鹵我燉我煎我醬我炒我熬我拌我熏我燒我/甚至切我剁我/但絕對不可以愛我/因為/我還沒有/準備好?!弊骷覄⒘脸陶趯懶≌f,無暇應約,僅回了一句話:“不是每一粒豆子都想成為豆腐。”
也有不少人講豆腐的故事。作家魯敏寫《尊貴的豆腐》,追溯兒時的記憶:每當家中來客人或是過重要節(jié)日,她總會被安排去“拾”(買)幾塊豆腐。如果碰到做豆腐的人家正在壓制千張,主人還會把邊上刮下的千張皮子,賞她幾口吃。建筑師野城則寫《豆腐建筑學》,講述留學時用美工刀切出4×4×2厘米均勻塊體豆腐做菜的經(jīng)歷。
做整本書的設計時,朱贏椿特意買回一塊豆腐,拍照、觀察、對比。然后找來制作豆腐時用的紗布,將紗布的紋理掃描在電腦里,用作書的封面底紋。為了還原豆腐表面細微的凹凸不平的顆粒感,他多次試驗,最終選擇了浮雕版。內(nèi)頁則選用又薄又透的50克字典紙,翻閱起來“像豆腐被切開后的那種絲滑”。一本豆腐模樣的書誕生了,2022年底出版,不久獲得了中國“2022年最美的書”獎。
“其實就是想讓大家在讀內(nèi)容之前,能夠去享受一下形式感。這種形式,或許可以吸引更多人閱讀這本書,走近我們共有的傳統(tǒng)文化,喚起內(nèi)心深處關于豆腐的特殊情感?!敝熠A椿說。
朱贏椿創(chuàng)作的“食物主題系列書籍”第二部《豆腐》。
通過觀察蟲子的生活軌跡,朱贏椿設計出的《蟲子書》。
朱贏椿設計的《便形鳥》。
形式感,是朱贏椿設計書籍的特色之一。在他看來,“形式感也是一本書的附加值”。
為此,他在做書時常常充滿了奇思妙想。比如最早讓他榮膺“世界最美的書”大獎的《不裁》,靈感就來自毛邊本,書中附贈一把用紙做的小刀,讀者想要閱讀,必須自己一路裁開書頁。很多愛書之人拿到書后都不忍 “傷害”。
朱贏椿最具代表性的還是那些以“蟲言蟲語”寫就的蟲子書。
一直以來,他就對蟲子很有感情。童年時在鄉(xiāng)下,沒有玩具,大多數(shù)時間他都在田野里,與蟲子為伴,觀察蟲子。長大后,離開家鄉(xiāng)到城市讀書、工作,整天處于一種疲于奔命的狀態(tài),關于蟲子的各種記憶也慢慢被封存起來。
2010年,朱贏椿把工作室搬到南京師范大學校內(nèi)一個廢棄的舊廠房里,并拾掇出一個小園子,有樹、有天井。工作室外,他辟出一片菜園,菜葉上面全是窟窿,都是蟲子咬的,但他不打農(nóng)藥,“因為舍不得那些蟲子”。
也是從那一年起,朱贏椿開始觀察周邊,將目光對準生活中的日常和細節(jié),比如蟲子。他觀察、拍攝、記錄它們的一舉一動:路邊石板縫隙里,正在進行著一場尸橫遍野的廝殺;胖胖的甲蟲,度過了一個安逸的午后;兩只西瓜蟲緊緊相擁,演繹了一場感人的愛情故事……經(jīng)過3年多的觀察,他把照片集結起來,配上文字,這便有了他的首部圖文作品《蟲字旁》。
“當我趴在地上看蟲的時候,在我的頭頂上,是否還有另一個更高級的生命,就像我看蟲一樣,在悲憫地看著我。”朱贏椿常常這樣想。后來,觀察蟲子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搜集蟲子們生活的軌跡:爬行留下的痕跡,在土中蠕動和鉆洞的印子,在葉脈上嚙咬出的形狀……蟲子們不經(jīng)意“描畫”的圖案,在他眼中都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吹枚嗔?,心中便有了將這些軌跡加以藝術化并編輯成書的念頭。
“蟲子寫的每一個字都是一片菜葉子,而我搜集了一萬多片菜葉子,我就像排字工人一樣去排這些字?!敝熠A椿回憶說。整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并不簡單:菜青蟲們的書法作品,先要把葉子剪下來,清洗干凈,壓平,使之變色,顏色變深后逐個掃描,然后把圖形提取出來。有時,蟲子們還需要自行“創(chuàng)作”。朱贏椿會安排它們先爬過顏料碟子,渾身沾滿顏料后,再爬過事先鋪就的白紙,開始書寫屬于自己的“意識流小說”。
2015年,他對這些軌跡進行布置、設計,出了一本無字的《蟲子書》。這本書獲得了“世界最美的書”銀獎,被大英圖書館永久收藏。
這些偶然間得到的賦形,不斷地激發(fā)著朱贏椿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2014年的一天, 正準備出門,結果“啪”的一下,一攤白色的鳥糞砸在他的手臂上,在黑色的衣袖上留下一個“完美”的圖形:一只鳥兒瞪著大眼珠、張大嘴巴叫囂,“比八大山人那著名的翻著白眼的鳥兒更加詼諧,充滿表現(xiàn)主義色彩”。他趕緊回工作室,把鳥糞的形狀描了下來。
此后,朱贏椿又成了一名“鳥糞愛好者”。他四處搜索、收集有意思的鳥糞,之后加以再創(chuàng)作,編輯成書《便形鳥》出版?!熬烤故裁词敲??蝴蝶和鮮花是美的。雜草叢生、蟲子鳥糞,又何嘗不是美?這樣觀念一轉(zhuǎn),美的范疇就變得更廣?!?/p>
接受記者采訪時,朱贏椿正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隨園書坊”里。取名“隨園”,是因為這里是清代文人袁枚的隨園故址。這個小園子,幾乎就是朱贏椿生活方式的載體。
在這里,朱贏椿四季與桃花相伴,與梨樹稱朋,很多植物沒時間打理,就任由其自由生長。他觀察蝸牛過冬,看胡蜂和蜘蛛在房檐里打招呼,等著枇杷、楓樹、海棠和桂花等植物,完成對四季時令的承諾,工作室的外墻上則都是他記錄下的蟲子趣聞。
他喜歡自然、親近大地,這都與他的童年有關。他家住在蘇北農(nóng)村的河邊,家中并不富裕,“但那時候的童年最接地氣,整日與大自然、小動物為伴,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敝熠A椿回憶說。他認為童年奠定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思維方式,到今天還在滋養(yǎng)著他。
從南京師范大學國畫專業(yè)畢業(yè)后,朱贏椿留在學校出版社做書籍設計和美編。大概有10年的時間,他在一本又一本教輔書中度過,接活、加班,像一臺永動機。2003年,他成立了書衣坊工作室,開始為有感覺的書、有緣之書“量體裁衣”。慢慢地,因為設計獨特,在出版界嶄露頭角。
雖然有“最美的書”的認可,但質(zhì)疑聲和批評聲也一直跟隨著朱贏椿。在一些人眼中,他像是一個破壞者——做的那些書打破了很多人對書籍設計的敬畏與堅持。
有人說他“形式大于內(nèi)容”,也有人說他“大量留白是內(nèi)容貧乏”。他對此有清醒的認知,給自己定了兩個方向:一種是實驗性圖書,另一種是內(nèi)容至上的名家作品。前者是非常規(guī)的設計,“都是我自己的東西,我拿自己扎針,做實驗”。對于后者,他會把自己藏起來,“為作者的文字設計,讓讀者能夠認認真真地看書,不被設計形式所干擾”。
比如《平如美棠》,是90多歲的饒平如手繪的與愛人美棠相戀、相守一生的故事。朱贏椿尊重老人的意見,將書面設計為紅色,封面的篆刻、海棠花,都由老人親手繪制,還原書籍本身對愛人紀念與回憶的初衷與底色。
“最好的設計應該是看不到設計,但能把讀者帶進一種氛圍,要造氛圍,就必須在每一頁上下功夫。”朱贏椿說。他承認如今的電子閱讀對紙質(zhì)書有沖擊,由此也帶來了書的意義和價值的改變,“但書不只拿來讀,還能賞、能藏、能玩。紙質(zhì)書是有生命的,要讓讀者感受到書的生命感”。
最近,他經(jīng)常在思考一個問題:袁枚在隨園創(chuàng)作了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我現(xiàn)在站在同一片土地上,該如何表達自己?該如何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作品?
“那些與自然、與昆蟲有關的項目還在進行著,一些經(jīng)典作品、優(yōu)秀作者的書正在到來的途中。我愿意投入精力去設計和創(chuàng)作,做美的、有生命感的書?!敝熠A椿說。春天來了,他院子里各種花的花苞都慢慢鼓了起來,“很快就會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樣子”。
1970年生,現(xiàn)居南京,藝術家、書籍設計師。設計或策劃的圖書多次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代表作品有《蟻囈》《設計詩》《空度》《蟲子旁》《肥肉》《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