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術清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zhì)量[1]。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1年內(nèi)死亡率高達21%~27%,其中有15%的患者會遺留終身殘疾[2]。最近幾年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紊亂與缺血性腦卒中之間存在一定關系[3],但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清楚。血脂指標中血清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和預后有關[4]。腦卒中患者預后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年齡、合并基礎疾病和病情等。但關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腸道菌群紊亂是否影響病情程度、預后及血脂水平尚處于探索中。文章探討腦卒中患者腸道菌群與病情程度、預后及血脂水平的關聯(lián)性,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北京市老年病醫(yī)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90例,將其納入病例組。病例組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病情監(jiān)測中國多學科專家共識[5]中關于腦卒中診斷標準。(2)經(jīng)影像學確診。(3)40~70歲患者。病例組排除標準:(1)顱內(nèi)出血患者。(2)近1年內(nèi)有腦部手術史患者。(3)合并嚴重性基礎疾病患者。(4)惡性腫瘤患者。(5)活動性出血患者。另有同期選擇體檢健康的受試者190例,將其納入對照組。對照組納入標準:40~70歲。對照組排除標準:(1)妊娠期、哺乳期受試者。(2)參加其他研究試驗受試者。(3)酒精或藥物依賴的受試者。病例組,男性85例,女性105例,年齡40~68歲,平均(56.98±3.57)歲。對照組,男性84例,女性106例,年齡41~70歲,平均(56.91±3.5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并知情同意,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腸道菌群檢查:各收集兩組新鮮糞便1 g,做好標記分別裝在專用容器中。培養(yǎng):取出相應樣本接種在專用的培養(yǎng)皿中,其中擬桿菌、真桿菌、消化球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需要在改良厭氧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腸球菌和腸桿菌數(shù)在需氧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接種后在2~3 d觀察菌種數(shù)量。
血脂水平:抽取兩組清晨空腹周靜脈血3 mL,低速離心處理后留下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查TC與TG水平。
比較兩組菌群檢出、血脂水平,分析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菌群檢出、血脂水平,并探討其相關性。
病情嚴重程度:對病例組患者進行評定,采用斯堪的納維亞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6],評分越高,病情越嚴重。按照評分將病例組患者分為輕度(0~15分)、中度(16~30分)和重度(31~35分),例數(shù)分別是98、60、32例。
預后:統(tǒng)計病例組患者預后,分為預后良好和預后不良。使用AHA.SOC評價系統(tǒng)評定[7],7分以上表示預后良好,7分及以下表示預后不良。
全部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9.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年齡、菌群和血脂水平等計量資料使用()表示,采用t檢驗和Spearman相關性分析;性別等計數(shù)資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例組患者擬桿菌(5.39±1.05)×107CFU、真桿菌(4.47±1.07)×107CFU、消化球菌(4.14±1.18)×107CFU、乳酸桿菌(5.17±0.87)×107CFU、雙歧桿菌(4.62±0.65)×107CFU、腸球菌(5.02±0.41)×107CFU和腸桿菌(4.16±0.94)×107CFU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腸道菌群檢出情況比較(×107 CFU, )
表1 兩組腸道菌群檢出情況比較(×107 CFU, )
組別 例數(shù) 擬桿菌 真桿菌 消化球菌 乳酸桿菌 雙歧桿菌 腸球菌 腸桿菌對照組 190 7.98±1.02 7.56±1.06 6.98±1.14 7.96±0.86 7.18±0.63 7.51±0.47 6.87±0.95病例組 190 5.39±1.05 4.47±1.07 4.14±1.18 5.17±0.87 4.62±0.65 5.02±0.41 4.16±0.94 t 值 - 23.140 30.840 16.010 19.640 14.150 7.360 4.590 P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重度患者擬桿菌、真桿菌、消化球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腸球菌、腸桿菌少于輕度和中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度擬桿菌、真桿菌、消化球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腸球菌、腸桿菌少于輕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病例組不同病情腸道菌群比較(×107 CFU, )
表2 病例組不同病情腸道菌群比較(×107 CFU, )
組別 例數(shù) 擬桿菌 真桿菌 消化球菌 乳酸桿菌輕度 98 6.13±1.04 6.43±0.39 6.57±0.77 6.29±0.81中度 60 3.84±0.31 3.47±0.35 3.18±0.72 3.57±0.81重度 32 2.84±0.39 2.97±0.37 2.49±0.74 2.47±0.85 t輕度/中度值 - 9.261 12.698 13.698 23.847 P輕度/中度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t輕度/重度值 - 6.147 10.415 11.258 14.874 P輕度/重度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t中度/重度值 - 4.006 6.236 7.621 8.369 P中度/重度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表2(續(xù))
病例組患者TC(3.05±0.05)mmol/L水平高于對照組 TC(1.89±0.03)m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920,P< 0.05),TG(5.47±0.03)mmol/L水平高于對照組TG(3.04±0.05)m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200,P< 0.05)。
重度患者TC(3.74±0.08)mmol/L、TG(6.19±0.06)mmol/L高于中度和輕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度患者 TC(3.49±0.02)mmol/L、TG(5.75±0.08)mmol/L高于輕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病例組不同病情程度血脂水平比較(mmol/L, )
表3 病例組不同病情程度血脂水平比較(mmol/L, )
組別 例數(shù) TC TG輕度 98 2.09±0.04 4.65±0.04中度 60 3.49±0.02 5.75±0.08重度 32 3.74±0.08 6.19±0.06 t輕度/中度值 - 9.326 8.326 P輕度/中度值 - <0.001 <0.001 t輕度/重度值 - 13.247 16.847 P輕度/重度值 - <0.001 <0.001 t中度/重度值 - 4.158 4.749 P中度/重度值 - <0.001 <0.001
病例組中輕度病情患者預后良好率89.80%(88例)最高,其次是中度63.33%(38例),最后是重度37.50%(12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7.003,P<0.05)。
將病情程度、預后和血脂水平(TC、TG)與腸道菌群數(shù)量經(jīng)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分析結(jié)果得出分別與其腸道菌群數(shù)量呈負相關性(r=-0.421、-0.443、-0.487、-0.467),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所以可以得出腦卒中患者腸道菌群數(shù)量與病情程度、預后及血脂水平關系密切,其中數(shù)量越低,病情越嚴重,預后越差,血脂水平越高,見表4。
表4 腦卒中患者腸道菌群與病情程度、預后及血脂水平的關聯(lián)性分析
最近幾年隨著微生物組學的發(fā)展,腸道菌群與多種疾病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諸多研究結(jié)果顯示,腸道菌種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之間存在密切關系[8]。腦卒中患者因為自身生理技能減退,免疫功能下降,同時又伴有不同程度吞咽功能障礙,會導致患者營養(yǎng)代謝障礙使得腸道內(nèi)菌群失衡,發(fā)生便秘癥狀[9-10]。臨床常見于擬桿菌、真桿菌、消化球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腸球菌和腸桿菌數(shù)量明顯減少。腸道菌群紊亂會導致腸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受損,引起以結(jié)腸為主的腸道炎癥反應[11-12],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腦卒中患者病情與腸道菌群失調(diào)關系密切,且調(diào)整腸道菌群既能改善患者消化功能又能促使腦卒中病情康復。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屬于益生菌,對人體腸道功能起到積極的影響[13-14]。其數(shù)量減少會影響腸道功能,使得腸功能下降,出現(xiàn)便秘、腹脹、腹痛等癥狀[15-17]。腦卒中患者機體會通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影響腸道功能,分析是主要通過間接改變腸道微環(huán)境或產(chǎn)生大量分子信號而直接影響腸道菌群,致病菌數(shù)量可能會增加也可能會減少,但益生菌數(shù)量會明顯減少[18-19]。腸道菌群失衡后會出現(xiàn)便秘及消化不良癥狀會影響機體血液供給,尤其是在吃飯后數(shù)個小時內(nèi),大腦血液供給會明顯減少。多合并基礎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的患者腦部微血運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下紊亂,導致腦卒中出現(xiàn)。
文章研究結(jié)果顯示,病例組患者擬桿菌、真桿菌、消化球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腸球菌和腸桿菌數(shù)量較健康對照組明顯減少,且輕度病情、中度病情和重度病情的腦卒中患者腸道菌群數(shù)量存有差異。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出現(xiàn)腸道菌群變化可能是腸道菌群與中樞神經(jīng)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病例組患者TC水平和TG水平較高,分析原因是血脂水平會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高TG可直接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功能,導致血管壁脂質(zhì)沉積,促進并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而TC水平下降會導致腦動脈穿通支容易破裂,從而加重病情。同時,腦卒中會增加腸道通透性引起菌群失調(diào)。腸道通透性增加可以促進腸道菌群移位,引起腸道菌群失調(diào)[20-22]。卒中時引起的進行應激可導致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增加腸道通透性,促使益生菌代謝產(chǎn)物減少[23-24]。目前腦卒中預后情況與治療方案、病情嚴重有關。輕度病情腦卒中患者預后良好率為89.80%,中度預后良好率為63.33%,重度病情預后良好率37.50%。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腸道菌群數(shù)量與病情程度、預后及血脂水平關系密切,其中數(shù)量越低,病情越嚴重,預后越差,血脂水平越高。腦卒中對預后的影響可能機制較多。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腸道菌群與病情程度、預后及血脂水平關系密切,積極監(jiān)測患者血脂水平,評定病情程度,改善腸道菌群,有利于提升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