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苗,朱華清,劉芹芹
(南京鼓樓醫(yī)院集團宿遷醫(yī)院 江蘇宿遷223800)
腦梗死在我國臨床中屬于常見的危重癥疾病,因為身體受到血液阻塞,導致行動能力下降,或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引發(fā)的影響均會造成腦梗死發(fā)生。腦梗死是全球范圍中引發(fā)居民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因素,是危害我國人們健康質量的重要疾病之一[1-2]。在很多腦梗死后遺癥當中,腦卒中偏癱是最常見[3]。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是對以往經(jīng)典護理理念進行傳播,其核心內容為指導個體對新鮮事物產(chǎn)生新型的思考,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擴散下應用循證干預,對以往經(jīng)驗體系及患者意愿進行總結,以此保證該護理體系的完整性和可行性,增強患者生活質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9年7月1日~2021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急救中國專家共識2018》中的相關診療標準者;②符合介入適應證者;③經(jīng)CT檢驗,無顱內出血及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者;④患者及家屬了解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出血傾向或活動性出血者;②合并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③1個月內有大型外科手術經(jīng)歷者;④無法控制的高血壓者;⑤合并惡性腫瘤者;⑥存在顱內出血者;⑦全身性重度感染者。依照患者病床奇偶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64~78(71.41±4.62)歲;基礎疾?。焊哐獕?2例,高血脂23例,糖尿病15例;臨床癥狀:失語19例,肢體感覺運動障礙11例,吞咽障礙14例,意識障礙6例。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65~79(71.33±4.59)歲;基礎疾?。焊哐獕?8例,高血脂24例,糖尿病8例;臨床癥狀:失語13例,肢體感覺運動障礙17例,吞咽障礙17例,意識障礙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循證護理。對患者落實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術的目的、操作方式等,強調一些術前及術后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疏導,保證患者對手術認知情況及依從性[4]。術后對患者情況進行交接,告知患者在插管期間避免肢體活動,禁止大幅度翻身等,局部繃帶給予加壓包扎,時刻觀察穿刺位置及周邊皮膚是否有感染或滲血[5]。
1.2.2 觀察組 實施以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為基礎的循證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制訂方案:組建以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為基礎的循證小組,對患者建立個人檔案,細致化評估患者的機體及整體方面,護理人員要做到掌握每例患者的基本需要,最后根據(jù)評估結果制訂合理化的循證護理方案[6]。②循證階段:小組成員在基礎護理措施的重點出發(fā),先通過檢索本院記錄的權威文獻資料,總結以往腦梗死偏癱護理研究中的新型理論知識,同時利用查找數(shù)據(jù)庫、論文等,整合護理方式,避免向常規(guī)護理的片面化[7]。由護理人員進行集中討論,分析介入治療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風險,制訂介入治療風險管理的流程及相關操作制度,完善預警機制,做好一切應急準備,護士長要明確各位責任護士的工作職責及專業(yè)培訓。術前評估患者病情,由介入醫(yī)生及責任護士共同評估患者的病情進展,通過頭腦風暴形成統(tǒng)一意見。其中包含患者在治療后立刻檢查頭部CT,以此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顱內出血癥狀。③總結經(jīng)驗:護理人員和專家共同進行頭腦風暴開展探討會,針對數(shù)據(jù)實施總結整理,讓經(jīng)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發(fā)言,由護士長和主治醫(yī)生進行反復優(yōu)化護理方案,并記錄到循證檔案中留置備用。④主觀意愿:利用患者積極配合態(tài)度,按照層次理論獲取患者需要的護理服務,而護理人員也要記錄、分析患者目前問題解決方案,總結符合臨床實際應用的護理依據(jù)。針對存在的不良情緒給予語言指導,引導患者主動傾訴內心,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增進彼此信任,提高患者依從性,告訴家屬多給予患者陪伴和安慰,讓患者學會應用樂觀心態(tài)面對治療,為患者打造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按照患者喜好播放音樂或電視節(jié)目等,以此減輕患者生理和心理的疼痛。由于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可能會發(fā)生并發(fā)癥,護理人員定時為患者翻身,適當指導家屬學習如何給患者叩背,避免出現(xiàn)嗆咳,保證其呼吸通道順暢[8]。⑤落實階段:按照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作為框架和循證基礎,護理人員也要對患者病情、家庭、受教育程度進行干預,觀察患者心理情緒,適當給予心理開導,讓患者明確重視疾病的治療,但也要放平心態(tài),避免過度的焦慮引發(fā)不適,對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9]。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及時給予被動護理,如定期翻身、叩背、四肢按摩等,指導患者完成半坐臥位和下肢抬高動作,每天進行3次訓練,每次15 min。待患者病情有明顯好轉后,護理人員要監(jiān)督患者自主完成康復訓練,如穿衣、飲水、伸舌頭、鼓腮、四肢活動、站立、行走等,2次/d,循序漸進、階段性進行,每次按照患者體力控制在10~20 min。護理人員要禁止患者出現(xiàn)疲勞感,待完成基本的功能訓練后,幫助患者強化對自理能力的訓練,以拿勺子或筷子進餐、自主穿鞋戴帽子等為主。為患者成立風險身份識別制度,評估患者是否存在并發(fā)癥的風險,制訂預見性護理對策;術后要加強患者肢體活動障礙或認知意識等風險因素的評估,進而實施個性化風險評估。護理人員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動態(tài)變化,評估患者運動和意識水平,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做好出院延續(xù)性指導護理。⑥評價階段:對護理不足之處進行歸納,整頓護理方案,豐富經(jīng)驗,為后續(xù)護理指導奠定良好基礎。
1.3 觀察指標 ①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10]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其中SDS中有20個條目,采取4級評分法,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SAS采取4級評分法,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或抑郁情緒越嚴重。SDS信效度為0.892,SAS信效度為0.875。②自理能力:采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1]分析兩組干預前后自理能力,量表包括鍛煉效能、補鈣效能2個維度,共1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佳,該量表信效度為0.838。③神經(jīng)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2]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神經(jīng)功能,量表包括意識、握拳閉眼、強烈刺激、凝視功能、上肢肌力、面癱及語言7個維度,滿分為45分,分數(shù)與神經(jīng)功能呈負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783。
2.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GSE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NIHS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發(fā)病后運動神經(jīng)元受損,表現(xiàn)出真性、假性球麻痹,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吞咽障礙。吞咽障礙作為腦梗死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發(fā)生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大部分急性腦梗死患者均存在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由于患者發(fā)病率較高,且整體病因較復雜,血液出現(xiàn)異常導致大腦動脈受阻是最重要的發(fā)病原因。介入取栓手術屬于早期血管介入治療的一種,有相關資料顯示,該介入手術可以幫助患者降低腦組織缺血現(xiàn)象,降低損傷程度,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因此,對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臨床上要予以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和心理指導,讓患者逐漸恢復進食功能,保障機體的營養(yǎng)供應,以此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往對待這類患者大多進行常規(guī)護理,但效果不理想。而循證護理是建立在科學性、嚴謹性及全面性的基礎領域成果,對該疾病存在的資料進行大量收集,利用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通過總結問題重點,完成最符合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護理方案。
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護理屬于一種核心勸服人們的接受新興事物和觀念,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NIHSS、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P<0.01),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由此得知,理論護理干預與循證護理結合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不僅能夠促進患者合理化安排日常飲食攝入量,還能確?;颊弑苊鉅I養(yǎng)不良而引發(fā)其他免疫性疾病發(fā)生。對患者的心理進行針對性指導,保證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得到良好的護理服務,以改善其負性情緒,有利于患者與自己身體和平相處。通過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早期的康復訓練,對患者的機體恢復情況有直接益處,護理人員對患者從穿衣、進餐等簡單的小事訓練,會讓患者循序漸進地發(fā)掘生活希望,從需要人幫助到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所需,很好地提升患者自理能力。而以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為基礎的循證干預是通過大量的文獻和評估,為腦梗死偏癱患者尋找出最佳的方案總結,不僅對患者的年齡、性格、受教育程度,還對患者的日常喜好等因素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讓患者清楚銘記每個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及操作步驟,通過自我總結來實現(xiàn)護理意義。循證干預主要強調工作制度和護理流程建設,強調護理程序,提前針對在護理工作中存在任何潛在不足事件進行評估糾正,尋找出更加具備科學、可行性的護理循證管理體系[13]。
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得到良好控制,其神經(jīng)功能得到改善,對患者的日常自理活動能力也存在間接上升趨勢。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介入,術后給予風險和負性情緒加強管控護理應對措施,以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和肢體日常行動能力,可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傊鎸夏昴X梗死偏癱患者采取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為循證護理措施,可提升患者神經(jīng)功能,增強自理能力,改善負性情緒,有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