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鳴一
(南京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作為一門研究本質價值和根本問題的學科,哲學思考涉及世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人的思維、人的實踐等領域,它能在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提煉出最普遍的規(guī)律,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思維運動,但絕不是單純的、靜止的、孤立的思維運動,而是依賴于實踐的反思活動,它來源于實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地充實著自己。而觀念同樣存在于人腦之中,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指導著人類的實踐活動,人們的觀念依賴于人們所處的文化背景、經濟發(fā)展狀況、自身的思維模式等,音樂教育觀念也是如此,它來源于正常的音樂教學實踐,但也深受哲學的影響,哲學方面的各種理念使音樂教育觀念不斷發(fā)展變化。哲學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音樂教育,哲學的進步為音樂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對音樂教育觀念的形成起到了指引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音樂教育哲學,它從哲學的視角探討了對音樂教育的認知,例如,雷默提出的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深度探討了“有關音樂教育的本質和價值的整套基本信念”,[1]雷默對音樂教育的各種問題的看法都源于他的審美哲學觀,這也從側面體現出哲學是音樂教育觀念的重要來源,新的哲學思潮的興起往往預示著新的音樂觀念的出現,進而影響音樂教育實踐。不同的哲學觀對應不同的音樂教育觀念,在哲學史上,有眾多的學科流派,這些流派的觀點涉及對人的思考和對音樂本質的探尋,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音樂教育觀念。
1929 年,德國著名音樂家菲利克斯·加茨在他的《音樂美學的流派》中收集了從康德早期到20世紀20 年代的音樂美學資料,并將這些音樂美學思想大體分為自律論和他律論,以此來劃分理解音樂的兩大基本觀點,并進行了系統(tǒng)的區(qū)分。伽茨將他律論美學又分為內容美學和化身美學,前者認為,音樂的重點是描述聲音之外的形象、比喻、象征、符號和標記等,強調非音樂性質的東西,以內容-形式為矛盾依據,包括教條的內容美學、部分的內容美學、形式美學和假定論的內容美學。教條的內容美學主張音樂要有內容,但音樂的內容是一種既定的事實,與人類的參與無關;形式美學主張藝術作品的美存在于各種元素的組合關系中;部分內容美學認為,音樂可以有內容,也可以無內容;假定論的內容美學主張音樂無內容,但是,人們在考察它時,它似乎有內容。化身美學是以聲音之外的東西的形象化、具體化和化身的形象出現,以本質-現象為矛盾依據。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一種觀點認為音樂相當于情感,但并不能說音樂代表情感;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音樂是情感的化身,按照李斯特的觀點,音樂即情感,[2]本質上來看,這兩種觀點雖然對音樂之外的東西的看法不同,但都強調音樂暗示著聲音之外的東西。與他律論相反,自律論則認為音樂的本質在聲音之內,在音樂結構本身,音樂之中沒有非音樂性質的東西,人們不能從音樂之中獲取非音樂的情感價值,自律論又分為近似自律美學和絕對自律美學兩種。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理論形成了完全相反的理念,自律論強調只有通過聆聽音樂本身,摒棄一切外在因素,才能夠獲得對音樂的內在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因此,它是一種側重于聽賞的美學觀念;而他律論則相反,主張音樂的內在規(guī)律不單單在音樂之中,還蘊藏在與音樂有關的各種事物之中。音樂是人們反映現實的一種方式,所以,與音樂有關的文化層面的東西被放大了。自律論否定了這種觀點,它把音樂與音樂所處的人的世界相剝離。兩種觀點是理解音樂的不同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有局限性。自律論否認了音樂之外的情感因素對音樂美的重要性,片面地認為音樂的美是由音樂的形式決定的,音樂的美只存在于音樂的結構中。然而,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從一開始就是由人創(chuàng)作并為人所欣賞的,人類是有感情的生物,人的各種實踐活動都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因此,音樂必然具有人的主觀因素,而自律論美學恰恰把這種主觀因素拋開。他律論把音樂中的人類主觀因素考慮在內,認為人類情感決定了音樂的美,卻忽視了音樂中的客觀因素,沒有看到音樂雖然是由人創(chuàng)作的,但是,音樂自身具有許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形式,而這些形式使音樂具有其他藝術所不具備的特性。
這兩種哲學思潮深刻影響了音樂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 世紀70 年代雷默主張的審美音樂教育,可以說,審美音樂教育是自律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促使學校教學重視音樂形式,帶有濃厚的形式主義色彩[3],強調學生對音樂的聽賞和感受,提倡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作品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這種思想也在后來的幾十年影響了我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20 世紀90 年代后,受到后現代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思想的影響,原有自律論下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遭到批評,這時,他律論逐漸深入人們的音樂教育觀念中,這體現在艾利奧特《關注音樂教育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中提出的音樂教育的實踐哲學觀。他認為,音樂教育是一種多樣性的人類實踐,不應該只關注音樂內部的特征,他強調音樂表演對音樂學習的重要性,學生要認識到音樂由生活而來,與人類的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他提出用音樂經驗取代審美經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也開始重視音樂教育傳承文化的作用,提出要把人類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音樂文化納入音樂教學之中。
以上是對音樂本身的哲學思考,是從音樂的角度探討應該如何進行音樂教學,沒有涉及人類的思維,而對人思維的反思也產生了許多應該怎樣學習音樂的理論。具有代表性的有兩大基本觀點,其中一種是強調人能夠通過感官和體驗獲取知識,無需理性的介入,這種感官和體驗表現在人類的五官在接觸外界各種環(huán)境時能夠獲取信息、學習新的知識,這種理論認為,沒有了感官,就算有再高的智力也毫無意義,感官是人類學習的唯一介質,這種強調感官體驗重要性的觀點其實是一種強調經驗的學習機制,這種觀點單一地強調了經驗的重要性,即經驗決定論,它的局限在于,忽略了人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生物,理性在人們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理性是人類認知的基本要素,這種觀點強調人通過理性而非感性來獲得他們需要的知識,即通過記憶、象征、理解等獲得對事物的認知,與洛克的觀點相反,這種觀點認為,經驗是不可靠的,人能夠通過自身的理性思維獲得對世界的基本認知,理性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沒有理性,人就和其他生物沒有區(qū)別,這是一種強調人腦主觀能動性的觀點,代表人物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柏拉圖把人的理性看作至高無上的東西。
不難看出,我們很難在獲取知識的時候將理性和感性完全分離開來,感官能夠感受客觀世界,理性可以整合大腦的信息,不管是感官還是理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若將二者看作兩極,認為人的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分離的,就不符合人類思維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脫離了感性就無法敏銳地感知事物的外在特征,無法敏感地捕捉生活中存在的表象,離開了理性就不能獲得對于事物系統(tǒng)的、有序的和規(guī)律性的認知。比如,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時間、接觸的曲目是有限的,僅憑聽覺經驗不能了解同類型曲目的整體面貌,而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維的整合作用,我們就能夠在學習一首曲子的同時掌握這種類型化的風格。這兩種爭論也促成了音樂教育關于樂感到底是習得的還是天生的思考,習得的樂感指向理性思維,而天生的樂感指向感性思維,這種爭論影響了音樂教育實踐中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水平高低不一,那么,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音樂教育,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思考。
除此之外,還有我國傳統(tǒng)哲學對音樂教育的思考,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傳統(tǒng)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儒家對音樂的思考具體體現在儒家“仁”的思想中,例如,《論語·八佾》中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4]即是說,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不管是禮儀還是音樂,對他都沒有任何用處,仁是當時人對人的品行道德的要求,禮和樂是達到仁的手段,又如,“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5]則強調了在社會生活中要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而不是不加選擇,這樣才能使自己更有智慧?!洞髮W》提出了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即要培養(yǎng)一個人的美好的德行,使他能夠親近百姓,了解民生疾苦,使其人格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大學》從人性本惡,需要改造的哲學觀出發(fā),對當時的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議。可以看出,儒家的哲學觀是一種社會哲學觀,在儒家觀念中,能夠遵循“仁、義、禮、智、信”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而這五方面強調的友善、合乎正義、有禮儀、有智慧、有信用的標準,都是從社會生活層面對人們提出的道德要求,這些哲學觀的本質就是通過禮樂制度維護國家統(tǒng)治,但它并沒有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忽略了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儒家的這種以仁為本的思想深刻影響了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教育觀念,“政治性”“實用性”“功利性”成為當時教育領域的一股浪潮,當然,也影響了音樂教育領域,一些革命性的政治歌曲流傳于各個層級的學生群體之中,學校音樂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非音樂能力,為國家培養(yǎng)接班人。
在道家的哲學思想中,道乃天地萬物根本,與儒家思想不同,道家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即人的生存依賴大地的養(yǎng)育,大地上的萬物依賴自然氣候的變化,天象變化依賴大道的運行,大道則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最高的法是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7],萬物都是由道而來??梢钥闯?,與儒家哲學觀不同,道家哲學是一種自然哲學,把自然萬物放在哲學觀的核心部分,人作為自然萬物的一分子,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和天地、自然共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類共同生活在宇宙之中,應該順應自然之道,若無視自然規(guī)律,人類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老子將這種哲學觀對應的處世態(tài)度解讀為“無為”,這里的“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倡導遵循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實踐活動,無為也是道的運行方式。道家認為,好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純粹自然的生活,而不是追求財富、謀取政治地位的生活,與儒家的“入世”不同,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出世”“隱逸”的傾向,這種哲學思想也體現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觀念之中,這時,社會文化風氣更加開放,“非功利性”在音樂教學中顯現出來,這時期的音樂題材比改革開放之前更加豐富,音樂教學的氛圍也更加開放,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音樂取向,人們的音樂教育觀念開始越來越注重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
由于不同時期的人們對世界、社會和人的認知不同,產生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哲學觀點,不管是自律論、他律論、理性和感性,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哲學,都有自身的合理性,都對不同時期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持續(xù)而又深刻地影響了不同時期的音樂教育觀念,為各種音樂教育觀念提供了理論依據?,F有的音樂教育觀念是在西方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共同影響下產生的,哲學作為一門看似與音樂教育毫無關系的學科,始終伴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教育觀念的產生、發(fā)展和更新,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也得益于哲學思想的進步,因此,我們要把握哲學和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促進它們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形成新的聯(lián)系。